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714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第二茬收割的籼稻和之后的萝卜,要交租子。

喊话的人是新选出来的领头人,以前的那些地位高的人送去学习了。

主要是享受生活,那些人集中到一个地方,日子过得不错,还允许找额外的女人。

有人给他们讲课,一天两堂课,每堂大半个时辰,就是九十分钟。

上四天休息一天,一堂课下来,看上去讲了不短的时间,内容却没多少。

而其他无法享受特殊待遇的降户,亦有人为他们上课,讲的内容多。

考试,按照考试成绩来获得半年的各队伍的‘领袖’地位,考试不好,后半年换人。

李易曾经定下的计策,非常管用。

降户们互相竞争,在他们眼中,已经不觉得谁就应该凌驾在自己之上,大家机会是一样的。

李易已经打算好了,过完年,把学习班的人送回来,干活。

至于地位,呵呵!

司农寺的人在旁记录,看产量,更记录操作。

原来稻茬子直接翻出来,用沤好的粪肥追肥,同时有其他矿物肥料准备。

按照这个操作,明年降户熟悉了,能种出来三茬籼稻,再加一次大棚蔬菜。

一般的地方学不了,没那么多肥料去追。

然,种两茬籼稻,再种一茬其他的东西,能够保证,关键在劳动力和追肥上。

即便每两年多种出来一茬粮食,百姓依旧满足。

降户们积极性很高,大人孩子学说大唐话,学认大唐字。

教的人每堂课必然要提几次李东主,李东主说了什么,李东主又研究出来了什么,李东主……

降户们学到现在,只觉得李东主无所不能,神办不到的事情,李东主都没问题。

除了提李东主,还要提陛下。

陛下吩咐李东主干了什么,陛下自己赚到多少钱,陛下拿出钱来给百姓,陛下想来看看大家,陛下……

天天说,堂堂课讲,降户满脑子的陛下、李东主。

再加上小孩子上学,有零食吃,降户早把部族统领给忘了,最好是那些人永远别回来。

……

“易弟,照此下去,今年会有超过四十万的降户在一片山区落户。”

李成器又过来了,他最近太忙。

今天早上,从登州那里运来了海螺干、蛏子干、蛤蜊干。

他在安排人手挑选分类的时候,跑到李家庄子让李易在报纸上说一下。

顺便给李易送各种海干货吃,只有百十来斤的鲜货,用冰镇住。

从当地送来的冰镇海鲜三千斤,一千斤李成器留下来给大家分,两千斤卖。

海鲜不用写报纸上,不是谁都有资格买。

能买的人,花大价钱,还要欠人情。

觉得贵,还有欠人情不值当,自己去运一次冰镇海鲜试试。

现在两个人就吃着海鲜,李易亲自制作的麻辣海螺,二人喝黄酒。

就一顿,吃完李易会有几斤海鲜继续镇一晚上,明天吃掉。

其他的全分了,老人孩子吃一口,给王兴送去五斤,没了。

带壳的海鲜那个壳占分量,一百斤称不了多少。

“油浸的罐头没做吗?那个比海鲜强,价钱同样不低。”李易吃一个海螺肉,端起酒碗。

“有,未给你送,你泡干的吃,罐头咱们卖,一个罐头用来炖菜,可了不得。”

李成器喝一大口冰镇黄酒,又咬一口大蒜。

李易在脑海中画图,炖海鲜罐头是什么味道?炖蔬菜?炖肉?

那个不应该直接吃吗?炖的话为何不炖海鲜干?

似乎看出来李易在想啥,李成器抓起个海螺:“有油,主要是吃那个油,又鲜又香。”

“我咋没发现?今年选了一批人去还没降的部族的地方宣传,九万多过了冬。

每当冬天是要冻死人的,他们没有人被直接冻死,甚至生病的老人和孩子都得到救治。

只死了一百三十一个老人和二十四个孩子,九万人的基数,以前他们敢想吗?

去年没有过来投降的死了多少?别说九万人,一万人死掉的也比这里的多。”

李易清楚如今草原生活人的情况,一万人,一年能出生两千多。

如果不打仗,老人、大人意外、孩子夭折,加起来会死四五百。

主要死在冬天,若赶上一场大雪和极寒,有的老人会得到一些肉干,然后被留在雪地上。

所有的部族,不存在瘫痪的人能够活过冬天,除非是首领的家人。

有时候即便年轻人下不了决心把父母扔在雪地上,老人也会自己偷摸爬出去。

当然,并不一定是偷摸,可能晚上爬的时候年轻人就醒了,只是当作不知道。

降户过宣传,不想降的人看到人家的死亡概率,还有什么可说的,赶紧过来吧。

去年已经死了许多,今年冬天难道还要继续死那么多?

到大唐,居然有火炕,还有各种家什,给提供粮食与药物。

去吧,过去了先借东西,慢慢还,交租子,交到年限了,地和房子属于自己。

再也不用把亲人扔在雪地上,更无须抱着不满月就死掉的孩子发呆。

去大唐,去找李东主,李东主有许多钱,有吃不完的粮食和肉,还有那么多的救命药。

于是降户就这样增加了,李成器觉得有压力,李易无所谓畏惧,他可以安排,不怕人多。

第1057章 寒冬不易弟为难

“为兄只担忧地方不够,他们还能再来四十万。”李成器揉揉眼睛。

他刚才非要吃麻辣海螺里面的辣椒,小米椒啊,青的,李易用来配色。

这个最适合制作成咸菜,很咸的那种,每次咬一点。

不是整个夹起来扔嘴里咔嚓咔嚓咬,那么吃,李易也冒汗。

“再来四百万,我照样能安排,咱大唐就是地多,给他们提供一次的粮食,之后他们会自己有产出。”

李易发现了,现在时代的百姓需求太低了。

不要民主、自由、选举权,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目标。

然后夏天有水喝,冬天裹着衣服睡觉不被冻死就成。

对于铁勒十姓一个个部落来讲,火炕比李易那时的暖气和空调还厉害。

没要求过屋子里的舒适温度冬天保持在二十五或二十六度,也不需要北方暖气最低十八度。

只要屋子里晚上不结冰,那是不可能的,只要被窝里有温度就好。

冬天屋子里晚上不结冰,李易曾经的八九十年代北方都做不到。

火炕不是一直烧,在屋子的地上放盆水,第二天早上醒来,盆里是冰。

放在厨房挨着炉灶的大水缸,早上的时候用水舀子先砸冰,上面一层的冰砸下去,再舀水。

零度才能结冰,冰水混合物就是零度。

住火炕的人,屋子里在过了夜后,处在零下,被窝里剩的是人的体温温度。

这个时候起来穿衣服……

需要人是把衣服拽进被窝里,先捂一捂,然后在里面穿。

当然,也可以深吸一口气,掀开被窝,咬牙快速往身上穿,衣服冰凉,挺过几分钟,暖和了。

冰水挑战什么的,对李易那时曾经的北方人来讲,纯粹是扯淡,不就是早上起来咬牙穿衣服嘛!

现在的铁勒十姓就追求这个,梦想啊。

他们正常冬天的生活是晚上抱在一起睡,早上起来把牛羊粪和干草点燃,架起一口陶锅煮东西。

然后出去看羊群和马厩,放羊的时候唱着歌,希望春天快点到来。

有人早上没起来,不会有太多的悲哀,埋葬后继续自己的生活,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

李成器不晓得李易在想什么,他还是不放心:“人多了好治理?”

“人只有在脆弱的时候才会有信仰,不管是信什么,总归是个盼头。

而强大的人和势力,可以成为别人的信仰。比如李家庄子,它是京兆府百姓的信仰。”

李易从另一个角度阐述民众的需求,精神上的。

“你和三……三个地方都是,西边的六李庄我管着,南边的地区,北面禁苑的羽林飞骑。

至少有人为你和陛下立长生牌位,尤其是夏天,天天给你们上香。

你是想让铁勒十姓的人改变以前的信仰,一起信李家庄子和陛下?”

李成器差点说漏嘴,改一下后说到上香时他想笑。

如今京兆府的百姓上香纯粹属于糊弄,上蚊香,点一会儿就拿屋子里去了。

李易直接笑出来:“若是没有我,他们给陛下上香,会更虔诚。

我李家庄子没那么神圣,始终在他们身边,他们把给我的牌位上香当成习惯。

上好香费钱,只好换成蚊香,还能用来驱逐蚊子。

不上香,又觉得少了点什么,生活总是要有点仪式感对不对?”

“不对,有人说你坏话被他们听到,结果就绝对不是应付,在长安城中挨顿打正常。

最怕的是有人进了京兆府的村子,借宿村子的时候跟村民说你的坏话。”

李成器摇头,他可不认为百姓是闹着玩。

百姓之所以那样点蚊香,其实属于亲近,都知道李易年轻,长生的事情早着呢。

每天看看牌位,想想李易就够了,香不香的有啥用?

李易的车出行就看出来差距了,百姓自动让路,顺便看周围的人,看有谁想图谋不轨。

他们不恭敬,是把李易当成自己的亲人,琢磨着又有什么事情叫小易、易哥哥去操心了?

换成宋璟单独出行,百姓见到,闪开,呦!宰辅出来,赶紧靠边,可别冲撞了。

不过据说上次因为一群宰辅和前宰辅什么的等一个瞎子过路,苏颋还亲自去扶,百姓对宰辅们的观感有所改变。

想到这些,李成器问李易:“宰辅们去毕构家吃饭那路上的事情你知道?”

“知道,老毕还给我写了封信,那信。”李易说着一顿。

青松蹿出去了,不长时间跑回来,递给李成器。

李成器展开看,里面就写了一首打油诗。

‘穷酸贫朋邀草庐,乍遇眼盲不知独。莘莘路人停相待,历历章事走擎扶。感慨不尽归程道,心潮难平聚友途。杯盏之间言其事,何慰苍‘生’赠九壶。’

“毕构跟你邀功?同平章事并不少,不就是宰辅吗,还历历?还有赠九壶,不应该是酒壶么,生加个引号作甚?”李成器鄙视。

“酒壶一壶也行,人家要九壶,那天多少人?我送出去将近一百斤三年窖龄的酒,我到李家庄子才几年?”

李易觉得这个大哥太天真了。

“这么个九,我以为是九天之上的九,对,毕构现在是户部尚书,直接说数字。那怎么能是一百……”

李成器说到这里停了,他终于想起来为什么生要加引号,这是学会标点了,生就是升呗?

那天是十个人,一人九升,可不就是将近一百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