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血刃 第843章

作者:tx程志

陈应对于十二卫大军的表现却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毕竟人是一种懒惰的动物,一旦生活太过安逸,就会失去进取之心。

比如老程久坐不动,短短五年时间体重暴增一百斤。

陈应望着众将士,一脸愤愤的道:“你们看清楚,这就是大唐最精锐的十二卫大军,拱卫关中的绝对力量,你们说,你们还能打仗吗?”

听到陈应的话,带兵将领们包括尉迟恭、冯立他们都垂首不语。

“本大将军非常失望!”陈应望着众将领喝道:“这样的军队能保护好关中的父老乡亲吗?裁撤老弱,难道不对吗?”

薛万彻此时倒没有纠结此时,而是硬着头皮道:“大将军明鉴,末将不是不同意裁撤老弱,而是如何裁撤,朝廷必须拿出一个单程,总不能一纸命令,就让他们滚蛋!”

众将领也跟着附和起来。

毕竟这个时代可没有后世完善的部队退役条例,也没有所谓的退伍安置费。一旦士兵老弱不堪,或伤残,不再上战场的时候,一般遣散的话,只是发放一笔盘缠。朝廷会根据士兵所在的家乡远近,给一贯或数贯盘缠。

这些盘缠吃到回家,基本上也剩不下什么了。

所以,一些没有田地和家人的士兵,一听说要裁撤部队,顿时吓得茫然无措。

陈应其实早有准备,陈应曾混迹国内大型论坛,就明朝灭亡真正的原因,展开激烈的讨论。网友对明朝灭亡提出了“天灾论”,“人祸论”,还有什么“东林党误国论”、“汉奸卖国论”……等等各种言论遍天飞。

但是陈应却认同黄仁宇的观点,黄仁宇就认为明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破产,而财政破产的原因,在于明初国策大幅度退步,没让政府挑起更多责任,而只指望乡间自理,由此也没能获得一个强有力的财税机器,外忧内患,还有天灾,这才亡了国。

明朝,亡于粗疏。

明朝国策,亲民官不得滋扰乡间,甚至出县城都不允许。也就是说县城之下,几乎处理无政府组织的状态,全部由乡绅和地方宗族自治。

前世之事不忘后事之师。

大唐历史上的灭亡原因,真正是藩镇之祸害吗?

当然,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不严是事实,事实上更严重的危机时,朝廷从始至终,没有对地方进行详细的把控。

世族门阀可以免税,但是朝廷却要税收来维持国家运营。可是当财政出现危机之后,大唐在唐玄宗时期,已经没有土地和财力养活关中的二十余万府兵了。

在这个情况下,唐玄宗却把主意打到关外那些归化的胡人身上,因为胡人全民皆兵,不需要训练,不需要粮秣,每打一次战,给一次结算功赏,形成了雇佣军性质,于是大唐由盛转衰。

陈应坚持认为,大唐应该增加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就像当初他在灵州做的试点一样,设立保制制度,让朝廷可以直接管理地方保甲。

用退役的老卒充当甚至甲长、保长或镇长。

平时联保,负责乡里治安。一旦需要可以快速形成军事动员力量。

这些老卒虽然体能不支持剧烈运动,但是他们作战经验丰富,更为难得是他们对大唐无比挚爱。

陈应计划推行保甲制度,在县以入,以十户设甲长,十甲设保长,十保设镇长。

普通士兵退役可以担任甲长,享受五十亩田的职田。

伙长和队正级别的军官,可以充任保长。享受一百亩职田的待遇,并且享受朝廷从九品下阶陪戎校尉的待遇。

镇长需要旅率或校尉级别的退役军官充任,分发两百亩职田,享受朝廷正九品仁勇校尉的待遇。

对于设立保甲制度的州县,同样以边州为先。关外为先。以一个县四千户为例,这就需要四百个甲长,四十个保长,四百镇长。

如果采取正副配合搭配,那么就可以足足安排七八百名退役士兵。

望着陈应下发下去的退伍制条例,尉迟恭兴奋的道:“若是裁撤三万老弱,就需要上百个县安置(也有下县,不足四千户)。有这么多县吗?”

陈应哈哈大笑道:“安西都护府辖下十九州,一百五十余县,足以安置。而且,所在的保甲,本大将军可以承诺,甲长最次可以获得三间主房四间厢房,以及全部所有丁口的田亩,保长可以获得四间主房五间厢房,镇长可以获得五间主房,六间厢房的宅院!”

冯立哈哈大笑道:“搞得末将都想退伍了!”

陈应郑重的道:“本次裁撤,本着以自愿为原则,自愿退伍,同级别可以优先安置,若是不退伍,日后开展高强度练兵,每旬考核一次,一个月之内,三旬考核,全部末位,就必须强制退伍!”

薛万彻沉吟道:“技不如人,谁也怨不得别人了!”

陈应此时也在变相向外移民,毕竟十二卫大军几乎九成都关中人,他们远去万里之外赴任,势必拖家带口,三万老卒就是三万户百姓,十数万人,不知不觉就迁徙出去了。

……

长安城淮安王府。一群李家宗室子弟围着李神通骂骂咧咧的道:“照房玄龄的方略,咱们宗室,全都要削减爵位俸禄。”

另外一名宗室子弟也道:“再怎么说,咱们也是陛下的骨肉至亲,哪有自家人,算计自家人的道理?”

义安郡王李孝常满脸冷笑道:“赵郡王肯定没事!”

李神通一脸郁结。

“赵王是咱们宗室之中,战功最高的,他怎会被削减爵位?”

李孝常信誓旦旦的道:“坐在显德殿里的那位当今天子,可从来不是一个念亲情的角色,你怎知道,赵郡王就能躲过这一遭?大家别忘了,玄武门前,血迹未干啊!”

第十六章大危机总是多重弊端集中形成的

第十六章大危机总是多重因素集中形成的

太极宫,显德殿李建成拉着赵郡王李孝恭入席。

李孝恭客套一番,见李建成态度真诚,只好陪着李建成落座。

李建成望着李孝恭道:“赵郡王,迁为河涧郡王,这是将父皇亏欠的东西,还给你。既然是我主事,定要还你个公道。”

李孝恭看着李建成笑着点头。

唐时的赵郡,既为赵州,下辖平棘、栾城、元氏、瘿陶、赞皇、柏乡、临城、昭庆八县。但是河涧郡则下辖十二县,无论人口还是辖境,赵郡远不及河涧郡。

李建成想了想道:“此番,我原本欲将你的封邑,与淮安王叔对调,却又怕,淮安王叔去父皇那里苦闹,便折衷处理了。敕文这两天就会下来。兵总归有你带的,不过现下,我有别的事情差派你。”

李孝恭摆摆手道:“除了带兵,我什么也不会的,在朝里做官,非闹出笑话不可!”

李建成郑重的道:“莫怕,我的意思是,由你出任鸿胪寺卿,兼领左骁卫大将军,接掌郑仁泰手上的京兆兵权”

李孝恭一怔。

李建成沉吟道:“朕打算裁军,你对此有何态度?”

李孝恭笑了笑道:“其实,臣正要说此事。兵贵精,不贵多,李药师以为,现在大唐的军队,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李建成点点的应了一声道:“哦?”

“三天之前,陈大将军将十二大军紧急拉练,想必陛下也听说了吧!”李孝恭苦笑道:“咱们大唐,不堪战的军队太多,能拉得出去,打得硬仗的军队,太少。要练兵,便要练得像安西军、定远军以及东宫四卫率那样。想要打败突厥人,军队要能跑、能打。不堪战的军队,像现在的十二卫,名面上有将近二十万大军,可其中能战之兵,不超过五万人马。”

李建成连连点头道:“很好!很好!朕眼下,有个事情,需要你来帮忙。

李孝恭起身躬身道:“都是自家兄弟,陛下不必客气,尽管吩咐!”

李建成叹了口气道:“这么做,有些不尽人情,只能委屈你了!”

上一篇:带着商城去大唐

下一篇: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