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60章

作者:三月啦

  大量金银流入市场,初期贵族可能反应不过来,中后期一定会导致金银贬值,购买力下降,同时随着流入市场的金银不断增加,金银的购买力也会持续的随之下降。

  毕竟理论上来说,金银开采出来变成货币金银器就不会减少,这玩意不是消耗品,理论上来说是持续流通,基数只会增多不会降低。

  量越大,相应价值也就越低,物以稀为贵嘛。

  但是,贵族会用大量金银器陪葬啊!

  埋在地底下的,理论上来说其实就是从市场上消失了,谁会没事扒老祖宗的坟?盗墓在这个时代可是天诛地绝天理难容的。

  现阶段的金银价值和购买力其实就是在不断上涨,因为大量金银器陪葬,矿藏开采技术又不发达,产量跟不上消耗。

  而理论上来说,大秦从扶桑获得大量金银,流入市场,最后会落入各地贵族手中,然后贵族死了以后带到地底下陪葬,嗯……反而相对抵消了大量金银流入市场造成金银价格贬值的现象。

  逻辑形成了完美闭环,大秦用大量金银购买到大量的产品,贵族们获得了大量的陪葬品,可以风风光光的入土。

  眼下的生产模式分为两种半。

  一种是秦国的官方生产,基本上占据了百分之五十左右的生产额度。

  一种是贵族的生产园,这是奴隶制社会,贵族生产园才是地方最大的生产力,占据了全国百分之四十左右的生产额度。

  另外半个就是民间生产,充其量占据了百分之十。

  黎庶没有生产工艺,没有生产工具,没有市场,没有权利,基本上天底下各地的生产都被贵族形成了地方性垄断,黎庶除了粮食以外,手工业生产差的离谱。

  大秦完全可以用大量的金银来换购贵族富裕的生产力,这个时代的贵族也是那熊样,无非就是屯粮屯货屯钱罢了,自己用不完,但是也不会廉价卖出去。

  大量布匹粮食烂在仓库最后再低价处理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哪怕是贫瘠的古代,也有大量的生产力浪费。

  低价不愿意卖,高价没人买。现在有人买了,大秦政府直接用金银这种顶级货币购买,怎么可能买不到?

  客观上来说,大秦用大量的金银撬动了被完全浪费生产力。什么都能买,甚至直接用金银换铜钱都行。铜钱,他首先也得是铜!

  金银留在手里有什么用?钱得花出去才算钱。

  始皇帝看着侃侃而谈的赵泗微微点头,赵泗说的,很有道理,始皇帝能听懂这种较为新颖的观点。

  “钱,得花出去才算钱!”始皇帝默默重复了一遍尔后看向赵泗。

  “这么说来,要先解决掉徐福,你有甚么建议?”始皇帝沉声开口。

  赵泗既然说扶桑有,那就是有,赵泗没道理也没有动机去撒谎,如何解决掉已经脱离大秦政府掌握的徐福,现在反而成了问题。

  徐福再怎么不济也是个草头王,大秦能拿的出去的海船也就二十艘,兵力虽然多,但是派不出去也是问题。

  赵泗自扶桑夺船而走,对那里的情况更加了解,始皇帝想听听赵泗的建议。

  “陛下不必大费周折!解决掉徐福,只需要诏书一封,王旗一面,家书若干。”赵泗满是自信的昂首。

  “徐福率船员滞留扶桑,非是船员不思乡,不忠君,实乃徐福蛊惑,海上漂泊死伤甚多,仙药苦寻无果,徐福才借机蛊惑船员,言归秦必死,还会牵连家眷,人有求生之意,这才使得徐福有机可乘,陛下只需遣船,遣使,遣诏,再寻些出海船员的家眷家书,徐福之势,土崩瓦解,大秦甚至不需一兵一卒,徐福就会束手就擒。”赵泗认真的给始皇帝解释到。

  徐福自立为王的基础是欺骗。

  历史上没有人戳穿他的谎言,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徐福也就真的扎根于扶桑了。

  实际上一开始哪有那么容易,谁不思乡谁不思家?诸夏之地的乡土情结历来都是最重,谁又不想落叶归根,谁又想故土远隔重洋?

  徐福的统治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得心应手,甚至初期还爆发过不止一次的反抗。

  赵泗夺船出走是阶段性事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因为走的人太多了!

  赵泗这群人活着回到扶桑,徐福的谎言就会不攻自破。

  再有王臣王旗和诏书,费点心找一下滞留扶桑船员们的亲人写出家书散传,徐福的统治就不攻自破。

  始皇帝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在诏书上说明,只诛首恶,给船员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回到故乡的机会。

  届时人心离散,徐福能够倚靠的只有本地征服的土著……

  “不错!”始皇帝微微点头。

  “不过只诛首恶却不够!”始皇帝笑了一下。

  赵泗闻之讶然,船员们也是被徐福蒙骗……刚想开口询问,始皇帝却敲了敲案几。

  “仔细想想!”

  始皇帝意味深长的开口,尔后看向赵泗继续开口询问:“除扶桑一类海岛以外,秦国还可涉足甚么海事?”

  “渔!近海渔猎!”赵泗暂且收起内心的疑惑,开口回答。

  “臣听闻徐福出海之前,陛下曾命秦军士卒于琅琊射蛟可有其事?”赵泗开口询问。

  始皇帝点了点头。

  “射杀以后,可曾捕捞?”赵泗开口询问。

  始皇帝摇了摇头。

  按照徐福的说法,射杀以后要归祭天地,大秦并未捕捞尸体。

  “蛟鱼之躯,堪比金银!”赵泗发出一声感慨。

  所谓的蛟鱼,其实说白了就是鲸鱼罢了,鲸鱼可是个好东西,油脂,肉质,骨头,皮革,筋膜……都能派的上大用场。

  古代捕鲸怎么说呢?其实效率并不高,但是耐不住鲸鱼浑身是宝啊。

  现代鲸鱼捕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古代就不要奢求太多所谓的环境保护,就古代那个捕猎效率,泛近海区域捕杀鲸鱼,捕个一两百年都未必会造成太大的生态影响。

  人只有活着,才能考虑环境。

  只要不浪费,在这个时代对于鲸鱼来说就是最大的尊重。

  大不了到时候渔猎行业发展起来以后可以实行捕捞保护嘛,而且赵泗的设想当中,鲸鱼捕捞尽量以大秦官方捕捞为主。

  官方捕捞效率更高,死伤率更小,其次更容易控制,造成生态影响了一声令下就可以换地方或者停止捕捞,不至于竭泽而渔。

  “其余呢?”始皇帝点了点头,心中打定主意,回头派人再射杀一条蛟鱼看看到底值不值得浪费人力物力规模性捕杀。这玩意并不难,射杀一条对大秦来说算不上什么难事,难得是成规模性。

  “其余就不多了……或许可以捕捉一些当地土著充为隶臣妾?”赵泗最开始还想说把犯人流放海外呢。

  后来想想,人在这个时代压根不够用,哪会给你扔海外去,敢犯事拉去修城墙还不好。

  始皇帝点了点头,记住了赵泗对于海事的建议。

  远海,力不从心。

  近海,金银矿藏,扶桑。

  捕猎蛟鱼,发展渔业!

  嗯……也可以顺带捉点土著修长城!

第九十六章 开海先禁海,始皇帝的表扬!

  抓人修长城这事是真行,始皇帝想了想还真有搞头,目前大秦人力资源紧缺啊,到处都是大工程。

  “扶桑一带,人口如何?兵备如何?”始皇帝再次开口询问。

  “兵备相当于没有吧……”赵泗摇了摇头,眼下群岛还在玩部落争霸呢,一件金属武器都是神兵利器了,徐福滞留扶桑,带的人也就万把人,还有大几千的童子,但是对当地土著来说一样是降维打击。

  “各地大多是部落制,连个像样的城池都没有,就是人口不多……估摸着近海这些岛屿加起来够呛能有百万人……”赵泗叹了一口气。

  要不说古代不好玩航海,现在的扶桑乃至于加上朝鲜半岛等岛屿土著加起来也不算多,零零散散加起来肯定过百万了,但是再多也多不到哪里去。

  好消息是大秦能降维打击,坏消息是抓人修长城都不好修。

  “嗯……”始皇帝皱了皱眉头。

  人太少了啊……不过倒也算是意外之喜,既然扶桑海岛附近矿藏丰富,大秦未来势必要在那边进行金银矿开采,本地土著就能派上用场了,抓来挖矿,顺便开扩田地,种植粮食,减少后勤压力,多余富裕的人口还可以运到中原来修长城。

  顺手的事情,但是因为人口数量太少,大秦肯定不可能搜山检海把抓人当成主要业务,也就是哪个地方有矿,顺便在开矿的同时抓点人。

  始皇帝心中大概有了基本路线。

  兼顾近海渔猎矿藏开采的同时,进行远海探索,大秦没必要兴师动众的进行海外开扩战争,但是近海地区可以初步进行开发。

  别的不说,有矿的地方先占了,围绕矿藏周边开垦一定的田地居住地也是必须的。

  最后产生的果食流入中原,反哺国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间接的,虽然扶桑乃至于各地遭受了大秦的降维打击,但是大秦也算是提前帮他们完成了文明过渡不是?

  地都种不明白的地方,当奴隶未必比倚靠原始渔猎和耕种的存活率低。

  “你整备一份奏折。”始皇帝示意赵泗动手,让赵泗把能想到的东西都写出来。

  目前关于海外话语权最大的无疑就是赵泗,但凡言海事,肯定绕不开赵泗。

  赵泗闻声点头,接过始皇帝递过来的空白竹简,尔后开始执笔沉思。

  渔猎,近海开发,远海探索!

  赵泗做出了三步并排走的战略提议。

  近海开发和远洋探索的重要毋庸置疑,近海开发带回来的是真金白银,远洋探索能够补充大秦的生态环境,相应的,随着大秦对海事的侧重,大秦的航海事业也会迎来井喷发展,造船工艺和航海经验也会大幅度提升,上层带动下层,沿海居民相应的也可以获利,受益于技术改进和经验逐渐增加,近海捕鱼业也会迎来井喷发展。

  大秦的临海港口肯定也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加。

  港口增加,各地运输就可以不必执着于陆地运输和内地河运,可以靠海岸近海航行,各港口之间的运输效率会大幅度提升。

  赵泗一边写一边想。

  琅琊作为出海首发地肯定是重中之重,但是实际上近海开发港口走广州和福建更好。

  沿海城市各地港口相互勾连,又能够形成一道全新的运输网,那么是不是要增设海军?能运货物自然也能够运人。

  “在十年到二十年之内,逐步放松港口限制,鼓励民间贸易和出海。”赵泗沉思以后再竹简之上写明。

  开海,不是说贸然的修建完港口就赶紧鼓励民间大规模开海,开玩笑,大秦官方不得先把海外富矿给占领完再说?

  占领完以后不得修建一些城池,港口?大秦得先在海外经营出基本盘,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以后,才能放开海事管控。

  否则一旦贸然放开,那可真就是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

  贵族不是傻子,大秦从海外获得大量金银,沿海地区,譬如齐地等地区的大贵族肯定会为之动心,人家是正儿八经拥有造船能力和出海能力的。

  陆地上听你的,出海了可未必听你的。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只有一个办法,禁海!是的,开海的前提是禁海。

  让各地贵族被动接受大秦的金银输出的同时,严禁民间出海,同时积极建设近海基本盘。

  在十到二十年之内确保把控近海基本盘航线港口的生态控制,建立起海外打击的优势,培养出足够优秀的海军。

  然后才能够逐步放开禁海政策,到了这个时候才是发动民间多余力量大规模进行海外开发的时候。

  这个时候大秦已经获取了足够的利益,剩下的就是一些比较小的金银矿,各地航线港口被大秦掌握,放开限制,贵族们也影响不了大秦的近海统治,相反,一些大秦办不了的事情他们反而能办。

  譬如散布近海各岛屿的小规模人口,大秦肯定不会大费周章,这群贵族可未必,抓了以后最终还是运回国内嘛……

  一些小的金银矿藏……一些小的适宜开发的岛屿和居住地……这些大秦官府涉及不到的地方,又不影响大秦海外主导权的地方,才是那群贵族可以染指的地方。

  当然,如果各地贵族胆子再大一点可以跑出大秦的近海统治圈,真能跑到非洲抓农具那是他们的本事。

  “开海禁以后,要于各地港口设立海税部门。”海税也是重中之重,这个不能忽略,海外利润巨大,开海以后不割这群贵族一刀怎么行?

  “总而言之,大概形成的就是,近海依托各地矿藏建立起军事屯兵港……依托近海的屯兵以及先发优势,基本上可以维持大秦百年之内的近海统治。”

  至于近海地区的土地开发,这种事情真不是大秦政府能干的,鞭长莫及,而且大秦自己要开发的土地也有很多,这种事情就得交给那群贵族,不过无所谓,大秦只需要把持住港口和军事优势,百年之内,贵族的开海劳动成果最终都会流向大秦。

  赵泗深思熟虑,尔后又检查再三,偶尔想到点什么就继续补充。

  近海这一片,也算是确定了基本的开发策略。开矿,顺便开海,营建大秦近海基本盘。

  大秦用十年乃至于二十年的海禁,换取碾压性的近海作战优势和各地港口控制航线把控。

  远海就是动植物引进,世界考察。

  一直删删改改,待到赵泗写完以后,已经浪费了许多份竹简,看着竹简上杂乱的内容,赵泗只得重新用空白竹简精进整理了一番,以确保足够简洁直白。

  最终成文将近两千多字,用词朴实无华,井井有条,赵泗自觉已经达到自己的巅峰水平,属于是超常发挥,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赵泗的字迹实在是令人难以入目,七歪八倒,自成一家,独有一番风范。

  没办法,赵泗已经有努力的在练习了,奈何毛笔字练起来可没那么简单,而且还是在竹简上写,就更加考验功力,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能够在这么小的竹简上写出笔画这么复杂的小篆,已经是赵泗的能力极限了。

  “陛下请过目!”待赵泗整理完成,抬头一看天色都已经晦暗。

  写的时候没发现,这一份开海规划,居然耗费了足足大半天时间,加上和始皇帝谈话的小半天功夫,一天时间眼看就要过去。

  始皇帝接过竹简,入目所及就是赵泗不堪入目的书法。

  强忍着不适看下去,始皇帝惊讶的发现赵泗的海事规划居然已经做的有理有条,清晰直白。

  当然以始皇帝的眼光来看肯定还有不足之处,但是遥想当初赵泗甚至连谈话重点都抓不住,如今短短三个月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可见其确实下了苦功。

  “开海先海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