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庶子 第386章

作者:漫客1

李信被他拍的身子抖了抖,随即才长出了一口气,轻声道:“侯将军,皇城里头,注意一些。”

侯敬德稍微收敛了一点,呵呵笑道:“约有大半年不曾见到李兄弟了,难免有些激动,听说李兄弟回老家办事去了,事情顺利否?”

“还行。”

李信声音平静。

见李信不冷不热的样子,侯敬德先是皱了皱眉头,然后咧嘴笑道:“怎么大半年不见,李兄弟生分了这么多,莫不是做了大官,瞧不起我们这些老兄弟了?”

李信摇了摇头:“侯将军,咱们不比以前在羽林卫的时候了,如今你我都可以算得上是朝廷大员,要庄重一些,不要丢了朝廷的体面。”

没有办法,现在李信就要跟这个大个子疏远一些,这样以后“翻脸”的时候,才不会那么不自然。

侯敬德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些什么,未央宫的钟声振动,文武百官顿时整理衣衫,开始准备进殿。

李信目光闪动,转头看向了一个身材不算高大的普通中年人。

这个中年人相貌普通,身材中等,但是只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渊渟岳峙的感觉。

禁军大将军裴进。

裴三郎。

第385章 勋贵第一人

裴进,是目前摆在李信面前的最大的敌人,其实这位裴大将军与李信无冤无仇,李信对他也没有什么恶感,但是没有办法,挡路了就是挡路了。

俗话说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挡官路可比挡财路要严重的多了,古往今来朝堂之上,不知多多少人因为这个原因反目成仇。

不过李信并不着急对付这位裴三郎,应该着急的是那位坐在龙椅上的太康天子,李信只要跟在太康天子身后,摇旗助威就好了,裴进下不下台,与李信关系不大。

换句话说,他并不急着去执掌禁军。

钟声响起之后,百官鱼贯进入未央宫,这座原本是西宫的宫殿,此时已经是大晋的正殿,半年以来,已经彻底取代了原本长乐宫的位置。

未央宫里,文武百官按座次站好。

但是李信却不知道要现在哪里。

他身份很特殊。

受封靖安侯,说明他就成了勋贵,兼领羽林卫,那他就是武将,但是偏偏他身上还有一个兵部侍郎的位置。

兵部侍郎听起来是武官,但是实际上却是个实打实的文官。

按照道理来说,武将和勋贵,一般最多是给个兵部的虚封,不给给实职,但是李信却是正儿八经的做了兵部侍郎的。

所以他站在哪里,就成了问题。

正五品的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笑呵呵的领着李信,走到左侧兵部侍郎的位置上。

正三品的侍郎,六部里总共就只有十二个,按照排位来看,李信已经站在了左侧比较靠前的位置,他本来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就大刺刺的站了上去。

直到侯敬德对他招了招手。

“李兄弟,到这边来。”

左文右武,左右两边第一排都是站着五个人,文官这边五个人自然是五个宰相,武官那边就不太一样了,五个人当中有四个是朝廷的大将,但是最右侧的那个,却一定是勋贵。

这是大晋不成文的规矩。

五个人把队伍分成五排,武官最右边那一排,站的全部都是勋贵,这一排不按官职来分站位,而是按照爵位大小来划分,比如说如果有个宗室王爷在朝廷里做事,有资格上朝,他肯定是站在勋贵那一排第一位的。

但是很可惜,大晋的宗室就没有在朝廷里当官的,之前几位皇子在朝廷里任尚书的时候,也是站在御阶下面,不跟官员们站在一起。

李信犹豫了一下,迈步走向侯敬德。

侯敬德对着李信笑了笑,把他拉到勋贵那一排第一位。

“李兄弟,你应该站在这里。”

李信皱了皱眉头,开口道:“侯将军,你也是侯爵,年纪又比我长,应该你站到前面。”

侯敬德呵呵笑道:“李兄弟你封地多少顷?”

李信皱眉想了想,开口道:“好像是十五顷。”

“我家只有十顷地。”

大晋封爵位,虽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但是同爵位的封地却是不同的,就拿侯爵来说,最上等的侯爵封地在二十顷以上,最典型的就是平南侯府,一顷地就是五十亩,平南侯府因为立了大功,家里最少两三千亩地,也就是超过五十顷。

这是最顶尖的侯爵。

次一等的就是李信这样的,受封十五顷永业田,叶家的叶璘,也是受封了十五顷。

再次一等的就是忠勇侯侯敬德这样的,受封十顷地,这是地位最低的侯爵。

侯敬德呵呵笑道:“如今勋贵在朝做官的不多,除了平南侯之外,勋贵之中就数李兄弟你最为贵重,你就不要推辞了。”

李信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站在勋贵第一位。

也就是武官第一排的第五个。

李信的旁边四位,都是大晋军方的顶级大佬,其中禁军大将军裴进,赫然在列。

不一会儿,宦官萧正迈步走了出来,高声唱道:“陛下驾到…”

一身玄黑色龙袍的太康天子,在太监的搀扶下,缓缓走向御阶上的龙椅。

天子落座之后,文武百官很有默契的跪了下来,山呼万岁。

李信也跟着跪了下来。

私下里的时候,他可以不讲究,但是在这种文武百官都到场的大场面,如果再不讲究一点,那么以后就不能怪太康天子做事不讲究了。

天子淡然的挥了挥手:“诸卿平身吧。”

“谢陛下。”

天子坐在龙椅上,往下瞥了一眼,瞥到了站在第一排的李信的时候,他先是错愕了一下,然后才看到李信是站在勋贵那一边,于是淡然一笑。

“诸卿,今日是八月初,暑气渐消,天气也爽利的不少,朕心情也跟着舒畅了不少。”

太康天子微笑道:“前些日子朕去见了一次陈国公,叶老爷子如今仍旧身强体健,真是我大晋之福,陈国公有意收下一个弟子,将他一身兵法传下来,这是我大晋的大事,朕准备办一次秋猎,顺便主持陈国公收徒,诸卿意下如何?”

按理说,这种事情应该没有什么人会反对。

但是偏偏就有人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