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34章

作者:肥鸟先行

  让苏泽去移民?

  算了,那边太远了,按照海瑞的说法,苏泽只是系统学习科举太晚了,他天分是很高的,学习进展也是飞快。

  方知府也看过苏泽才到县学读书的试作,那时候确实连秀才都考不上,可是现在的试作已经考个秀才绰绰有余。

  这篇新作就比上一篇试作写的好了不少,此子读书确实进境飞快。

  乡试的主考官是朝廷派下来的翰林官,也不是方知府能影响的,乡试也只能靠苏泽自己了。

  就当做对苏泽的考验吧,若是真的考不过,实在不行就先定亲吧?

  乡试三年一次,总不能将女儿再留三年吧?

  方知府再次降低了标准,顿时觉得墙上难得糊涂四个字有些嘲讽。

  “把那副字收起来,还送到小姐房里去。”

  方知府喊来小厮,再次看到府衙匾额“明镜高悬”四个字,顿时觉得这四个字顺眼了不少。

  快要临近过年了,虽然海上还有倭寇,但是陆地上基本上安全了。

  老百姓的生活恢复了正常,今年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但是年关也总是要过。

  忙碌了一年,好歹也要放松一下。

  苏泽家的书铺生意火爆了起来。

  红纸,是过年最大的需求。

  还是上次于家书铺留下来的伙计伶俐,他提醒林德清给两家铺子买了一批铅山红纸,果然在年前赚了一笔。

  读书人走亲访友要送大红拜帖,普通百姓也只有过年才会用上红纸,贴在家里增添一丝喜庆。

  苏泽看着铅山进来的红纸,江西铅山县是大明最重要的造纸基地,而红纸就是在普通纸上染上红花汁做成的。

  不过这红色远不如后世的红纸鲜艳,只是淡淡的红色。

  染布用的茜草,染纸用的红花,其实红色都偏淡红色,最早的真正鲜艳红色,还是从胭脂虫里提取出来的。

  胭脂虫是一种产于美洲的特殊虫子,以仙人掌为食,西班牙人发现了这种虫子之后,立刻带回了西班牙,才出现了文艺复兴时代那些鲜红颜料的绘画。

  要不然派人去马尼拉看看?有没有胭脂虫的染料?

  不过制作红纸这东西也没多大的利润,明代造纸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竹纸和皮纸都非常的发达了。

  南方因为竹子多,纸的价格也不高,要不然苏泽的报纸成本也不会压得这么低。

  于家这个书铺的伙计办事伶俐,这些日子林德清也将他的家底查清楚了,他的身契也捏在于宗远手里。

  苏泽干脆将他从于家书铺挖过来,安排他做了自家书店的掌柜的,不过进书和盘账依然交给林德清管理,算是一个分店的掌柜的。

  这个伙计千恩万谢,苏泽又补了两个办理伶俐身世清白的伙计,两家书铺的生意都红火起来。

  快到年关了,海瑞也停了课程。

  海瑞是今年初任官,明代官员三年才能告假探亲一次,所以海瑞也要留在南平过年。

  不过他已经计划明年开春将老母和妻子接过来,只是托乡人给家中送去了过年的东西,就在县学中准备过年。

  让苏泽意外的是于宗远从福州府赶了回来,说是在福州左卫告了病假,先回来过年。

  苏泽也是无语,福州左卫是朝廷大卫所,卫所官兵自然要在卫所过年,他这个才上任的总旗就敢请假,上官竟然也批假,这福州左卫的军纪可见一斑。

  实际上于宗远要不是明年需要参加武举,他根本就不会去福州左卫营地坐营。

  像他这样的子弟,领一份空饷就可以了,难道还真的去营房操练啊。

  不过回来也好,就省的苏泽去福州送年节礼物了。

  和现代人一样,大明人在年前要去给亲人朋友送礼。

  苏泽这次去南平县,就是为了送礼去的。

  如今也是手头阔绰了,送礼自然不能寒酸,首先是林清材和陈朝源这两个同窗好友。

  苏泽送的是海上抢的两套瓷器,泉州从宋代开始就是东南地区的瓷器之都,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商船云集,将瓷器用商船运送到海外去。

  明初泉州城的瓷器行业短暂衰落,如今也重新恢复了当年百窑齐开的盛况。

  不过泉州瓷是典型的出口瓷器,内容和形式都是更贴近买方的需求。

  就比如说泉州瓷匠画耶稣的水平,那可是要比欧洲的工匠高不少的。

  苏泽挑选的自然是更中式一些的瓷器,林清材和陈朝源惊喜的收下礼物,也向苏泽回送了礼物。

  于家上下苏泽也送了礼物,于指挥使和于大公子苏泽送了一套刀剑,也不知道是打劫的哪艘商船上的。

  苏泽又亲自写了一副牡丹亭的扇面,送给爱好戏文又大字不识一个的于夫人。

  至于头号天使投资人于二公子,苏泽亲自登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首饰。

  不用说,自然也是海上抢劫的。

  于二公子也是豪气,当场将那匹凤阳马赠送给了苏泽。

  一匹马的价格,可要比苏泽送的那些首饰贵多了。

  于宗远说道:“上次要不是苏兄送来的军功,我这辈子就只能在南平县做个富家翁了。”

  “我爹说了,武举过后给我运作下,日后要是能弄个千户官身,就算是不能传之子孙,那也能保一世富贵了。”

  于宗远对于争夺家产还有不甘心,但要是自己也能混个军职,那也算是不亏了。

  又约定了年后苏泽去福州府找于宗远,于宗远忙着回府筹备过年的事情,匆忙和苏泽告辞。

  送完了头号天使投资人,苏泽又到知府衙门送上拜帖,送上了给方知府的礼物。

  方若兰还没出阁,如果直接送她礼物怕是要被方知府追杀。

  方知府给苏泽起了表字,苏泽以子侄弟子的利益送上礼物,这也是正常的礼尚往来。

  苏泽将两瓶花香精露送给了李夫人,一瓶是富贵浓烈的芍药香,一瓶是清新淡雅的茉莉香。

  而送给方知府的,是一副苏泽装裱好的字。

  苏泽写的是郑板桥论述自己书法的名篇《行书论书》,这既是一副字帖,又是郑板桥对自己书法理论的总结。

  郑板桥的字是六分半体,隶书中有一种字体叫做“八分书”,六分半就是以隶书为基础,加入行书楷书字体。

  而他的字大小不一,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这幅字即使书法技巧的展示,又是书法理论的总结,果然方知府收到这份礼物大喜,挂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日夜临摹。

  名贵的礼物海瑞肯定不肯收,苏泽绞尽脑汁,将所知道的散文全部誊抄下来,完成了《古文观止》的初稿。

  当日和海瑞商议编书,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半年,苏泽最近才腾出时间抄完了古文。

  海瑞果然爱不释手,直等到校对完毕年后排版印刷。

  白知县、孙典史,还有熊母、黄提举等熟人那边都送上了礼物,苏泽又在南平县采购了一番。

  等到府衙县衙封了印,商铺也关了门,在南平当差和做事的林显扬、林德清等人也终于放了假。

  一行人带着年节礼物,浩浩荡荡的返回长宁卫。

  接下来的除夕守岁,正月拜年都和现代习俗没什么区别。

  今年长宁卫吃饱了肚子,日子也越来越好,家祠出钱又从城里烟花匠那边定了一批烟花,随着漫山遍野的烟花,苏泽看着欣欣向荣的长宁卫,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

  而苏泽送给林默珺的礼物,是一杆用百炼钢打造的红缨枪。

  看着林默珺灵活甩动长枪的飒爽样子,苏泽又感觉自己11点的力量属性不够了。

  家老阿公,九姑婆等人也送上礼物,只可惜那个技能一点都没涨。

  苏泽微微有些遗憾,看来这种人情往来顶多算是送礼,刷不了那个技能。

  卫所的新年让苏泽忙到了元宵后。

  府县衙门重新开印,县衙贴出布告,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年的县试报名工作开始了!

  说实话明代风俗和现代很接近了,过年大段的水也没必要。

  这一章就是总结一下主角经营的社会关系。

  嘉靖三十四年,朝堂发生的大事逐渐和主角开始产生关联。

  求月票,求支持!

第169章 县试前

  县学中,海瑞正在给三人突击讲课。

  县试的日子出来了,二月初十。

  其实在县试这个层次,科举并没有那么严肃。

  原因也很简单,童子试三场,县试只是一场资格类的考试,通过了县试只是取得府试资格。

  海瑞今天没有讲四书五经,而是给三人讲县试的规矩。

  “这几日就可以去礼房报名了,报名之后还要交上打格考卷纸和素纸稿纸各二十张。”

  县试的答卷纸和草稿纸都是要考生自己准备的,但是为了防止考试作弊,这些卷子要提前交到县衙礼房,检验完成后再打乱发给所有的考生。

  其实在真正答卷的时候,只用到三张答卷纸和九张稿纸,剩余的纸自然也不会发还给考生,而是当做县衙办公用纸。

  苏泽也忍不住吐槽,这些人是一点油水都不放过啊。

  海瑞继续说道:“县试的流程你们都知道了吧?我再讲一遍注意事项。”

  “县试考三场,第一场考的经义,《四书义》和《五经义》各一道,帖体诗一首。”

  “本朝最重经义,刷人也主要在第一天的考试中,只要经义通了,贴体诗只要声韵不出错即可,而后两场基本上不黜落考生。”

  时人最重八股,有些私塾甚至连后两项考试内容都懒得教,反正只要经义合格就能考上,何必浪费时间在其他上面。

  海瑞继续说道:“第二场考诏浩表判论,只要格式不出问题,莫要说些悖逆的话,并不会黜落人。”

  说完海瑞看了一眼苏泽,他对现在苏泽的经义能力已经很认可了,但是怕他脑子发热在卷子里写一些反动的内容。

  诏浩表判论,诏就是衙门的公文,表是表彰文书,判就是判决书,这些就是公文写作,格式对了就行。

  “最后一道是策论,以往年度黜人大多是避讳的问题,县试不是殿试,四平八稳就可以了。”

  科举考试从诞生以来,考试侧重点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大概脉络就是从唐代最重“文”,到宋代最重“论”,再到明代最重“经”。

  唐代科举考试重视的诗词,也就是个人的文学素养。

  唐代科举并不是做官唯一的途径,唐时还有五姓七望这样的累世大族,进士官远没有大明这么贵重。

  唐代科举,以诗文取士,也让整个科举考试舞弊严重,考试前行卷成风,很多文人都会赠送权贵诗词博取文名,或者依附于权贵获得推荐。

  宋吸取唐代的教训,开始不重诗文,反过来重视实务策,也就是策论的写作。

  但是实务策论的写作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寒门子弟的不公平。

  大家当然知道策论取士,取的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策论这东西是普通人都能写的嘛?

  寒门子弟连四书五经都不一定买得起,别说秦汉散文和史书了。

  宋代策论要兼具文采和论据,这论据自然就是平时日常读书积累了。

  寒门读书人在策论考试中自然是非常劣势,这就类似于如果高考不仅仅要考语数外,还要考音乐美术科研成果,这东西就不是普通人玩的了。

  考策论的结果,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指向性太强。

  宋之重臣,都要知贡举,就是主持过一次科举考试。

  知贡举的大臣出的策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立场录取考生,那被录取考生的政治倾向就肯定和知贡举的主考官相同。

  所以宋代形成了缠斗了好几代的新旧党人,科举考试反而成了党争的工具。

  明代再吸取前面的教训,诗文和策论虽然还有,但已经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了。

  考的就是《四书五经经义》,朝廷给你把考试范围和考试教辅书都定好了,穷人富人都按照这个考!

  所以虽然八股取士因为变态的考试内容和严格的考试格式,被后人视为落后的象征。

  但如果放在现在,一场只考笔试的高考,和“素质教育”、推荐信录取的高考,普通人到底选哪个呢?

  说到底,科举就是一场选拔性考试。

上一篇:我就是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