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第132章

作者:大罗罗

其中李烂还多了两条罪,一条是“剪辫子罪”,一条是“下令剪辫子罪”。

陈世凯和他部下绿营兵的辫子,都是根据李烂的命令剪掉的!

这两条罪过如果搁在几年前,凌迟处死都有可能。但是现如今……剪辫子的人太多了,已经不是什么事儿了。而且有没有辫子和忠不忠大清也不一定有关系,王辅臣、王忠孝不就没辫子?康熙敢说他们不是大清忠臣吗?

所以李烂觉得自己还有救……

而朱国治就更放心了,他的后脑勺上还拖着一根可以证明自己赤胆忠心的辫子!

现在整个广东已经没有几根属于男人的辫子了!

明珠当然也是有辫子的,他这个时候正拄着根拐棍,站在码头旁边和王辅臣、王忠孝话别。

“老师,依着学生看,如今的天下十有八九是入了乱世了!皇上虽然年少英明,但是时运不济,一个吴三桂就已经让他难以应付,现在又多了一个李自成。而且这李自成又据有了江南的上游之地,现在又开始向江西推进了……估摸着是要走陆路打开九江府这个口子。

九江府如果姓了李,恐怕没有人能阻止李自成下江南了……李自成一旦得了江南,这天下可就真的是三分了!而且如今已经不是三国那时候了。如今中原的财富人口,远不及东南!若李自成得了东南,这个‘十八子主天下’的谶言就真的成了!”

王忠孝的话刚刚说完,王辅臣也忧心忡忡地说:“端范……如果北朝的形势不好,你又不如意,就带着格格来广东,广东现在自成天地,不管谁主天下,总不会再经历大乱了,说不定就是天下名士避难的世外桃源了。”

不得不说,这个王辅臣虽然不怎么效忠男主子,但是对女主子还是挺够意思的,现在这时候还能想着乌林珠格格。这个明珠还真是……真是得多吸几口气儿才能把火压下去。

“王制军,世凯,你们守好两广就是了!”明珠冷着一张脸,“江宁丢不了的!皇上已经任命施琅当长江水师提督,开时在鄱阳湖操练水军了。靖南王则准备好了两万精兵,随时可以出兵江南……有了鄱阳湖水军和靖南王的精兵,还有康亲王调集的江南、江北提督和苏松总兵麾下的精锐,李自成在江西是不会有什么大收获的。”

“那就好,那就好!”

王辅臣、王忠孝连连点头,都表示放心。

这个时候江面上的风更大了,都是往惠州刮得西风。

明珠对着王辅臣、王忠孝拱拱手道:“风起了……现在正是顺风下惠州的时候,咱们就此别过了!”

“老师,学生已经给潮镇刘帅去了信,他会亲自率兵到海丰迎接您的,还会率兵护送您进入福建……这一行肯定是万无一失的!”

“好,就借你吉言了。”说着话,明珠就是一挥手,“来人呐,将尚之信、朱国治、李烂极其党羽家眷,悉数押解上船……咱们回去了!”

……

九宫山,瑞庆宫,大顺永昌天子行在。

李自成这些日子就住在九宫山上的这座名叫瑞庆宫的道观里面……一边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一边指挥着他的军队沿着幕阜山向九江府境内实行包抄。

李自成指挥的这次包抄,并不是为了一举夺取九江,而是为了逼迫盘踞在武昌县和黄冈县。

武昌府城叫江夏,武昌县位于江夏县的东面,和黄州府的黄冈县隔江而望。

在清军撤出江夏县、汉阳府、汉口镇后,湖北巡抚衙门和武昌知府衙门就一起撤到了武昌县。而武昌和黄冈,也成了清军扼守长江的“双子城防线”,同时也是保卫九江的第一道防线。

不过对于如今老而弥坚的李自成而言,杰书的这些布置,简直不值一提……他老人家这些年躲在夹山寺里面闲来无事的时候,可没少读兵书。

他之前打仗全靠天份,并不怎么懂兵法,所以发挥很不稳定,打得好的时候,打出来的仗堪称经典。但是打得不好的时候,那真是烂得出奇。

但是现在,李自成用兵的水准不仅高,而且稳……反正杰书这样的角色,完全被他弄于鼓掌之中。

不过要取天下,好像还是有点难,他毕竟已经老了。

一阵脚步声在他背后响了起来,李自成侧耳倾听了一下,笑道:“来顺、一枪、万霖、植生、定山,你们都来了。”

来的是跟随在李自成身边的文臣武将,分别是李来顺、胡一枪、黄万霖、黄植生、薛定山。

五个文臣武将列了一排,向李自成行了个礼,正站在瑞庆宫内一座隔离上凭栏眺望的李自成转过身,笑吟吟看着眼前几人,“有什么大消息?是不是武昌县和黄冈县的鞑子退兵了?”

“还没有……阿达,刚刚拿到一虎叔派人从岳州送来的塘报,”李来顺马上递上一份奏折,“广东形势剧变!”

“广东……”李自成接过了李来顺递给自己的奏折,没有打开,直接就问,“王辅臣拿下了广东?”

黄万霖点点头:“尚可喜彻底完了……王辅臣现在已经是广东之主,而且他还向吴三桂求封两广总督、南阳大臣、天南镇抚,还替他的四个儿子和刘进忠、邱辉求封节度使。”

“好!”李自成叫了一声好,还引来了几道不解的目光。

李自成用一只眼睛扫了众人一眼,笑着道:“王辅臣终究是闯营出身……而且他原本也姓李!十八子主天下的谶语,也许不是应在额身上,而是应在他身上!”

“阿达……您何出此言?”

“皇爷!他算什么东西?三姓家奴一个!”

“皇爷,自古就没有谁据两广而有天下的。”

底下几个人似乎都不大相信王辅臣能得天下。

李自成摆摆手道:“天道难测!过去没有人能据两广而有天下,不代表将来不会有……至于三姓家奴云云的,五代十国的时候不是出过好些个认干爹的皇上?”

老爷子黄万霖往李自成这里凑了凑,“皇爷,您是不是想和王辅臣结盟,然后利用他替大顺做事?”

李自成笑了笑,道:“乱世总有个头,天下总会有个真命主……额老了,看不到这一天了。但是来顺、来兴、来安、一虎、一枪、一农他们,应该有机会看到天下归一。天下归李,总好过归吴、归清!”

黄万霖已经明白了。

这位大顺的老皇爷自感去日无多,要尽可能为自己的追随者安排一个好下场。

如果天下归吴或是归清,李自成的徒子徒孙肯定没有好下场。但要是王辅臣、王忠孝有了天下,李自成的这些门徒,一定可以在新朝得到重用和优待。

李自成看了眼自己的接班人李来顺,又笑道:“来顺……王辅臣现在可没说要取天下,额也没打出李自成的名号,你也没有宣称要恢复大顺天下。所以你和王辅臣都还是可进可退的,不如先结个盟,将来如果有机会就共取天下!如果没有机会,就抱团自保。来顺,你可知道额的一片苦心?”

“阿达,额知道了。”李来顺点点头。

“好好,那你们谁去一趟广东?”李自成望着眼前的几个人。

“皇爷,”黄万霖道,“让犬子替您走一趟广东吧!”

“好!”李自成点点头,“植生,你走一趟吧……去和王家谈一谈结盟的事情!”他顿了顿,“当年,额们一大群反王就是先结了盟,然后才拧成一股绳,最后才把大明朝给掀翻的!”

……

西安,大清皇帝行在。

康熙正坐在南书房的御座上,手里面拿着两份请战的折子,翻来覆去地看着,一张麻脸上全是欣慰的表情。

这两份请战的折子是两位大清的王爷写得,其中一份是靖南王耿精忠的折子!

耿精忠和吴三桂、尚之信明显不一样。

他是忠的!对大清忠!对他康熙忠!

现在大清的形势那么不好,他还愿意带领两万大军到杰书帐下帮着抵挡李自成,真是忠不可言。

而且在他的感召之下,那个帮着王辅臣、王忠孝镇压了逆贼尚之信的刘进忠也愿意率兵五千,跟随耿精忠一起北上。

有了这两万五千人,长江防线应该是高枕无忧了!

康熙心道:朕虽然看错了尚之信,但依旧看准了耿精忠。

而另外一个忠臣则是察哈尔王爷布尔尼!

这位可了不得了,他是大蒙古国的嫡系子孙,中央察合台万户的继承人,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的孙子。

那个倒霉的林丹汗败亡之后,他的大部分的老婆和部署都被大清朝的那群头头脑脑们给吞没了。那些原属于察哈台万户的人马,要么变成了八旗蒙古,要么就成了大清朝廷管辖的察哈尔各盟旗——这部分由大清朝廷管理的蒙古人被称为内属蒙古。

还剩下一点边角料,就成为察哈尔亲王的部属——这部分蒙古人由世袭札萨克领主统治,成为了众多外藩蒙古部落的一部分。

现在这位察哈尔的边角料亲王,居然也愿意拿出五千蒙古骑兵到西安行在效力。

虽然察哈尔亲王的这五千游牧骑兵战斗力不太行,但这却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如果能有更多的外藩蒙古亲王带着自己的部众来帮康熙的忙,那么即将开始祁山-陇右之战,那就优势在麻了!

第二百零九章 只要布尔尼到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皇上,定西将军赖塔,大学士巴泰、索额图、李霨、杜立德、对喀纳、冯溥,户部尚书陈廷敬,兵部尚书米思翰,翰林学士熊赐履,陕甘总督莫洛,陕西巡抚贾汉复,甘肃巡抚阿席熙,包衣新军总管大臣观音保都到齐了。”

小桂子公公的声音又一次在康熙皇帝耳边响了起来,康熙放下手里的奏折,笑着吩咐道:“宣他们进来。”

“嗻。”

小桂子公公应了一声,就弯腰躬身退出了南书房,没一会儿,刚才他报到名的这些个大清重臣就鱼贯而入,在铺在南书房地上的“陇西会战形势图”两边依着班次跪好了。

虽然这几个月来,天下形势接连发生巨变,湖广、两广都快乱成一锅粥了。但是在坐镇西安的康麻子看来,一切都还在掌握当中。并且,只要布尔尼来了,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他这可不是盲目自信,而是非常合理的自信!

首先,在吴应熊奇袭郧阳、襄阳,李自成顺江取武昌后,并没有发生“熊震华夏”和“顺取江东”这两件足以颠覆大清江山的大事儿。

这当然要归功于康熙皇帝本人的英明领导和反应及时!

康熙调岳乐入荆州组织防御,派杰书去九江扼守长江的策略,显然是非常正确的。

在岳乐飞马入荆州后,原本乱成一团的荆州清军就被迅速理顺了。

岳乐先用少量兵力扼守住了荆州北面的门户荆门州,并且在安陆府境内的石牌市、内方山和臼口构筑炮台和浮桥,封锁了汉江水道,挡住了吴应熊南下的水路,还确保了荆州和安陆府、德安府的联络。

随后,岳乐又发兵荆州境内长江北岸的郝穴口、沙市口、沧港、董市、白洋市等渡口,将荆江上可以搜罗到的船只都搜罗起来付之一炬,暂时和缺乏船只的吴国贵形成了隔江对峙的局面——吴国贵当然可以从湘江、沅江、洞庭湖上搜罗船只,但是岳州那个洞庭水系入长江的口子又被李自成麾下的大将的刘一虎给卡住了。所以吴国贵暂时也“入江无路”。

与此同时,岳乐还遣使九宫山向李自成表达了和睦共处的意愿……为表示诚意,岳乐还命令清军和大清官府从汉阳府和德安府南部的安陆(德安府首县)、云梦、应城撤出。

李自成虽然什么都没答应,但也很默契地命令刘一虎不要再袭扰荆州境内的清军。

在和李自成达成了事实上的和睦之后,荆州清军的处境就大为改观了,而湖广南线,也出现了一派和平共处的场面——清、吴、顺三方都互不侵犯,仿佛根本就没有战争似的。

而荆州清军一旦稳住,襄阳的吴应熊也就翻不出什么大浪了……他的那点勇力,在奔袭郧阳、襄阳时已经用尽了。现在又被南阳的清军和荆州、荆门的清军夹着,能稳住局面就算不错了。

所以湖广这边,在康熙皇帝英明而且果断的决策下,算是暂时稳住了!

其次,康熙亲自坐镇的关陇前线,形势也还算稳定。

吴三桂的“一出祁山”用得是步步为营,且耕且战的打法。这祁山都出了一年多,吴军才到西和县的祁山堡脚下。

当然了,祁山并不是什么天险,祁山堡也就是个修在山上的小城,根本挡不住吴应麒的大军。真正阻挡吴应麒的是大军的补给!

根据岳乐之前的布署,清军在放弃阶州和秦州的两当、徽县,以及隶属于巩昌府的西和县时,都尽可能搞了破坏,迁了人口。

所以,吴应麒的军队很难就地补给,而从后方转运,又因为四川破败,根本不可能实行。

不过吴应麒还是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办法,就是占一块地盘就经营一块地盘——陇西那些穷山恶水,而且地形复杂,这民风当然是非常凶悍的。所以岳乐可以迁走的只是居住在县城附近的小片平地上的居民,山里人他可迁不了。

而吴应麒占了那些地盘后,就想方设法把山里人请出来,再把平地上的田分给他们,还把其中的精壮编入行伍,并许诺他们四川盆地的沃土作为战后的功赏。

吴应麒的这套办法虽然进展很慢,但是却进得很稳,可以步步为营,一点点地推进蚕食。而且一旦攒够了兵马粮草,吴军的进度也是可以大大加快的。

而今年开春后被吴应麒占领的西和县,就很有可能变成吴军加快进度的关键点!

因为这个位于祁山保以南的西和县虽然也是个苦瘠之地,但因为地处低洼,比起周遭的其他地方还是强出不少,地形没那么陡,也容易汇集水源。所以历来是个产粮县,开辟了大量的梯田和坡地,吴应麒又抢在康熙十二年的播种开始之前突袭打下了西和。然后立即组织人员投入生产,播种了大量的春小麦和小米。

一旦这些作物成熟,将足以支撑数万大军越祁山而北进秦州!

也就是说,如果今年西和一带风调雨顺,秋收之后,秦州境内必将有一场大战发生!

“赖塔,这是你要的援兵!”

康熙拿着布尔尼着人递到西安的奏折,笑着说:“光是外藩察哈尔就出了五千蒙古骑兵……朕还打算下令调集内属察哈尔八旗(内属察哈尔也有八个旗)和内属土默特的骑兵一万五千,都交给布尔尼这个察哈尔亲王统领!

另外,有察哈尔亲王带头,鄂尔多斯、阿拉善阿鲁特的那些蒙古王爷一定不敢赖着不出兵了。甚至青海和硕特也会出兵相助咱们……朕估摸着,很快就会有三四万蒙古骑兵赶到陕甘前线了。这下咱们的兵力不缺少了吧?”

“不缺了,不缺了。”已经上了年纪,但是看上去依旧粗壮威猛的老爷子穆都鲁·赖塔听康熙这么一说,那真是笑得嘴都快合不拢了。

康熙点点头,又问:“朕听说这些蒙古人都不怎么能打,能用他们对付吴三桂的精兵吗?”

赖塔笑道:“他们对付不了精兵,但他们只要能在前线双方的精兵对峙的时候,绕到吴应麒的背后去烧杀抢掠,就已经足够了!

因为陇西缺粮食、缺人口,所以吴应麒只能用兵农合一,且战且耕的古法和咱们打。这个办法的长处是全民皆兵,而且种地打仗两不误,一个人都两个三个再用。他能依靠区区五六个山地小县支撑起数万大军的诀窍就在于此!

不过这兵农合一之法的弱点也很突出,一是不能耽误农时,二是容易顾头不顾腚……他的精兵一旦都到了前线,后方就空虚了。而祁山以南一带,虽然地势险要,沟壑纵横,但是两千年开拓下来,已经辟出了许多山路小道。吴应麒的兵少,根本封堵不上,而阶州、西和等处的农兵随征之后,就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那可就只能由着蒙古人欺负了!

一旦这些老弱妇孺和他们守着的村子都被蒙古人掠了,吴应麒想不退兵都不可能了!而他一退兵,咱们的追歼痛剿他的机会可就来了!”

康熙等赖塔说完,又扫了眼在场的一众文臣武将,笑着道:“你们觉得定西将军的办法可好?”

赖塔的办法当然好了……看看康熙的面部表情就知道了!

要不好,他能笑得合不拢嘴吗?

不过在场的大清重臣当中也有人觉得不大好的,就是王吉贞的老丈人贾汉复和那个被王忠孝踹了一脚,后来又变成好兄弟的观音保观大哥。

“皇上,奴才觉得让蒙古人去抢陇西百姓还是有……有损陛下您的圣明,毕竟陇西百姓也是大清的子民啊!”

贾汉复贾老爷子哪儿都好,就是俩缺点,一个为父不孝——也不知道为子孙多贪污一点;二个就是为官不恶——他虽然是个武出身,但是后来读书读傻了,真的相信“君轻民重”的那一套了。

“皇上,”念佛念傻了的观音保也道,“奴才也是蒙古人,很清楚这些蒙古骑兵的毛病……他们当兵都是没饷的,出兵打仗的收益都靠劫掠。当然了,皇上一定是会给他们发饷的。但是他们抢掠都成习惯了,如果不严加约束还要鼓励他们去抢,只怕收束不住,把朝廷辖区内的百姓也给祸害了。”

康熙听了这两人的言语,脸色已经有点难看了。

陇西的百姓还能算大清子民?都兵农合一的去帮吴三桂打天下了!

还有……谁说他康熙要给蒙古人发饷的?

三四万蒙古骑兵呢!

光是按照战时双饷的标准发两份绿营的马兵饷,一个月就得十几万两银子!

而且陇西之战又是持久战,再打个一两年,他不得花费出去几百上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