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258章

作者:三月啦

  但他觉得,赵泗一定是个好官。

  自己受到了好处,那就是好官嘞!

第二十三章 无题

  大中午的,早餐才正式发放。

  依旧是粗粝的饭食和黑盐……

  桥吃的津津有味,可惜,每个人能吃的份量是有限的,不然桥肯定要大碗干饭。

  吃完饭,狂喜的情绪一直在桥的胸口持续不断,越到这个时候桥心里就越发没来由的忐忑。

  茫然无措的随大流的听从官吏的安排。

  收拾行礼,领路费和归家的口粮。

  大秦的官道乃至于乡里,沿途之间都有驿站,除了人迹罕至之地,基本上不需要埋锅造饭。

  驿站那边是会提供热水服务和食物加工服务,如果有爵位的话还免费供应饭菜。

  是的,根据爵位等级免费供应。

  当然,不更之下不要考虑白嫖官方伙食费了,休息的时候也不要考虑私人单间,都是大通铺外加热水服务。

  私人单间和官方伙食最低供应爵位标准都是大夫起步。

  爵位本就是人的分级制度罢了,只不过秦国在这方面做的更加彻底。

  在秦朝,爵位越高优待就越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写在律法之中的特殊待遇,不光是能够用爵位抵消罪责,生活的各种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生活起居,都有一套标准对应。

  主打的就是通过律法人为划定详细的阶级分级,而正是因为秦国的分级制度做的彻底执行的到位,人于人之间爵位不同鸿沟也就越大。

  还是那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一切,都是为了激发人的向上之心,从生活的各方各面。

  没有爵位的个体户,基本上就是艰难求生……

  一遇天灾人祸顷刻之间就要破产,秦国还是奴隶制国家,个体户破产了也不会浪费劳动力,官奴隶了解一下?

  没有足够多的奴隶,又如何供应的了这么清晰爵位分级制度?

  故而失去了壮劳力且没有一点爵位的家庭,基本上用不了几年就会自然而然的沦为官奴隶。

  还是那句话,秦朝从来不介意奴隶通过军功爵制度重新赎身,不光能赎自己的身,还能赎家人的身,一级爵位赎一个人,实实在在明码标价,立功立赎。

  而且秦朝的官奴隶其实是有一定的人权的。

  比如已经成婚的,哪怕其中有人成了奴隶他的婚姻也依旧受到律法保护,哪怕沦为奴隶官府或者个人也没有资格为其重新安排婚姻,当然,特殊情况例外。

  同时,还是那句话,立功立赎。

  不管这个奴隶被分配给了谁,哪怕是分配给了当今皇子,家人立功,即刻赎身,谁都不能阻拦和干预。

  而立功只有两条路,善耕,多交税,或者战场上奋勇杀敌。

  本质上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让人为了耕种和战争而努力。

  尤其是那种家中一部分人成了奴隶,但是壮劳力却还没有沦为奴隶的家庭,他们的家人一般也会被安排一些比较轻的活计,同时就算赏赐发配,也不会离得太远,为的就是方便赎身。

  另外,钱只能购买奴隶,不能赎为庶人。

  秦朝的只要是记录在册的奴籍,只能通过爵位来换取对方成为自由人。

  还有一点,秦朝一级爵位的赏赐也是明码标价,赏隶臣妾一人,宅一处,岁俸五十石,田一顷(五十市亩。)

  基本上每升一级爵就在这个基础上依次叠加。

  所以客观的说,用一级爵位的功勋选择赎一个奴隶为自由人,是赔本买卖,而且赔的很多。

  桥算是幸运的,在离去的这段时间,失去了一个壮劳力的情况下,一家人拼命操劳,暂时没有人沦为奴隶。

  总之,怀揣着迷茫和忐忑,桥回望了一眼自己曾经生活了许久的地方,看着催促着役夫赶紧滚蛋的官吏,犹豫许久终于大着胆子低着脑袋开口。

  “大人……下次再征,是甚么时候?”

  桥本来想问的是这次回去后是不是就不征了,但是话到嘴边,桥还是换了个高情商的说法。

  “鬼知晓?”官吏闻声面面相觑而笑。

  征役这种事情是义务,没啥事可能几十年都不征也说不定,连年战乱,你就是三皇五帝转世,该征的役也少不了。

  战争频发工程庞大的情况下,不是上来一个道德圣人一般的君王就可以避免劳民伤财的。

  家都要没了,还在那猥琐发育与民休息么?

  至于秦国什么时候征役官吏更是不敢肯定了。

  不过官吏的消息渠道自然是更广的,役夫视赵泗为好官,官吏更是视赵泗为神人。

  这事就离谱,赵泗觉得大秦的徭役和赋税太重了,朝堂上劝了劝,结果就成了?

  虽然赵泗说的大义凛然看起来不惧生死。

  但始皇帝又不是没砍过人,上一个跟始皇帝提这个的还打算死谏呢,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说到底,不怕死的人又不光赵泗一个,关键是始皇帝真听赵泗的。

  赵泗那是真得王亲近,只要赵泗不失宠信,恐怕这徭役,得停许久了。

  就算开工,恐怕也不会再像现在大动周折,动辄几十万黔首役夫。

  “得一段时间……”官吏看起来心情尚可,倒是勉强回答了一下。

  桥心里有些略微的失落,不过这也是不错的好消息了。

  希望下次征役别征到自己吧。

  现在的赋税,一年到头下来根本存不到什么东西,失去一个壮劳力,一两年尚且可以勉强维持。

  真要是五六年,家人早就要沦为奴隶了。

  都是在勉强的活着罢了,别说应役了。平日里,桥连生病都不敢生病。

  一年到头都被勒紧了喉咙,稍微松懈一些便有阖家为奴之忧……

  更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手段。

  “不过倒也不必再担心征役,赵上卿上奏,税也从十五降到十一,好生耕耘劳作,不遇上什么灾荒年景,也没有沦为奴隶之忧了。”有一个小吏好心开口。

  官吏简略的回答了一下桥的问题又去催促其余役夫上路。

  只剩下桥站在原地掰着手指头在那算。

  没办法,十五是多少,十一是多少,中间差了多少,对于桥这种文化荒漠的人来说,也得算上一阵。

第二十四章 卢生和黄石公

  算了好大一阵,桥好像意识到什么,比划着手指头看向周围同行的役夫。

  “十一啊!以后税只收十一!”

  像桥一样鼓起勇气打听的人并不是少数。

  官吏也不吝啬告诉他们不光是徭役停了赋税也降了的事情。

  秦朝有一点很好,关于政令律令,秦朝的官吏体系在不遗余力的普及,而不会打什么谜语,忌讳莫深。

  更何况咸阳的告示都已经贴出来了,萧何算是反应快的,但是其他地方的官员反应也不会慢到哪里。

  这群役夫归家的路上不免要经过城镇,早晚也会知道这些消息。

  “那这么说,以后都只收十一?”有役夫小心翼翼的讨论着。

  所有人心里默默盘算了一下,毕竟事关自己的利益。

  如果说以前十五的税收,所有人都活在高压的边缘,个体户稍有不慎就会破产举家沦为奴隶的话。

  那么以后,似乎不用这么担心了?

  起码,也能存下来两三成吧?

  一年存个两三成,积年累月之后,也有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以前只是狼狈求活,而现在,桥心中多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好像变了,如果硬要说是什么改变的话……

  以前的所有的劳累和努力只是为了避免最差的结果,而以后所有的辛劳和汗水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赵泗这个名字,在庞大的役夫团体不断被提及。

  停徭,他们是直接受益者,降税,他们同样也是直接受益者。

  “这样的好官,要是能到俺们那当官就好了!”

  “多亏了赵上卿啊……”有役夫小声的说道。

  役夫大部分都不是老秦人,他们对于始皇帝或许并没有太多认同感,但是对于赵泗这个为他们的利益而不惧生死的好官,萌生了一些信任。

  “陛下也怪好的嘞……”桥听着旁边人的议论挠了挠头。

  周围人为之一肃……

  “也是……”有人砸吧砸吧嘴。

  毕竟决定是始皇帝做的,能够容忍赵泗这样一个好官的存在并且听从他的谏言,对这群役夫来说就是好皇帝。

  当然,他们毕竟是役夫。

  桥这个傻大胆提了一句,却没几个人敢跟着议论君上。

  大家七嘴八舌,话题又飞到了别处。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或多或少对秦朝,对始皇帝,产生了一些认同感。

  归根结底,在于获益,人都会趋利避害。

  而这个天底下最为庞大的群体是较为分散且保守的,同时他们的诉求也是最低最好满足的。

  指望这群字都不认识的庶民,能够真正意义的爱他们且忠于他们已经覆灭的国家么?

  并不能,以前滔天的舆论和弹秦色变思念故国,本质上只是生活在水深火热边缘中不满的宣泄罢了。

  而另一边,咸阳的一处野庐之中。

  两个头发苍白如雪的老者皆着一席麻衣相对而坐。

  一人相貌端庄,看起来仙风道骨,衣冠整洁。

  一人身形邋遢,满脸老人斑,看起来有些畏畏缩缩。

  “……变数出来了啊……”看起来仙风道骨的老者语气之中带着深深地感慨。

  “天都要变了,你还敢回咸阳!不怕始皇帝抓了你一并坑了?”看起来有些邋遢的老者侧卧着身子笑了一下。

  “卢生所做的事情,现在又与我何干呢?倒是先生,又何故来到咸阳?”仙风道骨的老者笑问曰。

  卢生,范阳卢氏的先祖之一。

  同时也是秦国的文博士,以前曾经奉命为始皇帝统寻长生不老药之事。

  只是卢生和徐福有过一些私交,知道长生不老只是虚妄,布置好后路以后,徐福卢生各自跑路。

  徐福出海,卢生从此销声匿迹。

  至于卢生面前的老者,名号就更多了一些。

  他被世人称之为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还有一个广为人熟知的名号,黄石公。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藏头露尾的鼠辈,有人则认为他能够和鬼谷子比肩,他在秦末汉初留下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笔,都是浓墨重彩。

  “你为何来,我就为何来。”黄石公抖了抖袖子。

  “我还以为先生能够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呢。”卢生摇头失笑。

  “阴阳家可以通过星象预测吉凶,可是若是乌云蔽天,他们就算再站在更高的观星楼上都无济于事。”黄石公摇了摇头。

  所谓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的神异,说来并不是特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