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80章

作者:肥鸟先行

  不行!绝对不能让陶公公回京!

  如果陶公公进入司礼监,那以后户部的那些勾当,皇帝不是看得清清楚楚了!

  那简直就是户部的灾难!

  可是这一次陶公公立下大功劳,等到铸币完毕肯定要回京升职的啊,这可要怎么办!

  方尚书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内阁的会贴,召唤他入内阁议事。

  议事?朝廷又要用钱了?

  这些日子内阁议事就只有一个主题,要钱。

  东南抗倭要钱,北方俺达犯边要钱,辽东生番叛乱要钱,西南土司安抚要钱,偌大一个大明王朝,开门就是柴米油盐,事事都要方钝这个户部尚书操心。

  户部是一滴都没有了!

  坚定了这个信念,方钝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内阁,可等到他看到严阁老递过来的条子,方钝揉了揉眼睛。

  “陛下要重开琉球朝贡?”

  方尚书也没想到,急匆匆的将他喊道内阁,竟然是为了这件事。

  严阁老低着头说道:“宫里的消息,福建巡抚汪道昆上了密揭,琉球使者手里有龙涎香,请求陛下重开朝贡,允许琉球使团入贡福州。”

  严嵩能在内阁说宫里的消息,自然就是皇帝默许发出来的消息了,方钝脸色有些难看,朝贡这个事情是户部最头疼的。

  每次这些藩属国入贡,都是拿一些皇帝喜欢的奇珍异宝,然后还要户部掏钱赐金让使团返回。

  说白了,朝贡这个事情,就是皇帝拿宝贝,户部掏钱,至于为什么是户部掏钱,外交事务你户部不掏钱吗?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满剌加被葡萄牙人入侵,满剌加使者求援的时候,户部为什么坚持不肯救援。

  救援出兵要掏钱,朝贡也要掏钱,丢了满剌加,户部反而少了一笔开支。

  这琉球要重新入贡,那又少不了要户部掏钱,而且琉球这次搞来了龙涎香,日后再搞来更好的东西,户部岂不是又要掏更多的钱?

  不行!必须要阻止!

  但是方尚书突然楞了一下。

  “阁老,琉球是从福州入贡吧?”

  严嵩点点头,他和方钝不算是一党的,这位方尚书严嵩并不喜欢,可以知道他是精干的财臣,才能做了这么久的户部尚书。

  琉球从福州入贡,这是户部小官都知道的事情,方尚书为何还要确认?

  方尚书立刻说道:“重启琉球朝贡兹事体大,需要得力人手操办。”

  严嵩点点头,地方上掌握朝贡贸易的是市舶司,但是如今倭寇乱起后,各地市舶司都已经荒废了。

  要重新启动琉球的朝贡,就要重新拉起市舶司的班子来。

  方尚书立刻说道:“市舶司提举一向是宫内人担任,户部以为福建铸币的陶大监精通财政,可以主持福州市舶司的事务,主持重开琉球朝贡。”

  严嵩愣住了,徐阶也愣住了。

  这位方尚书其实也不算是清流,到了他这个地位,算是自成一派了。

  方钝是湖南岳阳人,他做官之后一直提携同乡,当上户部尚书后更是出资捐资建岳阳会馆,安排同乡仕宦居住。

  还组织同乡共为“乡约”,其实就是组建以湖南同乡为主的同乡政治同盟。

  严嵩和清流都不太喜欢他,但是他把持户部多年,在朝堂上也有相当的分量。

  严嵩本来还准备花力气说服方钝同意重开朝贡的,可没想到自己劝说的话还没说出口,方钝就直接同意了。

  这户部一向扣扣索索,怎么今日答应的这么痛快?

  严嵩也是千年的狐狸,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陶公公!

  陶公公在福建弄得这一套太妙了,吓得户部不敢让他回京。

  主持朝贡贸易是肥缺,相必陶公公不会拒绝,而市舶司的职务肯定要干上几年,能拖上几年就是几年了。

  严嵩也不愿意陶公公返回京师,他立刻明白了方尚书的意思。

  这位老奸巨猾的内阁首辅很快就赞同了万尚书的意见,在内阁的票拟上签字用印,支持福建巡抚汪道昆提请在福州重开琉球朝贡的意见。

  等到李芳将内阁票拟送到御案上的时候,嘉靖皇帝提起朱笔,亲自在票拟上批红,准了汪道昆的提案,在福州重开琉球朝贡,重建市舶司,让正在福建铸币的陶公公兼任市舶司提举,全面负责和琉球朝贡的事宜。

  拿到圣旨的李芳,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这一次陶公公立刻大功劳,作为举荐人的李芳自然也是得了好处。

  从福建分润的好处不说,陶公公作为李芳的党羽,更加强了他在司礼监中的话语权。

  但是陶公公的表现如此亮眼,李芳也有些犹豫了,若是他返回紫禁城,岂不是也要和自己争宠?

  由陶公公提举福州市舶司,这算是一个肥差,也能补偿陶公公的功劳,与此同时又可以让陶公公继续留在福州捞钱,而不用返回紫禁城威胁自己的地位。

  两全其美!

  皇帝、内阁、内廷、户部全部都支持,这道命令以极高的效率发往福建。

  如果苏泽知道这次任命的决策过程,只会感觉大明朝只会小赢,自己永远大赢,反正都是赢!

  从福州府返回南平的苏泽,还没能歇脚,就被新任南平知县请到了县衙去。

  新任南平知县姓孙,出身远不如之前的白知县,他是举人出身,苦熬多年才混成了知县。

  孙知县已经年过五旬,留着山羊胡子,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师爷而不是知县老爷。

  苏泽在白知县交接的时候见过这位孙知县,可是从那次见面之后苏泽就在外奔波,他实在想不通这位孙知县急着见自己是为了什么。

  孙知县的态度放的很低,近乎于谄媚的说道:

  “解元公年轻有为,日后必能科举高第!”

  被孙知县这么捧着,苏泽都不知道如何搭话了,他寒暄了两句,这才被孙知县拉着坐下。

  一坐下之后,孙知县长吁短叹道:“解元公,今年秋粮征收还有缺额啊。”

  苏泽知道正戏来了,难道这就是知县化缘来了?

  苏泽面色古怪,他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变成黄老爷。

  可是看看南平县,长宁卫已经是南平最富饶的地区,苏泽在城里还有多处产业,山上还有诺偌大的茶园。

  除此之外,前任知府是他未来岳父,他的房师是福建巡抚,和陶公公胡公公两个宫中的大太监相交莫逆。

  好吧,自己果然就是黄老爷。

  也难怪孙知县用这样商量的语气和自己说话。

  黄老爷也不是冤大头,县里的征粮指标达不到要求,总不能自己去填这个窟窿,我苏泽可是守法纳税的乡绅!

  苏泽说道:“我长宁卫是军卫,是不纳粮的,武夷山的茶园也是上茶贡的。”

  孙知县苦着脸说道:“我知道我知道,长宁卫是军卫,是不纳粮的,只是今年田税差的太多,所以想要请城里大户慷慨解囊,现在城里请大户助捐,大家都看着解元公呢!”

  苏泽没想到自己竟然遇到传说中的摊派,他看向孙知县说道:

  “今年福建虽说有些雨,但最后也没闹灾,总体上也算是风调雨顺,怎么秋粮都征收不足?”

  孙知县苦着脸说道:“哎,解元公日后肯定是要入仕的,等你做到我这个位置上,就自然明白我的难处了。”

  孙知县摸着山羊胡子说道:“如今我大明朝就是这么一个怪事,越是风调雨顺的,越是收不上粮食来。”

  “这是为何?”

  “因为谷贱啊。”

  “谷贱?”

  孙知县说道:“今年若不是陶公公在福建铸币,这种现象更严重,说白了就是市场上的银不足,虽然丰收但是粮食依然卖不出价格。”

  “夏粮的时候已经是如此了,今年夏粮丰收,但是粮价比去年还低了一成,种田反而是亏了。”

  “既然种田不赚钱还亏钱,那很多大户干脆就抛荒不种粮食养养地力,又或者改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

  “陶公公疏通钱法,秋粮的价格上去了一些,但是当时没有种粮食自然也交不上来粮食,如今整个福建都缺粮缺的厉害。”

  孙知县苦着脸说道:“布政使司也算是给大家出了个办法,让各府县折银纳税,可县衙也没有银子啊。”

  孙知县伸出手对苏泽说道:“解元公,请你助捐一百两银子带个头!其中八成我再返给你,如何?”

  好家伙,还真的是乡绅二八分账啊,果然诚不我欺。

第215章 方若兰的舅父

  看到苏泽皱眉头,孙知县只能伸出一根手指说道:

  “解元公,实在不行就一成,你交一百两银子,我私下返你九十两,如何?不能再多了啊!”

  苏泽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就成了劣绅土豪,他说道:

  “大老爷开口,苏某自然认捐,只是大老爷说的谷贱伤民,苏某很有兴趣,请大老爷赐教。”

  听到苏泽愿意捐钱,孙知县松了一口气。

  孙知县三十岁才中了举人,在参加了两次会试都落第之后,就补了缺官,和海瑞一样从学官做起,历任主簿、县丞、县令,曾经在四个县做过官,可以说是基层经验非常丰富的官场老油条了。

  他摸着山羊胡子说了一遍谷贱伤民的原因,苏泽自然知道是因为货币供应不足的通货紧缩,没想到眼前这个孙知县也能想到这个。

  果然大明并不缺乏人才啊,这个孙知县能找到钱荒谷贱的原因,已经让苏泽高看他一眼了。

  从言语间可以看出来,这位孙知县是真的懂得财政。

  可惜了,就是因为考不上进士,孙知县只能在小官中辗转徘徊,到了五十岁才当上了县令。

  “大老爷,苏某愿意认捐,这一百两银子就按之前说的,返我八十两就行了,就当是我给县衙做贡献了。”

  孙知县惊讶的看着苏泽,更是快感动的哭了,不愧是解元公啊,果然深明大义!

  苏泽又看向孙知县说道:“我听说大老爷曾经在广州为官?”

  孙知县点头说道:“我在来南平之前,曾任潮州府下县丞。”

  苏泽说道:“听闻广府那边也不爱种粮,多从海上外购粮食?”

  孙知县低声说道:“广府那边确实如此。”

  比起福建,整个广东因为距离朝廷更远,对于禁海令的废弛更严重。

  葡萄牙人堂而皇之的在岛上做生意,甚至还有佛郎机商人深入广州府收购生丝。

  在这样繁荣下,广府更多的田地都种上了经济作物,或者干脆进工坊打工。

  甚至广府地区还形成了粮食进口的贸易,大量商船从南洋运送过来粮食,再将这些低价的粮食卖给当地百姓交税和充当口粮,而当地百姓则养蚕或者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卖钱。

  苏泽又问道:“听说广府那边还有人下南洋开拓荒田的?”

  孙知县叹息一声说道:“南洋多好田,爪哇吕宋的田地光是种稻就能一年四熟,确实有不少粤人南下种田,特别是在吕宋,据说闽人和粤人移民多达万人。”

  果然和自己打探到的消息差不多,从明代中期开始,广东和福建的百姓就开始有组织的下南洋移民了,在距离最近的吕宋岛,更是移民的第一目的。

  “为何这些移民不去澎湖?”

  孙知县说道:“这个嘛?澎湖确实距离闽广更近,但是朝廷在澎湖设置了巡检司,禁止百姓登陆,就算是有百姓上岛开荒,也始终不成规模。”

  “而澎湖多山,不像是吕宋土地那么肥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吕宋当地土人不懂种植,也不知道土地的贵重,经常为了点小利就将土地变卖,听说吕宋就有坐拥千顷的大田主。”

  苏泽记下这些,接着和孙知县拱手道别。

  有了苏泽的带头捐赠,南平本地乡绅这才扭扭捏捏的掏钱,而这位孙知县也很守信用,在苏泽捐钱的当天就将返还的八十两银子送回苏泽手中。

  之后县衙又忙碌了几天,在县衙户房当差的林潮清向苏泽通风报信,孙知县在最后时刻凑齐了秋粮的银子,总算完成了秋粮征收的任务。

  时间到了十二月,苏泽返回长宁卫,林默珺又接到了俞大猷的信。

  信上说张经、李天宠已经被朝廷处死,俞大猷在信中情绪低落,很显然他并不认同朝廷的做法。

  苏泽也叹息一声,张经和李天宠的死,是朝堂上两党斗争的格局日益激烈的结果。

  如同张经和李天宠这样并没有投靠任何一党的人,正在逐步的失去在朝堂上立足的空间。

  严党想要提拔自己人主持抗倭,清流也想要提拔自己人主持抗倭。

  张经和李天宠就错在没有投靠任何人,以至于在被诬告的时候没人帮助他们说话。

  政治斗争烈度增加,所有人都要报团取暖,要么加入严党要么加入清流。

上一篇:我就是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