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396章

作者:三月啦

  他们离开了张良,就不足一提。

  值得大秦正视的有且只有那种形成了政权组织的地方。

  所以,也就只剩下了真番,临屯,高夷,白夷,沃沮,以及箕子朝鲜。

  其中真番,临屯,高夷,白夷这些的政权并不成熟,组织架构比较松散,只是习俗相近,有一个名义上的共属,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共主,内部时有征伐吞并,所以也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真正值得大秦正视的也只剩下了箕子朝鲜。

  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权和国家。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灭商,据说是帝辛的叔父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因此又被称为殷氏朝鲜,低密度在平壤一代。

  再加上其临近燕国,还曾经被燕国统治,因此吸收了中原的政权架构和文化技术,相对来说颇为成熟。

  卫氏父子从秦灭六国以后就开始吸收不被大秦所容纳的六国人才,而箕子朝鲜又和辽东郡接壤,和游牧民族不同,箕子朝鲜已经脱离了靠天吃饭的范畴,形成了以农耕为主体的政权国家。

  同时,再张良的帮助下……

  中原的粮种远销海外,其中已经成为农耕主体的箕子朝鲜获益最多,如果不出意外,随着粮食逐渐增产,箕子朝鲜的建设和战争潜力将会大大扩大。

  而陆续,真番等地可以依赖农耕为生以后也会逐渐摒弃渔猎游牧,逐渐蜕变为农耕民族,并且发展出来相应的文明。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张良确确实实是罪人。

  “也就是说,大秦和箕子朝鲜早晚会有一战,因此此次动兵,该以削弱箕子朝鲜势力为主。”李信暗暗盘算道。

  箕子朝鲜优势如果太大,可能会吞并真番临屯高夷等地,到时候一个方圆千里粮草充足的国家,大秦可能要费的力气就不是一般的多了。

  “水师战法,如果认真来看其实和骑兵也没什么区别……”李信暗暗揣摩。

  他并非龟缩不出……

  实际上只是因为没有必要罢了……

  张良提出三郡连成一线的决策之后,李信也主动出击过,那是因为这个决策一旦成功确实会威胁大秦沿海诸郡。

  但是之后……只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张良三郡并进的策略失败以后,受限于现实条件,再难有什么进展,李信自然不必有什么过多的战略决策。

  但李信并不是什么都没干,相反,他做了很多事情。

  譬如说,再这一年时间阅读航贸军府的航海报告以及学习海上作战和行船方式,研究各种天气之下船只的行进速度……

  以及……观察航贸军府下辖海军的战斗力,并且做出心理预估。

  没办法,以前只有水军,哪有什么海军?

  海军和水军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李信若说陆地战争,也是数一数二的英才,可是若说海上作战,却是实实在在的萌新。

  现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李信不熟悉海军的作战方式,不清楚航线,不清楚船只行进速度风险等前提之下,贸然把战场拉到海上才是极具风险的决策。

  失败,让李信畏缩,却也让李信更加稳重。

  赵泗给李信搭了一把手,始皇帝一如既往的信任,以及到了现在都还在给他机会的重视,又如何不让李信心服?

  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要慎之又慎。

  因此,他用了很长时间。

  从始至终李信就知道,张良闹腾不出来什么动静。

  他相信自己的防守能力……他的重心也从来都不是消灭张良。

  而是……

  辽东之外!

  “来而不往,非礼也!”

  “发兵,封锁海上!”

  大秦有海军啊,只不过李信没怎么用过罢了。

  你们用什么过来的,大秦就用什么过去,而且比你们更快,更大!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呢?

  来的时候张良还颇有防备,谁知道李信压根没出动海军封锁海上航线。

  但是走的时候,可就不是如此了。

  藩夷小国,所谓的海船在大秦面前和小渔船也没什么区别。

  想来容易,想走,那就祈祷自己不会被大秦的海军盯上吧。

  毕竟没在海上打过仗,李信最终还是选择了慎重。

  实际上他最开始的第一想法是从海上直接偷家,去攻打箕子朝鲜的王城,联合辽东一起发兵,海陆并进,兵分两路,直接吞并箕子朝鲜。

  但是曾经的失败以及面对海上战斗完全没有经验的事实让李信选择了慎重。

  因此最终只是决定先吃掉藩夷退去的兵马,通过实战来深入体验海战,然后再上书请求进攻箕子朝鲜。

  于是……

  再诸藩撤兵之际,李信以及等待许久的航贸军府动了。

  而很显然,这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大秦的海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是标标准准的拥有海上作战实力的兵种。

  至于藩夷,他们并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海军,也不具备海上作战能力,乘坐的船只也仅仅是为了运输所用。

  运输船和战斗船只,专业海军和业余海军之间的差别不用过多描述了。

  他们甚至没有资格和大秦打解弦战。

  他们糟糕的海上作战能力让李信后悔不已……

  毕竟,以李信的思维来看,他们有胆量走海路而不是直走辽东,至少是具备一定的海上作战能力的。

  然而事实是,和大秦相比,这点作战能力约等于无。

  于是在大秦付出了两百多人的伤亡以后,击溃了真番临屯以及箕子朝鲜撤退的兵马。

  至于高夷和白夷等则没逮到,毕竟海上太大了,不是说逮就能逮的。

  同时……

  刚刚上演了一出大戏自证清白的卫寇也相当于做了无用功。

  因为他的船只被大秦的海船撞碎,彻底的葬身东海。

  至于李信,当然也收到卫寇和张良火并,张良身死的消息。

  “张良死了啊……大秦天下至此也彻底太平了。”

  “这样一来……或许拿下箕子朝鲜并没有那么难……”李信皱着眉头思量自己的作战计划,准备给始皇帝上书。

  箕子朝鲜真番,燕国都曾经统治过……

  大秦覆灭了燕国,自然也理所应当得统帅这些地方。

  “先呈战报吧……这次确实有些疏忽。”

  李信叹了一口气。

  有点过分谨慎了啊……

  早知道对方海上作战能力这么差,哪能让他们蹦跶这么久?

  但不管怎么说,大秦绵延了一年多的乱相,也伴随着张良的死,彻底宣布了终结。

第一百六十五章 始皇帝:差点忘了好圣孙有挂

  “张良死了啊……”

  大殿之内,赵泗拿起胶东传来的奏报叹了一口气。

  “帅秽人众作乱的那个?”始皇帝眯着眼睛靠在躺椅上问了一句。

  “嗯,同时还是昔年博浪沙刺杀大父的刺客。”赵泗点了点头。

  “韩国国相后裔吧?”始皇帝轻声笑道。

  “你很惋惜?”

  “谈不上吧,算是个人才。”赵泗摇了摇头。

  张良确实是个人才,可惜他是必然不可能臣服于大秦的,就冲他刺杀过秦始皇这一点,就算臣服了始皇帝也不可能接受。

  况且说老实话,大秦……还真不缺一个张良。

  大秦现在的顶级人才是真的够用了,缺的反而是基层吏员,赵泗之所以心头莫名,纯粹是出于一个穿越者对历史人物的最后一点哀叹。

  毕竟可是汉初三杰……

  当然,赵泗的屁股坐在始皇帝这边,毕竟是自己此世最重要的亲人,赵泗也只能感慨一句好死了。

  “秽人呢?”始皇帝继续询问东海战况。

  “开春已经尽数清剿完毕了,箕子朝鲜真番高夷等兵马从海上撤的,不过被李信帅海军灭了,损失颇为惨重。”赵泗开口说道。

  “天下各地,他是拖的最久的……”始皇帝似乎颇有不悦。

  “确实过分慎重了一些,不过可以理解,张良是联络东夷作乱,中原不出板荡之祸,外来的蛮夷怎么都站不稳脚跟,不是什么心腹大患,只需固守,天下大定,东夷自溃,况且李信将军更擅骑兵,在此之前最多见过水师,和海军压根不是一回事,陛下复用李信将军,此恩太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吧……

  而且李信也已经谢罪,之所以慢了一些,也是因为他完全没想到东夷敢渡海前来,海战却如此稀松平常……”赵泗倒是为李信解释了一句。

  始皇帝闻声倒也没有过多问责。

  其实他明白赵泗说的是对的,李信的选择没有问题。

  可毕竟李信是自己亲手提拔出来,昔年更是心气高的无以复加,如今好不容易复起,却如此谨慎卑微……

  他想要的从来不是第二个王翦。

  “李信并非不思进取……大父……”赵泗又哄了一下小老头。

  “除了军报以外,李信还送了军策,大父可知箕子朝鲜?”赵泗开口问道。

  “说。”始皇帝点了点头。

  “跨海而来的东夷众多,其中以箕子朝鲜为重,昔年大父灭燕,有许多不容于大秦之人流亡至箕子朝鲜,以卫寇卫准父子为首,如今被箕子朝鲜的国君册封在辽东以东,于大秦比邻,多有人在朝鲜朝堂为官,颇受箕准信任。”赵泗开口说道。

  “李信认为,可以兵联辽东,海军从琅琊发兵,跨海而来,直奔平壤,辽东以陆师跨长城东进,如此一来,或可击溃箕子朝鲜,最次也可逼箕子朝鲜成为大秦属国。”赵泗开口说道。

  “你觉得呢?”始皇帝把这个问题踢给赵泗。

  始皇帝册封太子太孙的时候就已经把职务划分清楚了。

  其中细务,也就是朝政中的小事繁杂之事交给太子扶苏全权处理。

  而军务则交给太孙赵泗处理。

  不过因为始皇帝的个人威望太大,所以群臣的奏折依旧是发往宫中,然后再由始皇帝分给赵泗和扶苏。

  再今年开春以后,始皇帝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亦或者是为了给自己减负,于是要求三公九卿,除重务不必再呈于宫中。

  也就是说,原本赵泗和扶苏从政务的第二手经手人变成了第一手的经手人。

  扶苏负责的是小事琐事,但是实际上政务汇总是由李斯再做,所以最后哪些政务是大事是小事交给始皇帝还是交给扶苏其实李斯至关重要。

  至于兵事就更简单了,不论大小直接发给赵泗。

  扶苏宫中可用之人不再少数,个人能力也毋庸置疑,说实话处理琐事干的很漂亮,是真的一点不比始皇帝干的差,甚至因为性格原因,干的反而比始皇帝更好一些。

  至于赵泗,他的门客大头都在他的封国之中。

  但是没关系,赵泗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恶补,本身军事理论水平都不算太差。

  况且赵泗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会盲目自信。

  太尉王翦,右相李斯,可是始皇帝钦点给赵泗的老师。

  老师,那不就是拿来问的?

  别人是遇事不决才会问,赵泗是就算心里有了答案也会问。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在王翦这种顶级军事大佬嘴里都能有新的解析。

  王翦年龄大了,眼瞅着没几年可活了,一方面赵泗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和王翦多多接触,让王翦能够受到璞玉光环的增益,另一方面也是真的在学习吸收王翦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