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军工系统 第623章

作者:远征士兵

“安全绳,少校!”王学新回答:“我们可以用一根安全绳将士兵绑在直升机舱顶另一头扣在士兵腰带上,它能保证直升机大机动飞行时士兵不掉出舱外。另外,这根安全绳还可以帮助士兵快速撤离!”

“快速撤离?”艾伯塔不明白这与快速撤离有什么关系。

“是这样的!”王学新说:“索降时我们的士兵可以从直升机上滑到地面,这时直升机可以悬停在半空不需要降落到地面。撤离时却做不到,我们需要把直升机停在地面,等士兵登机后才能撤离,而这对士兵对直升机都十分危险的!”

听到这艾伯塔就明白了,他瞪大了眼睛说:“如果直升机上有安全绳就不需要这样了,我们可以把安全绳设置成可伸缩的,到时只需要把安全绳抛下扣在士兵腰部,就能在紧急情况下将士兵快速撤离!”

王学新点了点头:“这就是我想说的!”

“好主意,团长同志!”艾伯塔发自内心的称赞道:“您又发明了一种新战术,而且看起来还是很实用的战术!”

这当然不是王学新的创意,现代直升机的特种作战就是这么弄的,只不过要谨慎使用,因为安全绳如果太长太多的话往往会绞在一起发生不可预估的危险。

但如果在极端情况下直升机根本就没有降落的条件,用这方法也未尝不可。

这个改进的确不难,两天后所有十架武装直升机就全都在两端开了口,艾伯塔甚至还很有心的在舱门旁装了一个备用机枪架……这个机枪架在不需要时可以折叠到起落架上方完全不影响直升机作战,需要时就抽出来展开并用一根支柱组合固定,就可以架上机枪射击了。

王学新虽然大多时候都在利源没法看到侦察大队的训练,但他每天都在关注着施沙提交的总结报告。

在这方面王学新丝毫不敢怠慢,因为这关系到能否夺取太原兵工厂,而这又是王学新改变战略方向打算先收复太原的关键。

这天傍晚,就在王学新翻看侦察大队的训练报告时,张宗平急急忙忙的拿着电报走到王学新面前说:“团长,鬼子在大同方向有动作,有人发现有大批鬼子走出太行山!”

“走出太行山?”王学新吃惊的望向张宗平,问:“有多少人?”

“现在还不太清楚!”张宗平回答:“估计至少有一个大队!”

王学新不由皱了皱眉头。

鬼子这么大规模的部队横穿太行山而八路军直到现在才知道……这说明鬼子一路都很小心,这同时也在告诉王学新鬼子必定有所图谋。

张宗平问:“团长,鬼子的目标是不是大同?”

王学新稍一沉吟,就摇头说道:“其最终目标或许是大同,但目前,他们的目标应该是阳原通道!”

如果以八路军以前的实力,鬼子穿插进一个大队的确有可能直接进攻大同。

但现在的八路军今非昔比,一个大队或者更多的鬼子想要进攻大同无异于痴心妄想,毕竟此时的八路军拥有制空权,鬼子不可能不知道那点兵力很可能还没赶到大同就被航空兵炸得差不多了。

所以鬼子这么费心的穿插就只有一个目的:切断大同与阳原通道的补给同时内外夹攻,这样在鬼子主力沿着阳原通道进攻时八路军主力团就无力对其发起反攻。

如果是在以前,鬼子出其不意的这一招的确能捏到大同的要害。

阳原通道是大同的主要屏障,王学新在通道两侧的阴山余脉和恒山布设了六个主力团。

如果这六个主力团的补给线在战前就被切断,就无力走出山脉与鬼子主力在平原作战……就算勉强作战也会因为补给不足后续乏力,到时自保都成问题更别说将通道切断了。

通道一丢,鬼子大军就会涌入腹地进攻大同甚至分兵夹击雁门关,到时八路军就难以两头兼顾。

不过现在……

王学新说了一句话:“我们的保密工作做得不错,鬼子还不知道我军有直升机!”

第七百六十七章 准备

正在指挥利源机场运作的陈松勇或许听到了消息,他匆匆丢下手里的事赶回指挥部。

“团长!”陈松勇了解情况后就建议道:“咱们是不是提前进攻太原?”

提前进攻太原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围魏救赵:太原战斗一打响,鬼子就要将兵力和物资用于防守太原上而不是进攻阳原通道,这么一来阳原和大同不说安全,但压力肯定会小得多。

王学新不加思索就否决了这个方案。

“不!”王学新说:“我们不仅不应该提前,还要延缓进攻!”

“延缓?!”陈松勇和张宗平不约而同的朝王学新投来不解的目光。

两军对战在战略上很讲究“先发制人”,也就是尽量成为战役的主导而不是被迫应战。

比如顽军发起的淞沪会战就是如此:

当时鬼子的进攻路线由北往南,这进攻路线更合理,原因是华夏的交通线大多都是南北走向,鬼子保持这个进攻方向,其机械化部队就有可能长驱直入将华夏切割成东西两半并将顽军主力及工业封锁、包围在沿海城市,那时顽军的兵力和工业甚至想搬到重庆都来不及。

顽军看到了这个危险,因此决定主动出兵进攻上海。

接下来的事就像历史发展的那样:鬼子不甘心丢失上海这个重要港口于是派兵增援,顽军也派出援军……如此反复,双方兵力都使劲往上海堆越打越大。

结果就是顽军把鬼子主力调到上海硬生生的改变了其进攻方向。

这就是战略上的成功,之后虽然鬼子在战术上取得胜利甚至占领了顽军的首都南京,但战术上的胜利永远也无法弥补战略上的失败。

此时八路军面临的就是类似的问题:

如果让鬼子先动手突破阳原通道进攻大同和雁门关……因为大同和雁门关不能有失,否则八路军这段时间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白费了,所以八路军必须应战。

应战的结果就是部队大量和有限的物资都往大同方向堆从而失去了进攻太原的能量。

陈松勇和张宗平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认为抢先发起进攻既可以“围魏救赵”又可以主导战役,何乐而不为?

除非……

“团长!”陈松勇一脸担忧的说:“你认为我们有能力支撑两个战场?”

王学新微微点头:“可以这么说,敌人想要通过阳原,那就让他们过,他们越多兵力被拖在大同在太原方向就越空虚,我们的进攻计划就越有可能成功!”

“可是团长!”陈松勇反对道:“大同也许还能守住,但是雁门关……”

雁门关的确是个问题。

这不只是因为兵力问题,虽然目前在雁门关的兵力只有两个团,但因为雁门关是个易守难攻的险地,两个团的兵力并不少。

重点是雁门关是个关,关的意思就是它是在峰峦之间卡在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上。

如果只有一面是敌人那没问题,雁门关就很稳固。

但如果南面是鬼子北面也是鬼子,雁门关就相当于被围死无法得到补给,这样的雁门关还能守得住吗?

鬼子可以两头夹击跟八路军打消耗战:耗人、耗补给、耗弹药,八路军总有把人把弹药打光的时候!

如果雁门关守不住,就意味着鬼子的交通线被打通了,其主力就可以南下增援太原,太原还能拿得下?到时不要一个不好,就是满盘皆输!

张宗平也赞同陈松勇的关点,他在旁边劝道:“团长,这么打太危险!就算我们有直升机只怕也很难为雁门关运输物资和兵力,雁门关失守就只是时间问题!”

张宗平的说法没什么问题。

虽然直升机有运输的优势,但如果要直接把物资运到雁门关……关前关后的鬼子只需要把高射炮一架,直升机就是个绝佳的靶子。

王学新当然考虑过这一点,他说:“所以我们要提前在雁门关做好准备。其实不只是雁门关,大同也要做些准备!”

“做准备?”陈松勇和张宗平不由面面相觑,他们不明白能做什么准备。

王学新指着地图上雁门关所在的雁门山分析道:“我们可以在雁门关两侧高地山上布设M30榴弹炮,东西段共四个斜面,每个斜面布署一个炮兵营加一部炮侦雷达,全部四个炮兵营四部炮侦雷达,你们认为鬼子还有能力打下雁门关或对其实施封锁吗?”

这么一说陈松勇和张宗平就都明白了,这其实就是用炮火封锁雁门关,到时驻守在雁门关的那两个团有跟没有没多大区别,因为有炮火能将雁门关这条交通线封死。

或者这两个团更应该布设在雁门山上阻止鬼子直接进攻炮兵阵地。

于是,这场仗就不会是鬼子进攻雁门关的战斗,而是鬼子进攻雁门山的战斗。

但是进攻雁门山……这可是海拔1000多米的地方而且到处是起伏的山峦,八路军在山脊上有长城可以驻守还有M30榴弹炮加持,鬼子进入这种地形与八路军步战几乎可以说是找死!

然后张宗平又提出一个问题:“团长,可是雁门山上到处都是绝壁,想要在山上布署火炮并运去炮弹,这运输问题……”

话还没说完张宗平就明白了,他眼睛一亮,说:“直升机,我们可以用直升机吊运火炮和炮弹到雁门山上完成布署?!”

王学新微笑着点点头。

也难怪陈松勇和张宗平没想到这一点,他们还没习惯直升机这玩意的存在,毕竟是新发明的装备。

王学新这个现代人就不一样了,他知道怎么利用直升机并把它的潜力挖掘到极致。

比如现在驻守雁门关的难题……

战时直升机的确有可能会被敌人高射炮封锁,那为什么不战前就用直升机把火炮运上去并布设好?

把火炮居高临下的往山上一摆,再加上炮侦雷达在上头指示目标……那就是指哪打哪的神炮手啊!

鬼子有多少火炮、多少步兵够这火炮炸?

甚至就连鬼子的高射炮都得避得远远的。

这样一来鬼子还能封锁直升机的运输还能拿下雁门关?

第七百六十八章 通道

王学新有针对性的做了一系列的准备。

雁门关方向,考虑到鬼子也有炮兵会对八路军炮兵营实施还击……一个炮兵营的炮并不多,只有12门。

(注:此时八路军炮兵营的编制是一个营三个连六个排,每排两门炮一共12门炮)

鬼子那随便一个炮兵联队就是四五十门炮,就算八路军拥有炮侦雷达又是居高临下打得又远又准,但跟一个炮兵联队拼着拼着也就差不多了,顶多就拼两个炮兵联队,到时火炮拼光了雁门关怎么办?

如果在平原作战还好说,炮兵营可以打一炮换一个地方最后把鬼子的炮兵全消耗掉。

但现在这些炮是布署在山地,它们只能呆在固定的位置无法挪动,鬼子炮兵观察员很快就能根据炮口发出的火光和烟雾计算出八路军火炮的位置并将其一个个敲掉。

王学新的准备就是为这些火炮构筑炮堡,也就是挖一个能容得下火炮的防炮洞,其内部甚至还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材料是怎么上去的就不用多说了,有直升机在这些都不是问题,“呼呼”几下就上去了。

然后火炮吊运上来后就布设在炮堡里头只露出一小截炮口……要是全在炮堡里射角就会被限制。

这一步还有些麻烦,M30榴弹炮全炮重2450公斤,这重量几乎就是直升机能吊运极限,为了保险起见就直接把炮盾拆了……之后炮盾也没往上运,因为炮盾这玩意主要是用来防正面的子弹和弹片的,如果炮兵全都躲在炮堡里操炮,炮盾也就没什么用了,不仅没什么用还有可能堵住洞口给后续弹药补充造成许多麻烦。

做好这些准备后打起来会是什么情况就不用多说了,八路军的炮因为有炮侦雷达所以是一打一个准,而鬼子的炮火报复先不说准不准,就算能打准也很难将躲在炮堡里的M30敲掉,除非是一炮直接命中炮堡并将其炸塌。

大同的防御就省事多了,王学新在那只布设了两个炮兵营一个炮侦雷达……一个炮侦雷达指挥两个炮兵营其实游刃有余,雁门关方向之所以要布设四个炮侦雷达是因为在山地作战会被山峰遮挡。

大同也不用费力去做什么炮堡,它只需要多构筑几个炮兵阵地然后拓宽炮兵阵地的街道。

这样一来炮兵就可以实现“打一炮换一个地方”从而处于不败之地。

如果说有什么难的,就是拓宽街道这一点……此时的华夏还处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十分落后,即便像大同这样的城市也没几辆汽车。

没有汽车的结果就是街道普遍窄下,六米宽都能算是大街了,如果有十几米宽那就该是中心街道了,而且还不像现代有什么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行人、人力车、马车等等全挤在一条道上。

这在平时没什么问题,毕竟街上难得看到一辆汽车,有车的时候行人让让就过去了。

但要是到战时敌人炮火一炸百姓到处乱跑再加上军队调动、补给运输等等,街上很可能就是人挤人谁也动弹不得。

然后炮兵营拖着M30的汽车还能实现“打一炮换一个地方”?

只怕还没走几步就被堵在路上等着鬼子的炮火覆盖了吧!

王学新针对这方面给驻守大同的指挥官宁杰提了几点建议:

一,为百姓准备好足够的防空洞,战时就老儒妇孺集中在防空洞中避战,这样不仅能保证百姓安全还能避免街道被堵塞。

二,拓宽街道,这其中要动员街道两侧的百姓选择有补偿的方式将房屋拆除。

三,规划好路线并设置电话点实时了解街道通畅情况。

宁杰就是原驻守大同的华北治安军第23团团长,投诚后宁杰和他的部下先是被编入李云龙的独立团作为第六营驻守大同。

不过这也是为了防御大同方便指挥做的临时决定。

当李云龙的部队离开大同朝张家口进发时,宁杰实际上已经脱离独立团的指挥了……李云龙的独立团是机械化部队而且个个都是百战精兵,宁杰的部队连车都没几辆,而且成份十分复杂,又是民兵又是投诚伪军的,两支部队实在很难融合到一块。

最后总部出于对宁杰在大同防御战中出色的表现,就升任宁杰为团长并全面负责大同的防御。

这让宁杰有些受庞若惊。

宁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团长,要知道宁杰的部下大多是大同人,他们在大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手里的兵权和指挥权,万一宁杰想要带着大同投降鬼子那就是分分钟的事。

总部难道不知道这情况吗?

不可能!

如果总部连这点都想不到,八路军就不可能走到今天了。

但总部明明知道这些却依旧把大同这个几乎可以说是能决定八路军胜负的战略要地交给宁杰……这就说明了总部对他宁杰的信任。

长期在鬼子手下讨生活的宁杰,是头一回体会到了受到信任和尊重是什么感觉。

这也让宁杰死心塌地的站在八路军一边鬼子作战,这其间他甚至还枪毙了几名曾经的部下……这几名部下劝说他暗中与鬼子与得联系,这样就能两头拿好处。

这其实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也就是有一天当鬼子打过来时就选择投降,没打过来就在八路军手下过好日子,当年阎老西就没少搞过这一套,这严格来说不能叫叛徒,而是见风使舵。

他们没想到宁杰早已下定了决心,同时为了让部下也下定决心,于是二话不说就把这几名部下拉出去毙了……

此时收到王学新电报的宁杰马上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他在会议上对部下说:“守大同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炮兵的安全和机动,要做到这个,首要的就是保证路线畅通。所以,为了大同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你我及家人的身家性命,务必要及时为炮兵营开辟出通道!”

上一篇:禁区之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