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13章

作者:肥鸟先行

  可是东南第五旅就靠着这五千老兵和五千新兵,将整个防线守的固若金汤,让李成梁一点破绽都没找到。

  这就是火车带来的机动力提升了。

  并不是说火车的速度很快,东南火车的速度是不如骑兵的,甚至不如急行军的步兵。

  而是有了火车,士兵们可以在车厢里一边休息一边转移到目标地点,节省大量的体力。

  在对峙的防线上,你明廷军队可以通过急行军,完成几次大规模调动,抵达作战地点。

  可是急行军之后总要休息一下才能发动攻击,这时候东南的士兵已经乘坐火车,精神抖擞的出现在阵地上,立刻就能投入到防御作战中。

  李成梁这么调动了几次,想要突破东南的防线,都被陈璘迅速利用铁路部署兵力,牢牢的守住了。

  等到了后期,李成梁手下已经怨声载道了,根本不愿意再做这种无用的突袭了。

  反而东南这边,通过前线对峙训练了新兵,让新兵迅速完成了战场的蜕变。

  这一次停火,是李成梁实在撑不住了,秘密派出了使者,向东南这边请求停战。

  东南这边也接受了停战请求,双方各自撤出部队,返回驻扎的城市。

  等李成梁返回济州城之后,立刻向京师的明廷表功,夸赞自己这场“史诗级的大胜”。

  虽然自己一寸阵地都没有推进,也没有任何战果,可是对方也没有推进阵地啊!

  在明廷对阵东南的多次战役中,这次徐州会战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史诗级的大胜”了。

  张居正在接到了李成梁的布露文书之后,虽然他也知道前线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还是立刻让明廷的报纸开始配合宣传这场“大胜”。

  这倒不是因为张居正和李成梁的关系多铁,而是明廷确实需要这么一场“大胜”来稳定人心。

  明廷和东南开战以来,别说是胜仗了,就连这样的平局都没有过。

  东南反贼头子苏泽亲自督战徐州,动用了大量军队却没有能攻下山东一块地方,这样的宣传确实能够让明廷官员士绅们过一个安心的年了。

  在明廷的宣传下,李成梁成了一名指挥若定的神将,挫败了东南这一次“前所未有”的进攻。

  东南寸土未占,李成梁带领的新军三镇牢牢的守住了阵地,多次打退对方凶猛的进攻。

  而这一切,不过是张居正执政半年不到,刚刚实行了新政的成果。

  也就是说,只要张居正继续推行新政,靠着明廷更大的疆土,更充沛的人力,一定能够扭转对东南的劣势,马上就可以反攻东南了。

  在这一套宣传下,京师的读书人立刻激动起来,纷纷写文章称赞张居正。

  京师读书人更是肉麻的说他是当世周公的,一定能够带领大明平定东南贼叛乱。

  山东前线这场不存在的“大胜”,总算是给明廷隆庆三年的春节增添了几分喜气。

  紧接着张居正也宣布,要以本届内阁的名义,筹办一次鳌山灯会,庆祝李成梁在山东取得的“大捷”。

  相比明廷这边的喜气洋洋,东南反而对这场徐州之战没有过多宣传。

  甚至很多地方都不知道在徐州爆发过这么一场战争。

  腊月十八日,陈璘等第五旅的军官从徐州前线返回,苏泽却不是让他们回南京休假的,而是直接让他们住进了南京陆军学校。

  陈璘身边站着第五旅的参谋长宋潜,这一次的作战中,第五旅的参谋处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无论是情报分析,制定作战计划,安排后勤补给,这些工作都被分解到参谋处,由不同的作战参谋们协力完成。

  这倒不是说陈璘这个旅长没了作用,这一次徐州战役能够完美收官,和陈璘本人稳扎稳打的指挥也有很大的关系。

  陈璘对着也很紧张宋潜说道:

  “大都督让我们回南京,就是总结交流徐州之战的经验的,你是军校科班毕业的,这点阵仗对你不是问题。”

  宋潜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徐州会战之后,第五旅参谋处就没日没夜的总结经验,光是材料就堆满了一辆马车。

  这不是宋潜这些参谋们形式主义,搞什么文山会海,而是这场会战值得总结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陈璘带着参谋长宋潜,在军校报到安顿住宿后,立刻被引导到了一座礼堂。

  等陈璘和宋潜走进礼堂,看到了坐在下方的众人,吓得差点立刻逃出去。

  包括苏泽在内,东南新军几乎所有的将领都齐聚在这座礼堂中,直勾勾的看着陈璘和宋潜。

  陈璘首先想到的是,莫不是大都督要宰了我?这是什么林冲误入白虎堂的剧情?

  没想到苏泽看到陈璘和宋潜,立刻站起来说道:

  “让我们欢迎徐州之战的两位功臣。”

  随着众人鼓掌,苏泽又起身将陈璘和宋潜拉进了礼堂。

  “这一次,就要请陈旅长和宋参谋长好好给大家上课了。”

  宋潜紧张的都要晕过去了,苏泽却拉着他说道:

  “这次徐州之战,参谋处起了很大作用。”

  “诸位可能还意识不到这场变革的重大意义,但是我要说,参谋制度将是奠定未来几百年战争方式的重要变革,后世要研究战争史,永远都绕不开这一次的徐州会战。”

  “宋参谋长,就请你给大家讲讲,这一次徐州会战中,你们参谋处做了哪些工作吧。”

第453章 将军和参谋

  在穿越之前,苏泽是搞历史研究的研究生,他在东南搞参谋制度,纯粹是因为穿越看多了。

  不少穿越都会搞参谋制度,苏泽在起兵前,为了培养年轻军官,也搞起了参谋制度。

  苏泽一开始搞参谋制度,是将参谋当做年轻的后备军官培养的,主要是放在自己身边学习兵法知识,辅助完成一些日常的军事管理工作,就相当于古典主义时代皇帝身边的郎卫,又或者西方将领身边的骑士扈从。

  可是随着苏泽在东南建立起来参谋制度,他这才明白为什么参谋制度是近现代军事变革的发端。

  在参谋之前,古典主义时代打仗,可以说是一门玄学,打仗是一门艺术。

  战争的成败,靠的是将领的个人能力和魅力,一个能力强大的将领,可以通过对战局的把控,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创造军事奇迹。

  但是在参谋制度建立以后,打仗依然是一门玄学。

  近代战争很多决定战争成败的战役,输赢依然非常玄学。

  但是这是一门在玄学中掺了科学的玄学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打仗变成了一门技术而不是一门艺术。

  通过参谋制度,将领个人能力的高低,依然能决定战争的走向,在苏泽穿越的历史时间线上,就在参谋制度出现后,多次说明了一名杰出能够带领军队创造了不起的军事奇迹。

  但是参谋制度也确保了一支军队的下限。

  苏泽一直在向陆军和水师学校塞各种课程,各种东南最前沿的课程。

  地理、测绘、气象、心理学、算学、后勤学。

  在这一次的徐州会战之中,苏泽在前线的作用就是充当吉祥物,而陈璘也没有做出太多的决策。

  真正制定战略计划,分析敌方情报,安排后勤补给的,都是第五旅的参谋处。

  而平心而论,包括宋潜在内的第五旅参谋们,领兵作战水平都是不如陈璘的,如果让他们单个人指挥一个营还可以,指挥一个扩编的万人旅是不可能的。

  可这些年轻的参谋们,却靠着参谋制度和团结协作,将整个第五旅安排得稳稳当当,陈璘这个旅长都没什么临阵指挥的机会了。

  参谋制度将战争变成了一门科学。

  这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融入到了军队中,将战争量化分析的一门科学。

  参谋分析战场的时候,不再是以往玄之又玄的“军心可用”,“士气可战”,而是具体到士兵最近有没有休息好,有没有吃饱饭,能够负重走几里路,哪一支修整完毕的军队可以投入战场,等等这些具体的定量分析上。

  在分析战场局势的时候,也不再是简单的“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抽象概念,而是对战场地理进行评估,对战场天气和风向进行预测,对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进行分析预案,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在分析情报的时候,也不是简单的刻板的分析敌人将领,而是从敌人将领从前的指挥风格,从敌人将领的心理学开始分析,从政治经济基础上预测敌人的行动。

  这些都通过各种分析变成了科学流程,更不要说原本那就是更专业化的后勤补给和遣兵调将了。

  物流学和后勤学在东南算学发展的加持下,全部都成了可以量化的报表和时间表,轨道车运输的士兵人数到站时间,随车运输的后勤补给数量到装卸时间,全部都变成了确定的数字。

  从收到地方阵地军队调动的情报,到分析敌人可能进攻的地点,再到安排增援士兵和运输后勤补给,这一切参谋部都可以如同机器一样精密的自动运行。

  陈璘这个旅长在这种被动防御作战中,也就剩下慰问士兵的吉祥物作用了。

  有了参谋部,不是说将领不重要,一战二战中杰出的指挥官,依然能够彻底改变战争的走势。

  参谋制度的出现,甚至放大了指挥官的作用,让将领不需要沉浸在战术安排这样的小事上,更着眼于整个全盘战局的掌控。

  但是苏泽这个按照网络,拍脑袋成立的参谋部,确实已经改变了东南的战术体系,大大提升了军队的下限。

  所以苏泽这才大张旗鼓的召集东南军方所有的高层,赶在过年之前返回南京,听宋潜这个第五旅的参谋长,讲自己在徐州会长中参谋处是如何运作的。

  这也是为了让东南各旅都能意识到参谋制度的重要性,培养更多的参谋人才。

  宋潜站在讲台中央,咽了一口唾沫。

  这些人都是东南建军的元勋,每一个都要比自己的旅长资历还老。

  他无助的看向陈璘,对方已经装死一样坐到了讲台下的座位上。

  旅长也太没义气了!

  宋潜吸了一口气,看样子旅长是靠不上了,只能硬着头皮开始讲了。

  宋潜翻开从徐州带回来的作战总结,开始讲起了他们第五旅参谋处在这场徐州会战中做的事情。

  讲台下的众人都听的很认真,每个人都拿着笔在做笔记,宋潜这些经验,对于大家都很有参考价值。

  苏泽微笑着看着讲台上的陈潜,他很清楚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五星神将,在历史上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从草原上陆二不断送来的消息,俞大猷占领五原城后,不断出击,指挥五原城的军队已经成了草原上的汉人旗帜,占领了半个河套地区。

  就在东南这边还在研究如何将手榴弹用于战争的时候,俞大猷就迅速找到了适合草原上使用手榴弹的方式,并且训练出相应的作战部队,将俺达的部队打得闻风丧胆。

  什么叫做神将,这就是叫神将。

  戚继光这一次没有回南京,他在广西募的兵已经开始训练,已经参加了几次对广西瑶寨叛乱的平叛战役了。

  戚继光因地制宜,在山地作战的时候分散使用火枪手,并且提出了火力覆盖的概念。

  戚继光敏锐的发现,在山地作战的时候,列阵的火枪手反而会浪费子弹,在遇到四面八方冲过来的敌人时候,阵型更显得笨重。

  戚继光打散了火枪方阵,而是变成了更小的互相配合作战的散兵单位。

  为了山地作战,戚继光还给士兵配备了新的装备。

  每一个步兵除了火枪之外,还会装备手榴弹和燃烧瓶,并且装备一把能够砍断荆棘藤蔓的轻质开山刀,就连军服也从在丛林里醒目的蓝色,改成了更接近草木的绿色。

  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神将,苏泽也是运气好才“搜集”了两位。

  但是参谋制度是可以广泛复制和推广的,而且参谋处也是一个锻炼年轻军事人才的好地方。

  宋潜认真做了汇报,他越是讲解越是冷静下来,开始将自己总结的经验全部说了出来。

  接着苏泽又宣布开始答疑,宋潜一个个的回答下面将领提出的各种问题,虽然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但是这份沉稳已经让所有人都对他连连点头了。

  李言恭本来也要参加这次培训的,但是他妻子丹芸在年后就要生了,所以他的上司强行让他回去陪产,不让他参加这次培训。

  李言恭因为没能参加培训,而在府上捉耳挠腮,气的丹芸将他从家里赶了出去。

  李言恭在街上闲逛,很快就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李兄!”

  李言恭回头一看,牵着马的年轻人竟然是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连忙走上前去拉着对方说道:

  “高兄!你怎么回来了?”

  这个年轻人正是驻扎在大沽棱堡的高务观,从上一次大沽热气球实验之后,两人就分别了很长时间,虽然还有书信联系,但是久别重逢依然让李言恭非常惊喜。

  “走走走!回我府上!”

  李言恭拉着高务观就返回了李府。

  丹芸虽然泼辣,但是在外人面前还是很给李言恭面子的,听说了李言恭的好友上门,丹芸挺着大肚子端茶送水,反而让李言恭觉得自己有些愧疚起来。

  看到好友夫妻“和睦”,高务观也叹息说道:“怪不得都说成家好呢。”

  李言恭想到自己被赶出家门的时候,连忙说道:“大都督的新书里说过,这婚姻就像是围城,里面的人想要出去,外面的人想要进来,哪有甘蔗两头甜的说法。”

  李言恭连忙问道:

  “高兄怎么回来了?”

  驻扎大沽棱堡是轮换的,无论是军官和士兵,每半年都会返回东南,调换一批新的过去。

  但是高务观一直打申请要求留守大沽,所以前一次轮换他都没有返回南京。

上一篇:我就是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