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超级奶爸 第488章

作者:洛山山

再说了,现在这三个地方的百姓们可全都是由大明朝庭在养活,让他们干点活,来换取生活所需品,甚至干得好了,还有可能赏赐他们一点金银,他们又有什么不乐意的呢?

“啪!”地一声脆响,却是姚广孝拍了个巴掌:“和尚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你没想到的事多了!”朱棣笑看了姚广孝一眼,道:“朕猜,这小子对于'英魂纪念碑'肯定有个全盘的打算,你小子就别藏着掖着了,赶紧说!”

“行行行,别催臣弟啊!”朱棣顿时讨饶,“这英魂纪念碑啊,应该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呈方形,共分为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其中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

九个花环。”

“这建台座、须弥座以及碑身还能理解,可是这小须弥座上的九个花环是怎么回事?又有什么意义?”姚广孝是个佛祖心头座,酒肉穿肠肚的和尚,作为一个宗教人士,他实在是不明白,这九个花环是啥意思。

而姚广孝的问题,也恰恰是暖阁之中众人想要知道的。

朱松瞥了姚广孝一眼,道:“这九个花环除了漂亮,最重要的时候它们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表示我大明的百姓们对大明英魂们的永远怀念与敬仰。”

“你要这么说的话,和尚我倒是理解了。”姚广孝了解地点点头,“还有呢?”

朱松想了想,继续说道:“咱们大明自洪武爷至今,历经两任皇帝,洪武爷起兵伐元,乃是我大明朝的开国皇帝,身居开国之功。而四皇兄呢?拨乱反正,又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建了万世功勋!本王以为,当在'英魂纪念碑'的大碑座上,镶嵌四块汉白玉的大浮雕,浮雕上就雕上洪武爷与四皇兄的文武身雕像!”

对于朱松选择性地,将处于大明皇帝中尴尬地位的建文帝朱允炆给忽略掉,暖阁之中的诸位文武大臣们,全都没在意。

毕竟当今万岁爷就矗在那,他们可不敢吐半个不字,没看曾经的硬石头魏国公徐晖祖都没说啥?他们可不敢去碰触那个不该谈论的话题。

“文武身雕像?”别人不敢说话,朱棣可不管那些,反而对朱松的话很感兴趣。

“哦,其实就是四皇兄你与父皇,身着黄袍的雕像,以及手握兵器、身骑战马、披盔戴甲的雕像。”朱松很快解释道:“这文武身,是臣弟自己造的词。”

朱松这么一解释,暖阁当中的文武大臣们,看向朱松的眼神变了。

嘿,这家伙竟然也知道拍马屁了,为啥?

在'英魂纪念碑',雕琢上洪武爷与当今万岁爷的所谓'文武身雕像',虽说仅仅是在碑座上,但也摆明了是在给这两位大明的皇帝陛下搞个人崇拜!

废话,这纪念碑就建在午门之外,天下的百姓们,只要来到南京城或者去到北平城的话,就能见到'英魂纪念碑',也就是说,能够瞻仰到大明两位皇帝陛下的雕像,感受到两位陛下的丰姿!

这样,不就是在无形之中加深了百姓心中对于两位皇帝陛下的印象,再加上能够与大明的英魂并列,这种崇拜感自然而然地也就在加深了!

朱棣脸上多少出现了呆愣之色,这松弟的鬼点子还真是够多的啊!

“呼……”出了口气,朱棣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问道:“你这光说碑座了,上头的碑写什么?总不能就让它光秃秃地吧?”

“怎么会让石碑光秃秃地呢?”朱松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道:“按照臣弟的设计,石碑的碑身是一块长约五丈、宽一丈、厚四尺的大石。碑身正面需要四皇兄题词,背面也得由四皇兄来起草一篇碑文。”

“题词?碑文?”朱棣挠了挠额头,“这词与碑文,为何非要朕亲自来提?”

“当然!”朱松理所当然地点头,道:“四皇兄,你可是咱们大明朝的帝王,而且'英魂纪念碑'是你在位的时候所建造的。之所以要你题词,是因为这些英魂们都是被你亲自封的,这也显示了咱们大明皇帝的威严,大明朝庭的威严!”

瞧瞧,人家连拍马屁都拍得这么有水平,这么理直气壮,恐怕就算是搜遍整个大明,也是没谁了。

果然,朱松话音落地之后,朱棣的脸上就出现了淡淡的笑容,显然对于朱松这个答案是很满意的。

不过自家知道自家事,若是单论书法的话,他是不能够跟解缙、杨荣、杨士奇他们相提并论的,但是朱棣的字间带着股子锋锐以及威势,外人是绝对模仿不来的,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吧。

“题什么词?”朱棣兴致勃勃地问道,“那么大的石碑,总不能雕满了吧?”

“不能,怎么可能雕满啊?”朱松连忙摇头,道:“在石碑的正面,只需要提八个字'大明英魂永垂不朽'!而背面就有点长了:四年以来,在靖难之役中牺牲的大明英魂们永垂不朽;四十年以来,在大明建国与崛起中牺牲的大明英魂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上古年间,从那时起,为了华夏一统,而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英魂们永垂不朽!”

朱松所草拟的碑文很好理解,“四年以来”是指靖难之役;“四十年以来”是指自洪武也起兵伐元至今;而追溯到上古年间,这里用到了华夏,自然就包括了华夏自有史以来,所有战争中牺牲的华夏人,都是英魂!

这样一来,也没谁会说大明自私了吧?后头可是囊括了华夏自有史以来,所有因战争而牺牲的人,甭管是输是赢,甭管是英豪还是奸雄,都是英魂!

对于朱松这后面一段话,众人消化了很长的时间,毕竟有许多东西还需要琢磨细节。

“松弟,你考虑地很周到。”朱棣开口了,“这也是告诉天下的百姓们,咱们大明不曾忘了华夏,不曾忘了我华夏的祖先!”

第四百九十章迁都北平

“好!”朱棣拍掌道,“我朱棣从不曾忘记祖先,也不曾忘记先人们对我古老的华夏帝国曾经作出的贡献!这'英魂纪念碑'上的碑文,就如此铭刻!”

“纪念碑的设计基本没什么了,不过还有一点。”见到朱棣脸上的笑意,朱松趁热打铁,“如今南京城的'英魂纪念碑'矗立地点已经选定了,那北平城的呢?”

“北平城……”朱棣稍稍沉默了半晌,道:“朕有件事情已经琢磨了许久,既然今日松弟提出了在北平城建造'英魂纪念碑'之事,那朕索性便一起提出来吧!你们觉得,这南京城如何?”

一众文武大臣们相互对视了一眼,不清楚万岁爷这句话什么意思。

“南京城?很好啊!”朱松毫无所觉地说道,“南京城气候温暖,山好水好,人杰地灵的,有什么不好的?”

朱松这货这张嘴也真是够厉害的,全都夸奖的词,没有一句含贬义的。

朱棣撇了朱松一眼,没有说话,只是将眸光投向了解缙以及姚广孝他们。

老和尚是跟着朱棣从北平一路南下杀到了南京,所以他对南京没啥感觉。

上前一步,姚广孝咧嘴道:“这南京城依钟山,临长江,越王勾践在此筑城以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真要说起来,可以算得上是我大明古都之一,这南京之地又多文人墨客,自然是我大明的精华之地。”

就在众人以为这就是姚广孝的答案的时候,姚广孝却继续道:

“但是,不可否认的!南京之地莺歌燕舞,太过陈朽了,我大明文武百官、商贾贵族们,在这南京之地已经被消磨了以往的锐气,百姓们虽说富足,但是却太过安逸了。若要比较的话,和尚我倒是觉得北平府的人要比南京城的人要懂得吃苦!”

“我不同意姚大人的说法。”解缙站了出来,道:“南北两方各有各的优势,岂能彼此相比呢?南京城乃是六朝古都,相比起其他的府城来,承载了更多的历史以及人文。而北方呢?亦有颇多古都,所以说两者没有可比性。”

“不错!”杨士奇慢悠悠地开口道:“而且方才姚大人所言,这南京城中抹掉了更多人的锐气,但是下官以为,抹掉更多人锐气的应该是人心才对。”

“哎!”就在此刻,朱棣叹了口气,道:“南京是朕的伤心之地,当年许多的事情都发生在南京。再有,朕以为南京纸醉金迷,容易消磨志气,朕倒是有意

迁都于北平,回到当初朕一直在的地方。”

“什么?”

“迁,迁都?”

“万岁爷,您三思啊!”

对于朱棣的这个心思,除了姚广孝、朱松之外,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惊愕。

姚广孝是早就知道朱棣的这个心思,而朱松的无动于衷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对于徐晖祖以及解缙他们的表现,朱棣倒是没觉得奇怪,毕竟他迁都的这个想法从未对人说过,实在是因为这件事情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骇人听闻的!

还有就是,这件事还好是在暖阁之中提出来的,在场的文武大臣们都是朱棣的亲近之人,此事若是在大朝会提出来的话,怕是会引起轩然大波,到时候不仅仅是朝野震动,群臣争议,怕是消息传到民间的话,也只以引起震动来。

因为这件事情可不仅仅涉及到朱棣自己,还涉及到皇族、文武百官,他们大多数都在金陵城中有府宅、有产业,每个家族动不动就是数十甚至是上百口族人。

这些人早已适应了南京城这种悠闲、令人迷醉的生活,若要他们跑到天寒地冻的北平府去,那比杀了他们都要令他们感到难受。

而对于自己的心思,或许只有一直追随他的姚广孝,能够猜出他的一些心思来,可是对于朱松这一脸平静的反应,朱棣心头也是感到极为惊讶的。

皱着眉头细细琢磨了一下,朱棣还是奇怪地问道:“松弟,看你脸上的表情似乎一点都不惊讶啊?怎么,难不成你也认为朕应该迁都北平?”

上一篇:超凡人生

下一篇:崛起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