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45章

作者:肥鸟先行

  陈谨就是福建人,不过他是贬官去惠州的,无颜见家中父老,只是委托方知府将一些东西带给家中老母。

  陈谨和张思敬都是被贬官的,方望海自然不愿意和他们聊什么朝堂局势。

  三人一边喝酒一边聊起了曲艺来。

  张思敬说道:“听说拓湖先生还在咱们延平府,我刚入福建又听说延平府出了一名曲艺天才,做出一套《牡丹亭》,名振福建,方府尊可曾见过?”

  宴席上张思敬依然称呼方望海官位,方望海心中不悦,张思敬恃才傲物,刚中了进士就被清流看中,整日在京师讨论时局。

  也因为这个所以被人当了枪,非要在立储的事情上进言,被贬到了延平府做推官。

  看到张思敬对陈谨一口一个德言兄(陈谨字德言,称呼表字是读书人之间亲近的表现),对自己却是一副对上级的态度,方望海心中就不喜。

  都是同年,方望海这种三甲进士在进士的鄙视链中就是底层,正常情况下也就是在下面辛苦做官,到老了才有机会去京师,然后就要返乡致仕了。

  张思敬有恃无恐的是他直言建储的事情,也是为了清流立刻功劳的,虽然一时被贬谪,但日后有机会就会一飞冲天。

  而且安排他来延平府做推官,这是如今清流首领,内阁次辅徐阶曾经被贬谪过的职位,更是具有不同寻常的含义。

  日后清流得势,或者新皇登基,那张思敬就会被召回京师,一飞冲天。

  这也是他对方望海态度冷淡的原因,大家虽然是同年,但是你方望海不过是浊流,哪里能和我清流一样。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这份态度大家都看在心里。

  不过陈谨虽然是状元,但是没有张思敬这么功利,他和张思敬这种投机的清流不同,他是真的看不惯严党当权。

  不过他身体不好,现在又因病误事被黜落,心情也是十分的低落。

  听到南平出了曲艺名家,陈谨也来了兴趣。

  方知府笑着让人拿来了《牡丹亭》全套,他对两名同年说道:

  “这苏泽苏汝霖也算是我半个弟子,他的表字就是我起的,在刚刚结束的童子试中,苏汝霖连中三元,已经考中了秀才。”

  陈谨微微点头,他是状元,区区小三元而已,和他这个大明上一届卷王比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陈谨翻开牡丹亭,却被苏泽的戏文吸引了进去。

  张思敬也是微微点头,小三元也算是不错,福建果然文风鼎盛。

  两人很快就被戏文吸引了进去,陈谨看完之后合上书说道:

  “后生可畏!此子有关汉卿之风采!”

  张思敬也点头,没想到南平有这样的读书人。

  方知府摸着胡子微笑。

  陈谨叹息一声说道:“只可惜我明日就要启程去惠州了。”

  官员赴任是有期限的,陈谨在浙江因为倭乱耽误了许多日子,如果不能按期上任又要被贬谪,第二天就匆忙上路了。

  张思敬上任延平府推官,一府推官执掌当地的司法工作,不过这位曾经的张给事中对于这些案牍没有多少兴趣,将工作都委任给幕僚,整日就在南平城游山玩水。

  苏泽正式入了县学读书,还没读几天书,又从海瑞那边接到了消息。

  朝廷任命的福建乡试主考官已经定下了,从成化年开始,科举制度日渐完善,乡试作为科举考试重要的一个环节,乡试主考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

  而乡试主考官都要由翰林经历的官员来担任。

  所谓的翰林经历,就是做过翰林的官员,要么那是现任翰林院的官员,要么是曾经在翰林院中任职过的官员。

  翰林官员被称之为国之储相,必须是殿试中最优秀的进士才能进翰林院。

  而主持乡试成为翰林官的特权,这也是翰林官为一国储相的象征。

  大明朝殿试都是天子门生,决定权都在皇帝。

  但是乡试主考官也可称之为房师,能在一省主持乡试录取举人,同样也是相当雄厚的政治资本。

  像是南北直隶、福建江西这些地方,一年也都能考上好几个进士,这不就是天然的班底吗?

  海瑞从福建学政那边得到的消息,皇帝点了嘉靖二十六年的二甲进士,时任吏部武选司员外郎的汪道昆,前往福建担任乡试主考官。

  过渡章节

  洽同学少年

第179章 写皇叔的督学

  暴雨倾盆,坐在校舍中,苏泽听着窗外雨柱捶打地面的声音,心思又飘到了长宁卫。

  这段时间海船已经缩进港口了,长宁卫和东奥岛的港口都已经封港,也不知道有没有船只受损。

  闽江、建溪水位暴涨,一向不受重视的渠房也忙碌起来,海瑞放了县学生们自习,受白知县委托,带着渠房的吏员去巡查水利设置去了。

  没办法,谁让县衙的官就这么几个呢?县城里的致仕官员这都被发动起来,带领吏员巡视河坝。

  苏泽倒是不担忧建溪的水利工程,当时修建溪束水冲沙工程的时候,就已经预留了防洪泄洪的通道,而且蓄水池也是按照历史最高水位的余量建造的。

  不过听说闽江出现了险情,河水差点没过河坝,要不是乡民们拼死堵上,闽江要是决堤可就惨了。

  白知县心有余悸,若是真的决堤,他这个县令也就当到头了,这才发动起全县官吏,总算熬过了几轮险情。

  这种风浪对于沿海的延平卫不算什么,但是苏泽担忧东奥岛上新建造的建筑。

  除此之外,山里刚刚春耕下去的红薯和土豆能不能挺过去,也是苏泽担忧的问题。

  冬播的红薯在三月份已经收获,这种甘甜的新粮食很快受到了长宁卫的欢迎。

  无论是烤红薯还是红薯粥风靡长宁卫,这一次春耕,长宁卫附近的山田都种上了红薯。

  红薯其实含水量很多,刚刚吃的时候会有饱腹感,但是很快就会饿,其实作为主粮并不如水稻和小麦。

  红薯的好处是在灾荒的时候能够应急,产量高对于土地要求也不高,可以在福建大片的山区种植。

  苏泽已经在长宁卫附近的山区推广种植红薯,至于种苗退化的问题,坚持用优质品种来育苗,可以将种苗劣化推迟到四五代之后,苏泽还有两三年时间解决这个问题。

  连绵的暴雨也给武夷山的茶庄带来了问题。

  往年的时候,清明时节虽然也会下雨,但是这样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还是很少见的。

  这样的暴雨也影响了清明后茶叶的采摘,更糟糕的是没有阳光无法晾晒茶叶。

  这可把武夷山茶园的主人们都急坏了,苏泽接到消息之后,立刻将制造红茶的方法誊抄出来,交给了周管事。

  红茶的制作过程其实和绿茶差不多,只是不需要将采摘下来的茶叶晒干,而是要放在阴暗的地方窖藏一段时间。

  但是窖藏的时间多久,保持什么样的湿度,这些就要反复研究确定口味了。

  这连绵阴雨的天气,正好给了苏泽实验的机会,按照他的吩咐,三批茶叶分别按照不同的天数进行窖藏,然后再由茶庄炒制完毕,送给苏泽品尝口感。

  “汝霖兄。”

  一名年轻人站在苏泽面前,苏泽回过神来说道:“诚斋兄。”

  眼前这个年轻人和苏泽同岁,也是这次通过童子试的新秀才,他姓李名起元,字诚斋,字是入了县学后海瑞起的,很快就和苏泽成了朋友。

  “汝霖兄,昨天那道题我解出来了。”

  李起元拿出一张小纸条,摊在苏泽的面前,只看到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数字,正是一道数学题。

  苏泽看了一下答案,点头说道:“诚斋兄,你果然是家学渊源。”

  李起元是苏泽在县学中遇到的一个惊喜,李家是南平县中的一个小家族,世代以算学传家,李起元如果考不上科举,就要随着父亲去做“算秀才”,帮着百姓测算买卖的土地去了。

  而李起元之所以能以算学传家,是因为他祖上曾经参与过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测验。

  四海测验,就是元代历法专家郭守敬提出的,在全国建立了二十七个测验点,观测全年每日的昼夜长度和日出日落时间。

  郭守敬通过这些地点的日影差异,计算出了黄赤交角的新数值,并且准确的算出一个回归年的时长,为编制《授时历》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而当年在福建也有一座测验台,执掌这座测验台的就是李家的祖先。

  李起元的祖先还拜在郭守敬的邢州学派门下,学习过不少算学和天文学知识。

  只是到了明朝建立之后,私习天文成为重罪,李家又不愿意入钦天监,于是在南平县隐姓埋名传到了今天。

  李家算是家道中落,李起元父子只能重新捡起祖上的算学知识,靠着给南平县人算地为生。

  “诚斋兄,你的推步聚顶法已经没问题了。”

  李起元拱手说道:“多谢汝霖兄授我这等丈田之法。”

  李起元心中充满感激,苏泽所传的丈田方法要比他家传的方法更准,而且算起来也比他家传的方法更快。

  自从用了这个方法后,李起元帮着父亲给别人丈田的时候都又快又好,很是赚了一波口碑。

  李起元继续说道:“遇到汝霖兄之前,我还不知道世上还有如此精妙的割补法。”

  李家家传的丈田方法,其实原理上和苏泽的推步聚顶法差不多,只不过推步聚顶法将过程公式化了,计算起来更加方便。

  自古以来,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都是“割补法”。

  就像是计算圆形周长一样,祖冲之的方法也是不断的圆的边计算成小段直线,其实这就是一种极限微积分的思路。

  苏泽笑了笑说道:“李兄,我还有一种积分法,你要听吗?”

  李起元眼睛一亮,乖乖的坐下,苏泽则微微一笑,竟然有人送上门,就不要怪我微积分大法了!

  苏泽先简单叙述到了微积分的原理,然后推到出几个简单的定理,李起元已经完全陷入到了数学的海洋中。

  在正式进入县学之后,苏泽才发现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生活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

  对于李起元这样底层的读书人,不可能将所有希望都放在科举上。

  苏泽的同学中还有一名叫做王逊的,家传研习大明律,他父亲也是南平县有名的状师。

  甚至有一个叫做韩历的家伙,他爹是县衙的阴阳生。

  阴阳生是负责给衙门测算吉时吉日的阴阳先生。

  阴阳生和子弟原本是不可以参加科举的,是在天顺二年才放宽条件,允许阴阳生子弟参加科举。

  韩历精通测算吉时和风水堪舆,县衙的阴阳生本身就没有太多事情,平日里他也随着父亲做一些看风水的“私活儿”。

  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一个延平卫军户出身的秀才于宗章,他和于宗远是同辈的远房兄弟,不过于宗章的父亲只是延平卫的一个世袭百户,而于宗章又是这个世袭百户的次子。

  无法继承家里的世职,于宗章只能发奋读书了,要说这个于宗章也是厉害,延平卫的卫学早就已经荒废了,他愣是靠着在借书自学考上了秀才。

  这三人当中,于宗章和苏泽都是军户出身,而于宗章又是于宗远的同族兄弟。

  韩历和李起元,一个是阴阳生的儿子,一个是算秀才的儿子,都是在县城比较边缘化的读书人。

  苏泽对他们表示了善意,他们很自然的就聚集在苏泽的身边。

  韩历风风火火的进来,对着苏泽说道:“汝霖兄,汪督学就要到福建了!”

  汪督学,就是之前海瑞提过被朝廷任命来福建主持科举的翰林官汪道昆。

  韩历对着苏泽说道:“我听说这位汪督学尤擅长曲律,汝霖兄你这次乡试可要占便宜了!”

  韩历的大嗓门,让众人的目光都看向苏泽。

  苏泽用手捂着脸,也不知道这家伙嘴巴这么大,到底是怎么给人看风水的。

  不是研究历史的人,很少知道汪道昆,不过苏泽的历史学已经Lv5,穿越前他也是明史专业的,自然还记得汪道昆这个名字。

  汪道昆是张居正的同榜进士。

  苏泽不由的感慨六度分离定理的正确性,自己和张居正产生联系,只需要通过汪道昆一个人就可以了。

  这样同样也说明大明朝顶尖读书人的圈子是多么小,但凡踏入这个圈子会后,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交集。

  如今张居正应该还在在故乡江陵“养病”吧?他要在嘉靖三十六年重返京师,然后只用了十年不到的时间,就从翰林院编修一跃而为内阁次辅。

  这就是翰林官恐怖的升迁速度,接着张居正又用了六年时间扳倒了高拱,成为明摆宗万历皇帝的辅政大臣。

  苏泽当然不是想要通过汪道昆去结交张居正,他连个举人都不是,根本进不了进士的圈子。

  让他对汪道昆感兴趣的是另外一件事。

  督学大人,苏泽很想要问一问,到底《金瓶梅》是不是你写的?

  这本奇书成书于嘉靖年间,学界不少人都推测是汪道昆在家乡徽州府闲居的时候所著。

  不过汪道昆也算是朝廷大员了,他自然不可能承认自己写了这本书,历史学家们也是根据行文风格和最早的成书时间推测的。

  写黄书的督学,总让苏泽感觉有些怪怪的。

  但是这位汪督学的才能,做一省的乡试主考官倒是绰绰有余了。

  汪道昆精通于音律、曲艺、诗词,同时还是一名抗倭名将,可以说是一名复合型人才了。

上一篇:我就是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