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吞天武神 第126章

作者:若能归去

第191章官渡之战

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

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将近十万人,其余兵力全部收归旗下,这样曹操的兵力迅速增长,一下子就达到了三十多万,军事实力猛增一大截,不过也正是因为兵力太多,现在的曹操明显有些消化不良。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十五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三十万。

止于叶天,他也没有闲着,一边研制火药,一边在战场上胡乱晃悠,一二十万生灵的精气被他吸了个通透,蚊子小也是肉啊,可不能浪费了。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写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袁绍回到北方,最终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然后他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效忠,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操军心动摇。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3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4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当然了,曹操能取得胜利,也与自己手下勇猛的武将离不开,典韦在大军之中几招劈死颜良(三国演义中是关羽斩的),乱了其军心,在弱势下战胜袁军,解了白马之围,大大鼓舞了军心。

其他武将诸如乐进,于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庞德,文聘,李典等等都在此战中大放光彩,立下诸多功劳。

北方一统,曹操势力立即稳定下来,和徐州一样,也暂时蛰伏,休养生息。

益州,刘焉死后,他的儿子刘璋继位,担任益州牧。

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

堂堂一个州牧,居然连自己手下都打不赢,刘璋战败的消息传出,益州立马大乱,各个势力纷纷不服刘璋管辖,起兵反抗,又有叶家和曹操两方环视,形式甚危。在内外交逼之下,刘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藉刘备之力,抵抗张鲁。

这下刘璋可是引狼入室了,刘备带着余部入主益州,反手攻击刘璋,法正又为刘备内应,刘璋不得已而投降,最后被流放。

刘备得到益州,立马整顿内务,让关羽张飞带兵击退张鲁,使得益州暂时安定下来。

..

第192章试验火药

这样,天下九州大体被三个势力瓜分,徐州最强,曹操次之,刘备则最差了,三分天下后,都是大力发展生产,广招兵员,扩充军事实力。

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朵朵朝云照映在清澈的淮水上;鱼鳞的微波,碧绿的江水,增添了浮云的彩色,分外绚丽。

远处,金黄色的稻穗接连成片,又是一个丰收年。

徐州秘密军工厂位于秦岭深处,经由重兵把守,层层设障,没有叶天的命令,就是一只蚊子飞进去也得阉了。

将近两年的努力,黑火药的研制终于获得了些许成效。

试验点放在秦岭外围的一片低矮山丘之地,叶天、陶谦、郭嘉、赵云、许褚、张辽等人随行,诸人站在山丘之上,将器皿瓮罐不同大小排列在一起,接受主公的检验。

叶天从瓮罐内抓出一把黑色粉末,捻了捻,总感觉与现代使用的火药远远不同,也不知是成分不对,还是制作过程中,达不到后世的精细标准。

华夏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隋代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

可是这个三国混战的时代,没有人想过使用火药的配方投入军事领域,即使现在制造出一批火药粉末,成分搭配也成问题,可燃点如何,威力如何都是未知数。

“点火!”

叶天一声令下,一名残狼大队长在数十丈远处用火把点起了火芯子。

顷刻,只听“嗤”的一声,瓮罐内的火药燃烧起来,把瓶塞迸得老高,瓮罐却并未炸裂,显然密封不好,里面热量和压力膨胀后,直接把瓶塞催出,没有发生容器的爆炸。

“不行,封紧瓶塞,再点!”

第二个瓮罐点燃后,‘篷’的一声,瓮炸罐裂,虽然炸裂了,但瓮片只散落一地,并没有想象中爆炸的地步。

“火药太少了,而且有些驳杂不纯,威力不够!”叶天皱起眉头,指出初制火药的不足。

陶谦在一旁说道:“这是最近第一批试制的,那两排是后来两个阶段研制的,可逐一试验。”

叶天又吩咐侍卫点燃第二批试制的火药,这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瓮罐被炸得残片乱飞,而且放置的地面也被炸出了一个小土坑。

周围谋臣将领、残狼士兵和普通将士看到这一幕都是一惊,想不到一个瓮罐装了这粉末,竟然能发生炸裂,如果放到敌军阵中,估计周围数丈内的士卒都要被飞射的瓮片伤到。

“有点样子了,不过威力远远不够,再试最后一批的!”叶天微微点头,马马虎虎像点火药的样子,但离着应用战场还差的远呢。

残狼大队长在远处点起了最后一批的火药瓮罐,这一次“轰”的炸响,硝烟滚滚,原地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土坑,瓮片四射出十多丈远,劲道猛烈,附近插立的木桩都被炸断了几根。

叶天大喜道:“这批的火药大概成型了,,这种火药是如何制出来的,谁能告诉我其中的工序,看哪里需要改进一下。”

陶公捋了捋胡须,对身后的士兵说道:“快传若虚真人!”

“是!大人!”

士兵退下,不一会儿便带来了一位年纪已过六旬的白发老者。

老者脸上布满了烧痕,就像一条条的蜈蚣趴在上面,看着极为可怖,他穿着一身青衫,衣袂飘飘,倒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模样。

叶天本来还打算笑他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可瞧见他脸上的疤痕之后,一下子垭口了,天知道他研制这些火药时遇到过多少火药爆炸的事情,想必他这两年的日子有些不好过吧。

“参见州牧大人!”

白发老者躬身垂首。

“免礼免礼。”叶天摆了摆手,说的:“今天招你过来是想问问这些火药制法,我对这东西也有些研究,应该可以给你提提意见。”

“州牧大人也制作过火药?”白发老者微微错愕。

叶天点头,说的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的确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初在孤儿院当混混时,他就亲手配置过火药,不过在他那个时代,制火药实在是太简单了,哪像这冷兵器时代,弄个原料都要耗费大半年时间。

“说说这火药的制作过程吧。”叶天说道。

“是!州牧大人!”老者点头,指着那些罐子说道:“第一种只是简单按比例混放在一起,可燃但效果甚微;第二种经过去杂质,温火、炼火、熔火等,混制而成,提高了一些功效,第三批却要复杂一些,先是将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再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再进行炼、炙、升华,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