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31章

作者:三月啦

  关中四顷田,出了旧秦国地区就是五顷起步,要是愿意去岭南这种尚在征战开发的地方,给两位数也不是没有可能,甚至会给配奴仆。赋税方面也会有所降低,基层吏员考核也会优先录用。

  不过赵泗是始皇帝钦点的爵升三级,他的爵位福利待遇是一定可以得到保障的。

  宅,田,岁俸,不仅不会少,质量也是最上等。

  这玩意可操控空间很大,秦朝吏治就是再好也没办法解决封建社会的固有问题的。

  只能说,秦朝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还能发的下去,还能勉强维持住,而且缺额勉强可以接受,在一众封建王朝已经是首屈一指了。

  “另外,此《显学》《五蠹》皆为陛下赏赐,要好生学习,若有不懂之处,可以问我。”蒙毅一边说,一边将装好的锦盒递给赵泗。

  赵泗压根不知道啥是《显学》啥是《五蠹》,只能从蒙毅嘴里听出来是书,压根不知道这玩意是什么书,谁写的。

  对于韩非,赵泗也就知道个《韩非子》,其余知之甚少。

  有心想要打开看看是谁的著作,竟然值得让始皇帝亲自赏赐,但是盒子装着,现在猴急打开未免有些失态,不过能让始皇帝亲自赏赐,必然也是名家著作,再不然,也是非常具有实用意义的,不管听没听过,写的人出名不出名,赵泗都打定主意回头好好研究一番。

  他在这个时代根基太浅了。

  甚至于刚刚回归大秦的时候大字都不认识几个。

  不客气的说,现在的大秦,赵泗连发声的资格都没有。

  主流的思想他一个不通一个不懂,对于大秦的了解也是微乎其微,发什么言谈哪门子政。

  赵泗虽然不懂,但是知道正视自己的缺陷,也有一颗向学之心,最近和王离一块吃喝玩乐的同时,赵泗也没忘了学习,最起码蒙毅王离两个白嫖的老师,让赵泗目前大概认识了常见的通用字,不至于做一个睁眼瞎。

  将东西送出,蒙毅并没有离开的意思,而是看向赵泗继续开口。

  “带我看看你所制的曲辕犁,大犁且不看,之前制的小犁可有留下?”蒙毅开口问道。

  “留了没?”赵泗戳了一下王离,赵泗又不是军需官,军营里弄出来东西那是军方资产,鬼知道存哪里去?

  “留着的!”王离点了点头,“我派人去军匠之所取来。”

  小曲辕犁并未存入府库,不是什么大东西,留在军匠之所以供研究参考。

  “不必了,一道去一趟吧。”

  “我记得还有一些小东西,一道看看。”蒙毅说的是王翦说的在赵泗主导下弄出来的一些实用小工具。

  游标卡尺,凿子锉子钳子这些乱七八糟东西。

  作为一个墨者,蒙毅对这些小玩意抱有天生的好奇心。

  赵泗前世看的小说里,可没少提到秦国独一流的军事生产技术和制度。

  “据说秦朝已经有了分工协作的工作制度和流水线批量化生产的雏形,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赵泗心中暗暗思索,内心充满了期待。

第五十二章 赵泗需要一个合格的老师

  到了地方之后赵泗才发现,这里的情况和自己想象的有点出入。

  蓝田大营只是屯兵之所,并非军事生产中心。

  故而此地军匠多为随军军匠,属于一种兵种配置。

  他们负责的也不过是日常武器铠甲以及各种器械的维护和保养,同时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营建任务。

  而蓝田大营在大秦一统天下以后,军事地位一降再降,人数也一减再减,早已不复曾经辉煌。

  故而赵泗并没有如想象中一般见到大秦的传的神乎其神的大规模生产模式,也无缘得知大秦是否实行了分工协作的工作制度。

  “此犁为何不用?又制大犁?”蒙毅指着短曲辕犁问道。

  “效率太低……而且耕牛太贵。”赵泗开口说道。

  “使人负之!”蒙毅开口,自有士卒上前。

  初时使一人负犁一人扶犁,一共两个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拉的很慢,也很浅,虽然拉得动,但是人的力气怎么可能比得上牛。

  “再添一人。”蒙毅开口。

  三个人,两个人拉犁,一个人扶犁,效果就好了很多,就是比较累。

  蒙毅接下来又使人于不同的地界使用尝试,后来士卒习惯了以后,反而只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负责全力拉犁,一个人负责一边拉犁一边扶犁,极限状态下两个人就行。

  蒙毅也做出了总结。

  短曲辕犁确实可以使用人力拉动。

  只不过一天下来肯定会疲惫至极。

  理想状态下就是两个人一块拉,一个人扶着。

  放在三口之家,就是年轻的小两口拉犁,年长的长辈或者稚童扶犁,耕种效率肯定比不上牛拉犁,但是也比使用耒耜耕种效率要高的多。

  累人是挺累人,可是使用耒耜耕种也强不到哪里去,种地是要抢农时的,使用耒耜这种原始的耕种农具,为了抢农时,也说不上轻松,稍有懈怠,就会错过最佳的耕种时间。

  短曲辕犁推广以后,耒耜这种较为原始的农具耕种方式就可以逐渐被淘汰了,对比起来,使用曲辕犁代替

  耒耜还是利大于弊的。

  “不错!”蒙毅点了点头,短曲辕犁造价比大犁低,又能用牛拉,又能用人拉,未来牛耕逐渐推广普及以后,也不会浪费淘汰。

  而且相比较于需要两头牛的长曲辕犁,短曲辕犁明显更符合现今的实际情况。

  关中以外的地区牛耕尚未普及开来,牛耕这玩意不是说普及就普及的,毕竟牛这玩意可不便宜,想要尽快普及牛耕,必须要有相应政策和官府的帮扶。

  赵泗还以为曲辕犁不适合这个时代,蒙毅一来赵泗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思想不到位。

  转换个思路的问题,这个时代人真不比畜牲珍贵多少,甚至于这个时代很多人的生命都是明码标价可以直接贩卖的。

  赵泗说不上来有什么感觉,毕竟是个现代人,有点复杂,但也没有犯精神病想着人人平等。

  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这个时代的百姓过的好一些是赵泗的极限了,他很有自知之明。

  尔后蒙毅又试了赵泗主导研发的游标卡尺等小工具,发现都极为实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临走之前还带走了一批。

  一行送走了蒙毅以后,赵泗才跟王离一块回到住处。

  赵泗迫不及待的打开锦盒,取出其中的竹简。

  《显学》《五蠹》著作人,韩非。

  韩非是个名人,赵泗当然知道,法家代表性人物之一。

  沉下心看,只能说是头晕眼花。

  没办法,赵泗才刚接触这个时代的书籍没多久,会说话和会读书是两个概念。

  之前蒙毅送给赵泗的《大圣》《邹子》《邹子始终》赵泗看的也是稀里糊涂。

  光是断句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提里面涉及的典故。

  赵泗也只是模糊的读出,韩非似乎对墨家,儒家,纵横家,商吏,游侠这些群体意见很大。

  还提出了宰相必起于州郡,将军必发于行伍。

  至于其他的……只能说稀里糊涂。

  “看得懂不?”赵泗抱着《显学》找到了王离,目前赵泗认识的文化人还真不多,王离脑子有点直,人有点呆,但人毕竟是受过贵族教育的。

  相比较于断句和释义都不通的赵泗,王离还是强了许多的。

  “显学?”王离一看,这玩意我看过啊。

  然后摇了摇头道:“学过,但是不懂。”

  “有没有可能我是问你读得下来不?”赵泗坐下来摊了摊手。

  一涉及这个时代的书籍,赵泗底蕴不足的情况就会暴露无遗。

  他看这玩意字是看得懂,读起来却和天书也差不多,更不用说其中的通假字和各种生僻典故,说白了赵泗连翻译文章基本意思都做不到。

  在这段日子里赵泗没事也会拿着蒙毅送的书问一问王离,但是时间太短,成效太浅,赵泗需要的学习,是系统性的学习。

  而以赵泗的文学基础,他可能得跟着蒙童一块学才行。

  赵泗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最起码这个时代读书真的很重要,在这个时代,还不好好读书,那可就真成了睁眼瞎了。

  这个时代,因为竹简记载东西有限的原因,文章都是精而简,文学素养不够,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就算认识字也跟看天书没啥区别。

  不过现在人在蓝田,只有王离这么个老师能凑合着用,王离自己虽然受过贵族教育,但是教授他人的能力确实比较一般,不过条件有限,也没什么办法。

  赵泗计划是等到三种粮食出产,离开蓝田大营以后,给自己请个老师直接从零开始学起。

  赵泗古文功底可以说没有,以《邹子》《显学》《五蠹》这样的书籍当入门阅读书籍确实有点夸张。

  好在,最起码常用字认得七七八八了,不至于还需要从识字开始。

  “读倒是读的下来,不过其中意思我可不甚清楚。”王离开口道。

  赵泗点了点头,听着王离说的磕磕绊绊的,自己听得也是磕磕绊绊,脸上满是苦涩。

  他需要一个合格的老师,很需要!

第五十三章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和之前蒙毅所赠的《邹子》《大圣》不同,始皇帝所赠的《显学》《五蠹》思想明显更加激进。

  王离的成绩虽然并不理想,但是给赵泗翻译一下《显学》《五蠹》照本宣科显然并没有太多问题。

  当然,也就仅限于照本宣科,至于再想从王离这里学到点什么,那可就难了。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王离照本宣科。

  大概意思就是儒墨两家,一个一分为八,一个一分为三,孔墨死后,皆说自己才是孔墨真传,可是孔墨已死,不可复生,谁能判断这些学派的真假?

  开篇直接火力拉满,用词也不算太过于晦涩难懂,偶遇一些生僻词,有王离在旁解读,赵泗也就勉强能够结合上下文意思自己分析,关键还是出在断句上,起码王离的断句水平还是有的,断完句,没有生僻字,没有生僻典故,赵泗还是能够大概理解其中意思的。

  《显学》开篇直接炮轰儒墨两家,火力拉满,毫无疑问直接把赵泗吸引住了。

  结果后面的内容只能说更劲爆。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开篇炮轰现今儒墨分家乱象,接下来就直接把炮火上升到了儒墨两家的祖师爷孔子和墨子身上。

  孔子墨子皆称得到尧舜之道,反正尧舜已经死了,你们就随便说呗。

  对于当前时代的儒家墨家而言,毫无疑问是骑脸输出了。

  “韩非言论竟如此激烈?”赵泗啧啧称奇。

  “这才哪到哪?”王离诧异的看了一眼赵泗。

  他是读过《显学》《五蠹》的,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流传最为广泛,火力最为凶猛,看的人最多,主要是韩非子骂的狠,看热闹不嫌事大。

  “只是有点意外~~”赵泗笑着摇了摇头。

  主要是后世历朝历代,孔子的光环越来越大,孔家甚至王朝倾覆我不倒,喜迎王师入中原。

  孔子不管是历朝历代,都被尊为至圣先师,韩非的话毫无疑问是大逆不道的,毕竟后世儒生已经将孔孟所说的每一句话奉为圭皋。

  便是后世思想改革和变法,都要套上一顶复古的帽子,用孔子他老先生的话反驳孔子他老先生的话,搞得已经去世的孔子自己都矛盾不已。

  毕竟春秋战国乃至于先秦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太过于久远,儒家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基本上就垄断了话语权,孔子的地位也一升再升。

  赵泗自然会下意识的认为在古代诋毁儒家学问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儒家毕竟是显学……”赵泗开口道。

  “法家亦是显学。”王离开口回答到。

  赵泗没有再说,主要是自己思想出了偏差,古代和古代也不能一概而论,这个时代儒家虽说是显学,但是和儒家并列乃至于稳压儒家一头的学问亦有。不至于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独一档的存在。

  另外还有一点诧异则是因为韩非子本人。

  毕竟韩非在历史上的形象带点被迫害那味,赵泗作为一个现代人又没读过韩非的著作,初闻韩非之论,如此激烈,自然而然产生了反差。

  “对了,韩非究竟是如何死的?”赵泗放下竹简八卦了起来。

  “不知……我问过大父,大父没说。”王离摇了摇头。

  历史上对于韩非之死众说纷纭,有说是秦始皇赐死的,也有说是李斯害怕韩非取代自己的位置暗中谋害……

  “你也不知道?”赵泗诧异的问道。

  “我那会才多大……”王离摊了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