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4章

作者:三月啦

  “此二类不同粮食,储存下来稍有不慎就会发芽,如这红薯,发芽了也还能吃,这土豆发芽了以后可就有毒了。而且长期食用红薯,还会烧心胀气。”赵泗开口解释道。

  赵泗只是隐约的记得红薯产量比土豆高很多,但是土豆后世好像反倒即将成为第四主粮,红薯倒是一直只能作为农副产品。

  赵泗不清楚具体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长期食用土豆不至于像长期食用红薯那般难受。

  赵泗小时候是真连着吃过半个月红薯的,难受是真的难受,红薯叶,红薯藤炒菜,红薯干炖汤,烤红薯~~

  而且口感上来说土豆比红薯好的多,现代的蜜薯大多是改良后的品种,正儿八经没有经过人工培育的红薯,纤维很多,吃起来塞牙。

  相比较之下,这两种农作物和主粮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土豆差距小一点,红薯差距大一点。

  不过红薯产量更高,土豆产量略低。

  至于如何取舍,那就是始皇帝的事情。

  始皇帝闻言眉头微微皱了起来,不易储存,运输条件相对比较苛刻。

  光这两个条件就会让这两种农作物的评价降低很多。

  古代运输速度本来就极慢……一来一回,运输的时候储存起来费事,运输又费时,很明显不适合作为主粮进行耕种。

  但是那可是亩产五百斤……

  哪怕作为农产品的补充也是极好的。

  站在秦始皇和市场经济的角度上来看,主粮的地位不可取代。

  粮食一旦流通起来,就具备了商品属性,而土豆和红薯的商业价值极低,但它们的高产在古代能够作为兜底的存在。

  这就够了!

  民以食为天!

  尽管这个时代尚未提出什么民为水君为舟的话,但是始皇帝也明白,下层趋向于稳定,上层的统治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再退一步说,发动徭役,战争,等大量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的时候,有亩产高达五百多斤的农作物,下层的承受能力也随之大大增加,更不易发生混乱变动。

  从长远角度上来看,这是增加大秦底蕴乃至于动员力加固大秦统治的东西。

  尽管赵泗已经往少了说了,尽管赵泗已经提前说了红薯土豆的弊端,但是始皇帝依旧显得十分郑重。

  “那此物呢?产量几何?”始皇帝指向玉米,语气中多了几分期待。

  “略高于五谷……可为主粮使用。”赵泗沉吟片刻后说道。

  赵泗还真就不知道玉米的产量具体多少,他只是大概知道,玉米在古代的生产条件下,能够高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具体高多少他还真不清楚。

  “不过此物生长更甚于麦,气候适宜,百天即可长成。”赵泗开口回答。

  乍听赵泗说过亩产五百斤的土豆红薯以后,始皇帝听到略高于小麦的玉米第一时间竟然有些失落。

  可是听到从种下到成熟只需要百来天,始皇帝立刻就提起兴趣。

  始皇帝可不是不通五谷之人,大秦本就是耕战之国,作为一国之君若不知农时可就贻笑大方。

  眼下五谷,麻、黍、稷、麦、菽。麦是种植范围最为广泛的。

  麦的成熟期基本上要两百多天,倍多于玉米。

  一般情况下都是两年三熟,极少数气候宜人方便灌溉的地区是一年两熟。

  或者就是一年之中,种完麦之后穿插种些其余农作物。

  在赵泗口中,玉米的亩产量虽然只是略高于麦,但是生长时间却只有麦的一半。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多数地区都可以做到一年两熟。

  种一茬小麦,再种一茬玉米,一年丰收两次。

  二者补充种植,推广开来,大秦的粮食年产量不说翻倍,起码也能增长个一半。

  “嗯……有何缺陷?”始皇帝下意识的看向赵泗。

  他下意识的认为这样的农作物也有一定的缺陷,天底下没有什么东西十全十美。

  “嗯……没那么好吃?”赵泗开口。

  不过仔细想想,在这个脱壳技术有限的年代,貌似带壳的小麦煮出来未必有玉米口感更好……

  在精米精面出现之前,玉米成为主流农作物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始皇帝微微一笑。

  没那么好吃?粮食能好吃到哪里去呢?

  方便储存,吃起来不会得病,能够远距离运输,产量足够,在这个时代,就已经满足了成为主粮的硬性标准。

  “那此物?”始皇帝看向红彤彤的辣椒。

  “产量几何?”

  赵泗摇了摇头。

  “陛下,此物并非粮食,而是香料,比之麻椒,风味更甚,食之甚美,欲罢不能!”赵泗开口道。

  麻椒原产地在秦岭附近,属于诸夏文化圈,只不过产量有限,属于极为贵重的食料,甚至价比真金白银。

  不过,但凡古代,香料就没有便宜的。

  很长一段时间,香料的价格都是个黄金挂钩。

  历史上中东某些国家,因为几颗胡椒树的归属发动举国之战也是时而有之。

  面对一车香料,中东番邦小国的国君甚至能撕下脸皮当场扣押,如同盗匪。

  但是,作为一个无辣不欢之人,相比较于其他香料,辣椒才是赵泗的最爱。

第七章 所求?归家罢了

  赵泗更爱口腹之欲。

  但是始皇帝这般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很明显对于新品种的香料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

  听到辣椒并非粮食而是一种香料就显得有些意兴阑珊。

  不过有红薯土豆玉米三种新粮,已经算是收获颇丰。

  按照赵泗所说,红薯土豆平均亩产能够达到五百斤,玉米长成周期倍短于小麦,产量略高,虽然不是长生不老药,但是这三种东西确实值得特意回归大秦进献。

  “余种可足?”始皇帝开口问道。

  “船上还有很多。”

  赵泗在到达美洲的时候,特意储存了大量种子,为了防止变质,甚至在船上都有栽种,所以种子留下来的不少,都有个百斤往上。

  辣椒种子赵泗也留了很多,纯属赵泗的一己之私,至于其余水果蔬菜种子就没留那么多,一种约莫一小袋子,能留个种就行。

  始皇帝点了点头,示意蒙毅派人去船上交接种子,尔后看向赵泗。

  “为何归秦?”始皇帝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赵泗说的很好,忠于大秦,忠于他秦始皇。

  履历似乎也没有问题,夺船出走以后又继续执行王命,直到发现了意义重大的新作物才中途归秦。

  而且这些履历都很好证实,船上四百多人,不可能串供一致,分开询问,很容易问出真假。

  但是,始皇帝敏锐的捕捉到了一点。

  赵泗的船队不是第一时间靠港,而是在一个月前滞留海外,单独派了一艘船和琅琊本地官府接触以后才集体靠港。

  恰好当时始皇帝大巡天下,经过琅琊,得知出海寻仙的船队归来,于是特意前往琅琊等待,这才有了今日赵泗船队靠港,始皇帝亲至的场面。

  赵泗沉默片刻开口说道:“所为归家罢了。”

  实际上,不管是怎么样的信念,都没有思乡和归家来的强烈。

  真正不顾一切都想要执行王命的是极少数,大多数跟随赵泗夺船出海的人,内心最深的执念还是归家。

  执行王命,本质上是不愿流落海外的一种借口。

  留下来很简单,但是留下来就再也回不去了。

  出去执行王命,就有那么一丝虚无缥缈的归家的希望。

  哪怕很多人都知道,寻仙之事,十分飘渺,或许终其一生也无法完成王命,重新踏足故乡土地。

  但是很多人,都情愿死在归家的路上。

  “彼时出海,船上人手,又有哪个没有家眷?一应童男童女,有的还是家中独子。”赵泗开口说道。

  这才是这个时代的沉重之处。

  徐福出海是诸夏历史上第一次远洋探索和航行,听起来波澜壮阔,充满了史诗的味道。

  然而本质上,这次出海是徐福一个人的骗局,和几千个家庭的悲剧。

  工匠,农人,士卒,告别家中孩儿,最终沦落海外……终生不得归家。

  三千童男童女,他们尚在懵懂之时,就在父母悲戚的哭声之中踏上海船,从此往后人生的几十年,再也见不到亲人的面目。

  记忆会在她们脑海里逐渐模糊消散,乃至于只是记得自己是有父母的人,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了。

  历史华丽的诗篇是用鲜血和眼泪书写而成。

  而徐福出海,也只不过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小小插曲罢了。

  谁又不想回家?所有人都想回家。

  他们在畏惧什么?还不是畏惧未能完成王命而被牵连诛杀?

  这或许是徐福的欺骗,可是没人愿意用生命试探真假。

  赵泗甚至无法揭开徐福的骗局,因为他没有办法和徐福对峙,他不能代表始皇帝。

  所有人都想归家,但只有九百多个和赵泗夺船出走,留在扶桑的本质上也是无家可归的可怜人。

  始皇帝看着赵泗,眼神凝重。

  “你在怨朕?”

  赵泗诚恳的摇了摇头。

  “我应该感谢陛下。”赵泗认真的说道。

  赵泗上辈子就热爱冒险,穿越了以后同样如此。

  赵泗带九百人夺船出海,环游世界,支持赵泗的根本还在于赵泗的冒险精神。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有足以跨海的船队,有经验丰富的船员。

  而在这个时代,一切都是蛮荒和未知,那么多地方尚未征服,每踏足一处都是新世界。

  赵泗,无法拒绝这样的诱惑!

  本质上来说,赵泗和徐福似乎并无区别,他也在利用船员。

  利用他们收获自己的精神满足,甚至于赵泗第一时间的想法并不是带他们归家,而是想办法哄一批人完成自己环游世界的壮举。

  是一路上,和自己明明年龄一样大的家伙,奄奄一息的躺在赵泗身边,惶恐而又坚定的恳求赵泗将自己的骨灰带回故土和家乡安葬,赵泗才坚定了带他们归家的想法。

  可惜的是,有些人死在了海里,捞不回来了,只能带回去一些他的衣物。

  有的遇上了海暴,海船为之倾覆,连带着存在船上的骨灰也没了。

  赵泗作为一个穿越者,作为这次环游计划的发起人和带头人,作为始皇帝寻仙的直接受益者。

  他没有任何资格怨恨始皇帝。

  可以肯定的是,红薯土豆玉米这三种农作物长成以后,赵泗的言论得到验证之后,几乎所有船员都会获得不菲的嘉奖。

  甚至于这些船员都不会怨恨始皇帝。

  他们会恨谁呢?恨当年把自己定为童男童女的秦吏?恨哄骗始皇帝的徐福?总之是恨不到始皇帝身上的。

  始皇帝看了赵泗半晌,最终点了点头露出笑容,尔后背身离去。

  这个小家伙,给始皇帝的感觉很奇怪。

  怎么说呢?

  就是仿佛这个小家伙说话天生就带着一股让人信服,让人亲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