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99章

作者:三月啦

  平静的时光总是犹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赵泗并不知道始皇帝真正的委任人选是李斯,只知道自己不得不肩负迁贵令的重任,故而对这件事情十分上心。

  而李斯,似乎也抓住了一些东西,他意识到,自己似乎即将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重民,善民,是他未来道路的方向。

  赵泗给了李斯很多启发,譬如强干弱枝说,譬如公器说。

  只是,这玩意有点抓麻的是,李斯完全没有经验。

  以往都是疲民弱民,这一下下要转换思路,让李斯有点不知所措,该如何贫民,弱民,让百姓疲于奔命,李斯门清,毕竟历代法家先贤上百年的时间已经总结出来了无数办法。

  可是该如何重民善民,李斯却找不到方向。

  李斯想起来了自己的老师荀子,想起来了儒家。

  客观上来说,儒家一直在提倡以民为重,于是李斯打算尝试从儒家那里借鉴一些东西,诸子百家一大抄,李斯也是师从儒家大能荀子,抄起来可谓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儒家讲究忠孝,讲究品质德行,讲究君子之论,有亲亲相隐之说……

  在温习了大量的功课以后,李斯发现儒家的重民之策和善民之策或许并不是那么适合现今的大秦,有很多东西也违反了李斯的原则。

  “有用,但是有用的不是太多……”李斯皱眉,开始尝试将儒家的重民善民之策和他自己的所学相互结合。

  这期间,赵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从和赵泗相谈以后,李斯就有了开辟新路的征兆,后面李斯几乎每天都要找赵泗商讨迁贵令的具体实施,还会和赵泗进行一些学术上的讨论。

  赵泗办实事的能力暂且不提,他的思想理论确实极为出色,给了李斯很多启发。

  只不过赵泗忙坏了,每天奔波于皇宫和李斯的办公场所,往往上午服侍过始皇帝以后,下午还要应对李斯的询问。

  为了拉拢李斯,和李斯结成统一阵线,赵泗不断的给李斯灌输自己的思想。

  “我知道了!”

  这一日……

  李斯拍案而起,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走的路是什么。

  “人性本恶!老师从来没有说错!”

  儒家讲究人性本善,法家讲究人性本恶,荀子这个儒家的异类也认可人性本恶,多少有些离经叛道,这也是荀子明明是大儒却交出来可韩非和李斯两个法家的根本原因。

  “小民趋安,却也趋利!”

  “当以律刑,以善引,明规矩而不私情!”

  李斯意识到,善民重民并不需要废除现有的庞大且繁杂的律令。

  “倘若不加以限制,必会汇聚为宗族,而不以律令,以族规为先,所以分户之令必须继续执行下去。”

  “倘若他们生产的粮食足够他们缴纳赋税以后吃饱肚子,他们也必然会不会用心耕地,而是把心思放在其他事物之上,所以耕种赏罚之策依旧要执行。”

  “民不辱而畏战,那就给其荣,所以二十级军功爵的特权可以修改,但是绝对不能取消。”

  李斯认为,重民和善民,不能够以儒家的思想来陈述,完全放弃对民间的管控让他们野蛮生长。

  “相反,律令条文应该更多,更全面,要对他们施行严格的管控,让他们善于耕种,而不是从事其他事情荒废田地。要让他们勇于战斗,而不是畏惧死亡。”

  “所以连坐不能取消,控告之法不能取消。”

  “以奖替惩,取消轻罪重罚!”李斯摸了摸自己的美髯,在竹简上郑重的写了下来。

  秦法历来主张轻罪重罚,儒家认为法家的律令条文太多,很多事情没必要定下来律法。

  李斯推翻了这些东西!

  他,在走一条全新的路。

  重民善民,是让民众过上足够温饱的生活,不再像之前一样疲于奔命。

  但是与之相同的是制定更多的法律条文,以防止百姓安顿下来以后自生私心,不愿好好耕种,为国征战。

  对他们好的同时不要把他们想的太好。

  利用律法限制惩罚他们的同时把他们引导成自己所需要的模样。

  取消掉轻罪重罚,奖惩并行,一些事情上用激励的奖励措施来替代掉原本的惩罚,以奖代惩。

  秦法依旧要像以前一样深入到百姓的方方面面,让百姓能够随处感觉到秦法的存在,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秦法的规定之内的同时,又让他们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喘不过来气。

  如果说以前的秦法是一块布一般紧紧的裹住百姓限制百姓的同时也让百姓不能呼吸,不堪重负。

  那么李斯要做的就是,把布变成网,裹住百姓,限定百姓行为的同时,又让百姓有充足的喘息的空间。

  赵泗说的很对,百姓最基本的底线就是能够活下来,吃饱穿暖。

  在这个前提下,更应该打碎他们的乡党,宗族。善民,绝不是放开管控。

  当完成初步构思以后,李斯常常的喘了一口气,抬头看去,只见已至正午,太阳浓烈。

  “时光如梭啊……”

  他并非顿悟,而是日复一日的思考和反思以及审视。

  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流逝了过去。

  皇宫之中……

  始皇帝于躺椅之上安眠,赵泗则盘腿坐在地上,百无聊赖的一只手扶着下巴,一只手晃晃悠悠的摇着扇子,打了个哈欠。

  “算算时间……荆他们应该已经要出海了吧。”

  “第一批降价的官盐也应该售出了吧?”

  “眼下离秋天已经不远,匈奴那边估摸着也要有动静了吧?”

  “粮种,应该也已经开始分发地方了吧?”

  伴随着赵泗的到来,大秦好像没什么变化,但是又好像在悄无声息之间,变了很多。

  大秦的战车,轰轰烈烈的行进之下,拐了那么一个小弯。

  就连大秦的左相李斯,都在赵泗的影响之下变得魔怔了起来。

第一百四十七章 第二次出海,第一批低价食盐出产!

  又是琅琊港口……

  荆再次站在了这里,他略带感慨的看着横亘在港口的二十艘大船。

  “荆,快些登船!”

  士卒们忙碌的朝着船上搬运物品,有粮草,有蔬菜,还有豆子。

  豆子是用来发豆芽的,船上航行其实一般来说不会太缺吃的,比较稀缺的是水和蔬菜,粮食好存,肉食也不缺,登船的船员水性都很好,捕鱼并不是太难,唯独蔬菜没办法对付。

  弄豆子发豆芽是赵泗提前交代好的。

  荆又看了一眼脚下的土地,尔后顺着绳梯爬上了船。

  这一次出海并不算太过于轰动,没办法,回来的只有十七艘海船,短时间内根本造不出来大量的船只,多出来的三艘还是拆船凑出来的,偏小一些,估摸着质量也差上一点。

  登船出海的人不再少数,有船员,也有大量的阴阳家弟子,还有工匠,随行士卒。

  因为人多船少,故而一次根本走不完。

  按照荆的规划,应该分为两批。

  先带上一批人解决掉滞留在扶桑的徐福,然后阴阳家弟子以及船员就地在扶桑获得补给以后,开始远海探索。

  剩下的船只则开始往返于扶桑和大秦之间,进行近海的开发工作。

  探索远海预订下来的只有六艘船,他们会按照规划好的航道环游世界,每到一处有部落汇集或者有能够沟通的文明的存在,就会和对方进行交涉,放下五六名船员,然后在海图上进行标注。

  至于船只,只是临时停泊获取过补给以后就会继续启航。

  最终六艘海船大概会在三五年之内重新回到大秦,然后继续按照航行路线,开始第二轮的环游世界的远海探索,按照海图标注,去接回之前滞留各地的船员,用新的船员代替,收回之前总结出来的情报,以此来形成循环。

  而荆的任务十分关键,他不能在陆地停留,他要做的就是带领船队安全返航,倘若不能安全返航,就意味着大量滞留各地的船员将会失去和大秦的联络。

  他背负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性命和荣华富贵。

  “直至今日,我才知道兄的身上到底背负了什么!”荆一袭锦袍,站在甲板之上,看着波澜壮阔的大海。

  海上漂流了不知道多久的时间,他回到了生养他的土地,而今他背负圣上旨意,和无数人的性命,即将再次踏上征途。

  “荆!”

  一个船员小跑过来,给荆汇报人员登船情况。

  确定统计人数核对无误以后,荆站在甲板之上发号施令。

  鼓点声应声而起,船帆升起,黑水龙旗随着劲爽的海风呼啦啦的作卷。

  “启航!”

  荆看着漫无边际的大海,发出了呐喊。

  上一次,他跟随在赵泗身边,跨越了汪洋大海,而这一次,他要独自出发了。

  二十艘海船微微晃动,朝着大海而去。

  “徐福……”荆脸上划过一道笑容。

  “大秦!来兴师问罪了!”

  “兄!”

  荆最后看了一眼陆地,岸边港口守卫的大秦士卒随着距离越来越远,逐渐变成了黑点,海岸也不断的拉长拉长,最后成了一条线,再到最后消失在海于天交接的幕布之中。

  “我一定会回来的!”荆攥紧了拳头,让自己不那么紧张。

  他啊……明明只是一个小小的童子。

  却能蒙幸拜入驺奉门下,成为驺奉的关门弟子,甚至能够成为这次远洋的副将,大权在握。

  他虽是副将,但是海上航行,由他全权负责,在海上,所有人都得听从他发号施令。

  荆很紧张,他从未背负如此大任,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应对。

  穷人乍富,骤然得权,荆才发现自己真的很差劲,他不知道该如何统帅这一切,而赵泗,早在很多年前,就带领人手夺船出海,率领船员们跨海归秦。

  “那么这个时候,不妨想一想兄会如何做!”

  荆深吸了一口气。

  ……

  而另一边

  沿海各地……

  大秦如今正在疯狂的扩建晒盐场所,加大食盐产能。

  毕竟只有吃不上盐,吃不起盐,哪有吃不完的盐?

  更何况盐一直都是大秦的主项经济来源之一,有利可图,怎么可能不加大产量?

  你可以怀疑大秦的各种东西,但是千万不要怀疑大秦的执行力,这可是将驰道修遍天下,将长城勾连一起,甚至为了攻打匈奴专门修了一条从咸阳直达上郡的驰道。

  自从晒盐法被判定可行以后,这事就落在了将作少府的手里。

  将作少府这个部门本来就是帝国的钱袋子和生产中心,有利可图的情况下疯狂出钱出工,眼下沿海地区开辟出来的盐场都已经不能按亩来算了,得他娘的按顷。

  源源不绝的食盐开始逐渐产出。

  不过可惜的是,因为朝堂上的争端,始皇帝决定降低盐价,利润下降了不少。

  原本一升盐的官方价格大概在两百钱上下浮动,各地都略有不同,视运输成本上下浮动在一百左右。

  如沿海地区,盐价普遍在一百三十钱左右。

  当然,这是官盐。

  私盐的价格会更低,沿海地区的私盐价格大概在一百钱左右。

  至于这个钱当然是秦半两。

  秦半两的购买力不是后世铜钱可比,这主要源于这个时代是青铜器时代,大量武器铠甲以及各种需要用到金属的地方都需要铜,故而能拿出来造钱的铜很少,因为货币严重不足,故而铜钱货币的购买力非后世可比。

  看似一百钱秦半两买一升盐看似很便宜,但是这个时代一石粟才五十多钱,1斗粟只要3枚铜钱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