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340章

作者:三月啦

  天家无后,人心实在难以安定。

  始皇帝太强势了,才导致事情走向了现在的局面。

  不过随着他们的主动试探,以及始皇帝一直不表态刻意放纵的表现,因此进言之人越来越多,私底下大家都认为大秦确确实实需要确定一个储君来稳定局面安抚人心了。

  只不过,随着奏疏和舆论不断的增加,始皇帝依旧是仅批阅,不回复,不表态。

  “如今陛下的喜怒无法猜测,就连到底是不是要立储我这个做臣子的也看不出来,现在局面陷入了僵局,陛下不愿议论,难道非要等到朝会的时候公然的提出这样的事情么?”冯去疾皱着眉头开口问道。

  “陛下应该是不反对立储的……倘若陛下没有立储之心,在第一次上书之时陛下就会驳斥,不会留中。”王绾也皱着眉头沉吟。

  “眼下的局面,或许是我们这些当臣子的,在有些事情上没有让陛下满意,没有尽到为臣子的本分,冯大夫可以多自省也。”王绾开口道。

  冯去疾一听就知道王绾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自我反省个鬼……

  王绾的意思是始皇帝迟迟不表态,不给出他们更进一步的许可,是因为有一些始皇帝需要办的事情他们还没有满足。

  交换罢了……

  始皇帝是打算握着立储之事,来向臣下交换一些东西。

  “我接下来会留心陛下的一言一行,而不使耽误大事……可是王相,我有一个问题。”冯去疾眉头微微皱起。

  “倘若……我是说倘若,这天底下真的有什么事情是陛下需要向我们这些臣下来交换的么?”冯去疾脸上带着几分不确定和犹豫。

  王绾闻声也因此眉头紧皱,哥俩表情同步的像机甲驾驶员。

  “我不清楚……”

  这样的事情,王绾自然也看不真切了。

  而另一边……

  皇宫之中,花园之内,爷孙二人,亭下并坐。

  始皇帝许是觉得终日待在屋子里批阅奏折有些困顿,这两天白天太阳出来以后就会换到开阔的地方来批奏。

  可惜,天气逐渐萧瑟,花园也没甚好景观赏。

  但萧瑟的景色并不妨碍爷孙之间的对话。

  “大父的意思是让我居于咸阳,遥封赵地?”赵泗看着脸上带着笑容的始皇帝开口问道。

  “你手下的门客能力不错,你哪怕不在封地,他们也能够治理一方,因此你自然就不需要再离开咸阳,前往赵地了。”始皇帝点了点头理所当然的开口。

  这一点确实……

  张苍,萧何,曹参,周勃,樊哙……

  几乎军政顶级人才都有……别说治理赵地了,历史证明,这些人都是有经国治世之才,沛县天团的含金量自然无需多说。

  “那既然如此……”赵泗眼前一亮。

  “想提议朕遥封诸王?”始皇帝轻笑了一下。

  “封王的同时,或许可以限制一下他们的权利,譬如军权,财权……只给诸王治理之权呢?”赵泗开口发问。

  “没有权利又如何治理封国呢?”始皇帝闻声忍俊不禁。

  “这是封国,是要去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是要废除他们的文字,习俗,让他们用和大秦一样的钱币,同样的度量衡,兵,财,权,少了哪个都是难以完成的事情。”始皇帝摇了摇头。

  封国是要干大事的。

  目前大秦完成的大一统,只能说是字面意义上的大一统。

  即疆土统一,提出了后续理论和实践方向,但是大秦在这条路上仅仅走了十分之一,制定了大概的框架。

  而仅仅是让天下人成功达成为同一国人,写同样的字,用同样的货币的共识,汉朝都几乎直至命运终结才堪堪做到。

  没有权利的封国,和郡县制又有什么差别可言呢?

  换了个名字的州牧刺史罢了……

  这又何谈比分封制更快的实现制度统一呢?

  赵泗挠了挠头,收住了自己不太成熟的想法,发出了另一个疑问。

  “大父倘若只是想让我成为赵王,将赵地封给我,用不着这么麻烦吧……”

  赵泗当然知道始皇帝为何留中不发,他就在始皇帝身边,始皇帝也不避讳跟他谈这些事情。

  让赵泗奇怪的是,如果仅仅是封王的话……

  那最多也就是私底下跟李斯王翦提前打个招呼。

  有这俩人支持,再加上始皇帝,封王之事可以说是小事一桩,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诺大的朝堂,不止有李斯王翦二人。”始皇帝摇了摇头。

  “至于封王?”始皇帝笑了笑,却并未接着说下去。

  封王当然不值得大费周章……

  储君确实该立,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大秦的储君之位空置的时间确实太久了一些。

  至于人选也早已经确定,除了扶苏没有人能够胜任。

  就算扶苏不能胜任,单单是看在赵泗的份上,始皇帝也愿意效仿周天子故事,单纯为了赵泗而立储扶苏。

  可是,立储已经确定了是扶苏。

  但扶苏的孩子,可不止赵泗一个。

  始皇帝终归是比扶苏要大上许多的,站在始皇帝的角度,他自然也会比扶苏更早的离开人世。

  死后之事,不能干涉。

  唯有当下,可以计较。

  李斯和王翦年纪可不小,指不定和始皇帝谁先入土。

  赵泗的未来,恐怕可没有太多可以依靠之人。

  况且,王翦始皇帝到底信得过,但是李斯,始皇帝真要是撒手人寰,始皇帝还真不敢肯定。

  他如何看不出来臣下的试探和徐徐图之?

  同样的手段始皇帝顺手也用了罢了。

  他确实霸道,但他知道,他死后多半是不能再横加干涉,肆意的让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了。

  闲话稍过……一切如常。

  转眼几天,已至朝会。

  当然,并非涉及文武百官的大朝会,而是每个月两次的小朝会。

  参与人员乃三公九卿,各部要员,基本上都是两千石起步。

  属各部门领导人碰头大会,固定每个月两次向始皇帝汇报工作总结。

  群臣见礼,依次站定,分别做出工作总结。

  始皇帝现场批阅对照,审查一下由三公呈上来的奏折和各部领导人说的有没有不能照应的地方。

  就这么一道流程下来一个时辰就差不多过去了。

  汇报结束,始皇帝点头进入了下一个流程。

  现在是自由探讨时间,臣子们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始皇帝有什么要求或者觉得他们有什么纰漏一般也在这个时间段总体提出。

  到了这个阶段,已有人似有按耐不住的神色,所为无非立储之事。

  只不过这一次,由始皇帝率先发难。

  “如今天下各地都还不曾安定,燕赵之地大的叛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是地方上依旧乱相频生,赵国旧地土地肥沃,又有险关,还和东胡匈奴接壤,朕想尽快的让赵国旧地安定下来,让这里的庶人能够安心事于耕种徭役,诸卿可有良策?”始皇帝开口问道。

  群臣闻言,纷纷开始思索。

  冯去疾因为得到了王绾的提醒,也开始思索始皇帝的深意。

  赵地?尽快安定?

第一百一十六章 赵泗封王!

  君王的刻意纵容和态度不明往往换来的是臣子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和拉扯。

  就像始皇帝对于立储之事,对于扶苏,总是给人一种似立非立之感,而现如今局势大好,扶苏多了一个好大儿,始皇帝多了一个好圣孙,群臣自然展开了新一轮的试探。

  只不过先前的奏折都被始皇帝留中不发,犹如石沉大海……

  始皇帝不表态,但是臣子需要一个态度。

  因此这次朝会,扶苏的支持者已经鼓足勇气尝试当着始皇帝的面来试探立储之事。

  是的,鼓足勇气。

  毕竟,始皇帝给人的压迫力属实还是太大了一些。

  因此在汇报过后,冯去疾已经做好了探路的准备,他甚至已经组织好了怎么样委婉的表达立储对于国家的重要并且不激怒始皇帝……

  可惜,始皇帝直接先手,以询赵地之事,打断了冯去疾的施法。

  冯去疾一开始以为……始皇帝或许是真的想要让赵地安定下来……

  因此始皇帝开口以后,三公九卿各自发表评价,有从军事角度出发的,也有从政治角度出发,有的提议推行一些政策……

  至于三公则稳坐钓鱼台,一言不发,静静看着在场朝臣的表演。

  只是每个人的建议始皇帝似乎都不满意。

  “太慢了……”

  “靡费太多,得不偿失……”

  “以赵人治赵地,国岂有二主乎?”

  “秦律通行于天下,赵地不能例外……”

  一旁旁听的赵泗听着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才发言建议,惊讶的发觉,他们提出来的政策,始皇帝用不用暂且不说,但是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他甚至听到了类似于现代特区的治理政策……

  还有建议针对性的制定秦律,相应的放宽政策……

  都有可行性,但是很可惜的是,始皇帝要的并不是这些。

  群臣说之而始皇帝不用,因此更多的建议被提出来。

  一旁沉吟许久的西支仑也应声开口:“陛下,诸卿的策略都可试之,我听说治国是不能兼顾得失的,倘若按照陛下您现在的要求,臣倒是有一个方法,既不靡费人力物力,又见效甚快,还能够施秦律于赵地,而不引起赵人的反感,陛下您是否愿意听呢?”

  始皇帝闻声看向西支仑。

  西支仑是御史,当然,他并不是谁的党羽。

  他支持长公子继位,但不代表他就要拉帮结派,西支仑向来以嘴臭著称,人际关系差的一塌糊涂,包括和扶苏的关系。

  这样的人,通常胆子很大。

  “说来听听……”始皇帝点了点头看向西支仑。

  “选一宗室封王于赵地,使其治理赵国,赵人很快就会安定了。”西支仑开口说道。

  西支仑开口的那一瞬间,冯去疾心中一突。

  连带着原本闭目养神的王翦都微微带着几分诧异,尔后又似笑非笑的看了几眼李斯。

  至于李斯,本来老神自在的面容也转瞬变化,眉头缓缓拧紧看向开口的西支仑。

  别人暂且不说,封王,对于李斯来说绝对是禁忌。

  这对于李斯来说无异于跳脸开大了,当然每年都不乏对李斯跳脸开大的人,李斯下意识的打算反驳,不过出于习惯,还是瞄了一眼赵泗和始皇帝。

  却只看到始皇帝面色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

  再看向赵泗,只见赵泗脸上也带着笑容对着李斯眨了眨眼。

  李斯原本积蓄起来的气势弱了三分,他自是知道,赵泗必然不会闲的没事看自己笑话……

  因此李斯沉吟片刻,虽然眉头还是拧紧,但最后还是没有开口。

  李斯不表态,自然也没有人表态,始皇帝笑了一下开口说道:“封王于赵地,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秦国虽以郡县制为根基,但是赵地的情况终究是不同的,也不是不能破例,可是谁封到赵地担任赵王才能让赵地尽快安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