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血刃 第563章

作者:tx程志

最苦恼的还是曹部的曹丹,他会说唐言,虽然腔调有点怪,可是他的儿子曹亚茜就是学不会。

曹丹指着一个大西瓜吼道:“大西瓜!”

曹亚茜道:“大鸡、把!”

“大西瓜!”

“大……大鸡、把!”

曹丹实在忍不住了,一巴掌抽了过去。

整个冬天,学习唐言依旧热火朝天。

不过,陈应非常喜欢这种感觉。

到处都是暴跳如雷的狂吼,到处都是劈啦啪啦的抽打声,看到这一幕,陈应就感觉非常解气。

就在这时,罗士信垂头丧气的将铁枪扔在门口,一屁股重重的坐在床上,冲着陈应没好气的道:“大都护,您饶了我吧,这些人太笨,根本就没法教!”

“做人要有耐心!”陈应望着罗士信笑道:“如果有一对一地教学,掌握一门语言是可以很快的,尤其是在需要经常说、听的环境的情况下,有可能几天下来就能掌握好一门语言的日常用语了。我们不但要教他们唐言,还要教他们唱歌,教他们写字,而且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要和他们做朋友,做兄弟,要让他们信任我们,首先就要我们先信任他们。曹丹,待会你就去选一个昭武九部将士,来加入我的亲卫队。”

曹丹欢天喜地的走了。

罗士信与马孟明同时惊叫道:“大都护,这不可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不可以”

“可以”陈应不以为然的笑道:“西域人,其实是一群纯粹的人,他们崇拜强者,本大都护有着大败二十万西突厥人的威势,他们会心甘情愿臣服于我,况且阿史那思摩当初不也一样吗?放心,你要相信我,我有信心可以征服他如果我连征服一个亲兵的能耐都没有吗?”

陈应自然不用担心,他的亲卫,通常情况下都是三个人为一组,站一个岗哨。相互监视的意味非常浓重。即使想谋杀陈应,也没有那个机会。

“大都护这是千金买马骨!”马孟明心中暗暗的想道:“这真是用心良苦!”

西域的民众大多没什么“民族气节”的概念,匈奴强大的时候,他们都是匈奴人,大汉强大的时候,他们又自称汉人。当鲜卑人强大的时候,他们又称鲜卑人。突厥人强大的时候,他们自称突厥人。

如今大唐成为西域的主人。这些西域民众发现,学习唐言虽然痛苦,可是一旦学习唐言可以少交一半的税,以往四只羊要交一只羊的税,现在好了,学会了唐言,居然可以少交一半,这种事情,其实比刀剑更有说服力。

后来西域人慢慢发现,汉人开始在门前挂着桃符,桃符就是春联之前身,汉人每逢正月初一便取桃木,削成长六寸、宽三寸的样式,上面画上辟邪驱鬼的门神名号“神荼郁垒”悬之终年。

西域人一问才知道,挂着桃符的人家,官府会来发一斗面。

于是乎,西域几乎所有的城镇家庭都挂上了桃符。

在陈应穿越之前的那时空,由于国家在各方面优待少民,所以许多人见有利可图就纷纷改民族换祖宗,一开始只是图个眼前利益而已,心中并无自己是少民的意识,但到了两三代人以后,久假成真,民族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

与后世那种可笑的“化汉为胡”相反,这时西域百姓一尤其是靠西的百姓却纷纷主动地“化胡为汉”为的就是可以减税。

当然这种化胡为汉,一开始也是假的,不过由于大部分人本身的长相就是黄皮肤黑头发,更有不少人本身就是胡汉混血,且他们会说汉语又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所以“假装”起唐民来容易之极,也就是在门口挂起了桃符,将衣服样式变上一变而已。

在短短一个冬天的时间,陈应用税收吸引,整个西域,包括高昌以西的伊犁河谷地区,也变成了人人学说唐言,人人着汉服,行汉礼,争相当唐人。

因为唐人可以少交税!

当然,陈应虽然让这些西域各族人少交税,可是,他根本不在乎。因为,拥有十万大军在手,如果还缺钱,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事实上,也有不少部落执迷不悟,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历史。

武德四年四月,春草开始疯长。

这个时候,猫了一个冬天的大唐征西军,终于开始离开高车,一路向西。

这十万大军缓缓行进,各族军士纷纷高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虽然声音有些怪异,陈应却非常满意。小半年能有如此地步,已经非常难得了。马孟明此刻对陈应真是佩服至极,没有想到陈应居然使用这样一个手段,兵不血刃的同化了西域。

如今以高昌城,不现在已经更名为庭州城了。

庭州城以东地区,人人着汉服,人人说唐言,如果不考虑其中的怪异腔调,这里已经与中原无异。

PS:三更完毕,明天再改错别字吧,眼睛有点花了。

第八十九章主持大局吊民伐罪

第八十九章主持大局吊民伐罪

陈应走了,带着大唐十万大军走了。事实上这十万大军,除了后来归建的河北籍新军三万余人之外,其他都是各部降军。

当然,陈应全军此时有一个名号,叫安西。以安大唐之西之意。

至于麴伯雅与麴文泰则踏上了东归之路。虽然父子二人是俘虏,可是他们却享受着极高的待遇,不仅没有囚车,就连车驾,还是享受着四轮马车。

打量着这一支东归押送的军队,麴文泰眼中闪烁着鄙夷之色,低声对其父麴伯雅道:“父王……”

然而麴文泰刚刚开口,麴伯雅就打断了他的话:“文泰,如今你我父子二人已是阶下囚,连一介草民都不如,岂可如此逾制。”

麴文泰看了看周围,发现看押他们的唐军士兵距离稍远。麴文泰这才安心下来,淡淡笑道:“父王,您真以为大唐可以做稳这西域吗?”

麴伯雅道:“又何不能?陈应大败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麾下二十万大军,放眼西域谁还敢与陈应为敌!”

“儿臣不敢苟同父王之见!”麴文泰笑意更浓:“因为陈应小儿的政策,他必败无疑,而且会死无葬身之地。”

麴伯雅满头雾水:“什么政策?”

“胡人部落甚多,又皆彪悍,势力甚大。”麴文泰道:“当初高昌国大乱之余,先祖承平王趁机崛起。为了笼络他们而对胡汉的统治手腕颇有区别。法令上,对汉民行以严令峻法,对胡人则以安抚为主。汉人多交税。胡人少交税甚至不用交税。想必父王也非常清楚,先祖承平王为何要采取这个政策?”

麴伯雅点点头道:“这个为父倒是知道,汉民勤于耕种经商,家庭比较富裕,能纳的税多,胡人游牧,许多家庭连自给自足都不成,能纳的税少。而且汉人定居,耕种经商所产生的财富都有理路可循。田亩放在那里不会跑,商铺更是集中在那十几个市集上,征起税来比较容易,税吏只要丈量了田亩,看了店铺货物,基本上就能将税收上来。胡人却是以放牧为生,且这些人都是粗放散养,今天在此山头。明天在彼山头,先祖养的税吏将高昌的山头跑遍、将高昌四郡十八县四十八镇每家每户人家每年多生了几头羊清点清楚?其实先祖当初何尝没有试过让他们以部落集体征税,但且每次向胡人部落征收税赋总要惹出事来,征上来的税不值多少钱却又要惹出各种麻烦,所以到后来干脆就少收或者不收,不但不收税,逢有干旱大雪还补贴他们呢!”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麴文泰笑道:“正所谓由浅入奢易,由奢入浅难。西域各族已经散漫了数百年,他们也享受了我们麴氏高昌一百四十年的无税特权,陡然间让他们交纳牛腿税,他们要是不闹才是怪事!陈应的大军在高车不走,他倒可是利用麾下大军威慑四边,可是如今陈应继续西征,他们能不闹吗?”

事实上,陈应的西域政策是与高昌国反过来了,以汉人为主,耕地赋税与中原不同。

大唐采取税制,事实上两套法案。既租和庸。唐朝规定丁男(二十一岁为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授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受田丁男,承担交纳赋税和服徭役的义务。

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年交纳绢(或绫、)二丈,绵三两;不产绵的地方,即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此外,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二十日,闰月加二日;如无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作庸。

唐朝百姓的负担如果折算下来,其实并不算轻。以正常年月计算,一百亩地,至少可以产粮一百五十石左右,缴纳两石,两石米粮自然不算多,可是唐朝的布却非常贵,一匹等于四丈,要一千六百至三千钱不等。大约有四丈,如果卖的话,差不多相当于三十多石粮。

可是古代的农民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大,旱、涝基本都是颗粒无收,还有病、虫灾,所以平均下来也相当于年收入的百分之十五左右。

但是西域的地,陈应可没有规定每丁一百亩,而是划片制。既一大块区域,谁开垦是谁的,官府给你造地契。头年免税,次年半税,第三年全税。

然而,对于西域各族牧民,则没有这个待遇。你有多少羊,多少牛、多少马、部落里的人一清二楚,欺瞒加倍。

而且陈应没有税卒,直接让军队随着税吏抵达一个地点,只要在这个区域内放牧的人,自动过来交税,不交税就抗法,从严处理。

麴文泰道:“父王有所不知,因为这收税,反正西突厥对各族收税也是这么简单粗暴,这些西域各族人还能忍受,可是让他们举族学唐言,这是让他们丢弃自己的传统同化吗?你说他们还能忍吗?”

就连麴伯雅也感叹道:“陈应还是年轻啊!”

麴文泰咬牙切齿的道:“这还不算什么,还有更过份的呢!”

上一篇:带着商城去大唐

下一篇: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