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895章

作者:张围

  又是重新测了几次,张阳这才对皇帝的视力有了把握,大概在四点六到四点五之间。

  从盒子中挑选出一片镜片,皇帝试了几次,才挑选了两块较为薄的。

  古人也有近视,只不过近视并不算太厉害。

  天可汗戴上眼镜后整个人精气神好了很多,尤其是看奏章不用伸着脖子,眯着眼了。

  李世民冷哼道:“朕以为是什么神药可以让眼睛恢复如初,没想到要在脸上戴这么一个物件。”

  “这都是智慧呀。”张阳收起木盒子道。

  “这些镜片你都要留着吗?”

  “嗯。”

  张阳抬起木盒子,见陛下还在看着好似眼馋,张阳让一旁的小武带回书房,直到装着镜片的盒子消失在视线中。

  这东西值钱,非常非常的值钱。

  李世民更觉得鼻梁上的这副眼镜价值数万贯,如此通透的琉璃世间罕有,也可能只有骊山才有。

  张阳手中有秘方,能够烧制出琉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只琉璃骊山想要有多少钱,就能有多少钱。

  “陛下的近视已经很严重,我不知道以前您是怎么看奏章的,字迹看不清晰,身心疲惫之下容易焦躁,对养病也不好。”

  张阳淡然地摇着扇子,“这一副就送给陛下了,就是工艺差了,还有些泛黄。”

  李世民拿起一旁的册子看着,这是骊山的账目,不用凑近看,也不用眯着眼,笑道:“多少年了,自登基以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奏章就会很累,有了此物,一目了然,清晰可见,朕愧受了,不过……”

  “朝中还有许多人需要此物,房相,郑公他们都一样,朕愿出十万贯买下所有。”

  “这不是钱的事。”

  “你不肯。”

  “非是臣不肯,只是骊山不想要现钱,陛下若想要可以拿条件来换。”

  “骊山要什么条件?”

  “房相与郑公告老还乡之时能够来骊山暂住一段时日。”

  “朕答应你,就算朕不说他们也想来骊山看看。”

  谈话平静地结束了,小行宫中当陛下拿出了眼镜,让一旁的宫女和太监好奇良久。

  木架上是两块通透的琉璃。

  李世民很喜欢这种一目了然的感觉,夜里的时候甚至多看了几份奏章,心中的焦躁情绪化解了不少。

  就算是官学开设依旧遭到阻挠,心头也不恼不气了。

  因为能看清楚字了,李世民好像觉得自己又年轻。

  “陛下,这是骊山带来的?”

  “嗯,原来这世上没有能够让眼睛焕然一新的神药,只是借助外物让眼前的事物更清晰。”

  长孙皇后想到一件事,便嗤笑了一声,“在骊山还有一物,叫作放大镜,张阳要培植作物,他借助放大镜能够看清楚一株麦子细小的变化,听稚奴说他还打算打造一个望远镜,据说是能够看清千里之外的兵马布置。”

  “稚奴说那叫千里眼,还说若是能够造得更好,便可以看到天外的星辰是什么模样,能够看清楚月亮上的情形。”

  “若世上真有这等物件,是不是也可以看到仙人。”

  长孙皇后摇头纠正道:“骊山是一个讲究求真求知的山门,他们信奉眼见为实,擅长举证求证。”

  李世民合上奏章,点头道:“观音婢,是否也觉得朕近来在朝政上急功近利了?”

  “妾身觉得陛下自去年秋,禁秋猎后便有很长一段时日没出去走动了,看看关内的风光,停下来走一走,好好地吃一顿饭。”

  莫名也有些心酸,李世民这才觉得疏忽很多事。

  皇后不会参与政事,她能做的事只有维持后宫,经营宗室。

  她也不会从中阻挠,李世民拿下眼镜,再看奏章又恢复了先前迷糊的状态,“嗯,朕已不是当年了。”

  有种向现实妥协的无奈,眼睛不会恢复往昔的明亮,终需要仰仗外物。

第八百四十九章 皇帝的休养生活

  且说,如今是贞观第十四个年头,人们的传言中骊山成了一座受尽世人非议的仙山,这种非议来自骊山对世界的理解,经纬度一说自面世以来,世人议论众多。

  沙盘铁摆实验的论证,在中原掀起了一场讨论风潮。

  能让骊山成为仙山,是因骊山产出了南瓜这等祥瑞,骊山又培育出了能够在关中种植的葡萄。

  这世间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简单的。

  只要骊山能够做到寻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它就是仙山。

  今天,张阳带着熊大走在山林中,察看着骊山几株果树的状态,苹果树长得很慢,去年的果子也酸涩得难以下咽。

  再看一旁的橄榄,去年它结出来的果子很小。

  “这些果树也是你的心血?”

  听到身后的话语,张阳见到了李世民,这皇帝闲来无事就喜欢在骊山到处走。

  “朕在你们骊山的铁厂没有见到火炮。”

  “快了。”

  张阳给出的答复和几天前一样,话语依旧是从容不迫。

  “快了?快了?你连敷衍朕的话语都不愿多换一句。”

  “谁说我在敷衍陛下了。”

  山林间传来一声哨响,原本在寒冷的早春熊大萎靡不振,听到哨子顿时来了精神,它寻声跑去。

  那是小主人在呼唤它。

  站在山腰上可以看到远处,现在蓝田县内也有了工坊,可以见到一个占地十余亩的工坊内,有乡民来回走动忙碌着。

  李世民皱眉道:“有人说你是仙人。”

  张阳揣手惆怅道:“陛下,有时候觉得人活到三十四岁是毫无准备的,我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个少年。”

  “可现在世人都传言骊山是仙山,你是个仙人。”

  “那是外界对我的传言,与骊山无关。”张阳叹息一声,“一边要面对大唐无聊的律法和规制,一边还要努力的活下去,不如做个仙人,避开世俗,活得更自在一些。”

  这番话听着很有深意,要不是这小子被冷风吹得打了一个摆子,还真以为他成了圣人或是仙人?

  骊山脚下,稚嫩的嗓音还在背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姐姐背诵一句,小心安也跟着背诵,姐弟两各自骑着一头熊,一前一后走着。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小清清又背了一句。

  小心安也跟着念一句。

  充满了童真的嗓音,在这寒冷的早春中格外的动听,骊山的小郡主和小侯爷,也是全村人的珍宝。

  但凡这姐弟两从家家户户走过的时候,总会送到村子里长辈们送来的最大的敬意。

  “县侯与公主殿下的孩子是这天下最珍贵的人。”

  这是村民们的认知。

  直到跟在小清清与小心安身后跟着的同龄孩子越来越多,也在跟着念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十六个孩子跟在后头也跟着念出来。

  这一刻好像是骊山的孩子也成了诗仙,他们背诵的每一首诗都足以传世。

  骊山的孩子们手中有一卷书,这卷书上写满了诗文。

  有道是骊山的县侯与汝南公主成了仙人。

  红楼一书已传遍了中原,成了为之传阅最多,议论最多,书中人物就像是人间的缩影,说尽了人心冷暖,人心无常。

  欧阳询闲来无事,便会将孩子们念诵的诗篇写下来,而后无比感慨诗篇的意境。

  这些诗篇也从骊山离开,传入长安城。

  “大唐出仙人了!”张柬之兴奋道。

  “骊山那位能写出红楼,想来不足为奇。”秦怀道说着。

  言至此处,张柬之神色上带着失落,他拿着一张纸,这些纸上写着就是诗篇。

  忽然间,张柬之哭了,哭得很伤心。

  狄仁杰问道:“柬之,你哭什么?”

  “在下自以为才华斐然,见骊山诗篇才知这世上有诗仙,教我等将来如何写诗。”

  魏征的儿子,魏叔玉又拿着一叠纸而来,他一边道:“又来了,又来了,骊山的诗篇又来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张柬之痴痴念道:“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此处酒肆内安静许久,忽道:“柬之!柬之!”

  狄仁杰拉着他道:“你何苦要跳窗?”

  张柬之带着哭腔哀号道:“往后世人谁敢作诗,在下不想活了!”

  终究,张柬之还是没有跳窗,他喝得伶仃大醉。

  有道是大唐有诗篇传世是好事,大唐的读书人又疯狂了,崇德坊内有人欢呼,有人在哭。

  阎立本这些天很忙碌,近日里刚忙完了太液池的修建,陛下又送来了旨意,改建曲江池。

  曲江池以前在骊山县侯的手中,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多。

  此刻将曲江池改建成坊市的重任就落在了工部的头上,随着迁入长安城的人口越来越多,往后的长安城也会变得很拥挤。

  要在曲江池规划出更多能住的地方。

  这两年也是阎立本自任职工部尚书以来最难的两年。

  只是三两天之后,阎立本又得了一场病。

  李泰安排了侍卫前来看望。

  也不知道最后说了什么,阎立本将工事交给了自己的弟弟阎立德,也去骊山养病了。

  因陛下在骊山修养,朝中诸多事也放缓了脚步。

  “近来早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着凉的人很多。”张阳坐在渭水河边,低声道。

  李世民皱眉看向骊山的医馆,此刻这座医馆前排起了一条长队,看病的人不少。

  就连阎立本也病倒了。

  张阳又道:“渭水河的鱼在早春时节最鲜嫩,到了夏季的时候最肥美,到了秋冬季节吃法就要不一样。”

  “为何?”

  “因为鱼会变得很肥腻。”

  说罢,张阳钓起了一条鱼,放入了竹篓中,又道:“以前我觉得这里鱼和别的地方一样,后来才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的水土养出来的鱼也是不同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世民皱眉道。

  张阳将钓来的鱼放在了熊二背上的竹篓中,它自己就会背着鱼回家。

  骊山的日子很慢,没有在宫中时每天赶着处理各项政事。

  从无事可做开始,李世民也开始做一些乡民才会做的事情。

  张阳去种树的时候,这位皇帝也跟着种树。

  李世民已经年过四十,古来年过五十算是进入晚年。

  火炮到底是给皇帝的心境造成了影响,世家覆灭了,曾经的七姓十家,成了史书上的一声叹息。

  世家盘踞中原数百年,他们是中原最古老的一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