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之下 第21章

作者:最终永恒

譬如说,A企业生产了一块钢,直接运给了B企业,B企业加工成零件后,又直接运给了C企业……

其中,不需要用新币进行交割,因为它们不需要考虑盈利,只要一纸命令就可以了。

这样的计划经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新人类政府的控制能力非常强,政令不会因为“钱”的关系受到阻碍。企业之间也没有税收之类的事请,也不需要考虑市场供求关系之类的问题,只要生产、生产、再生产就可以了。

像以前地球上的美国,虽然是第一强国,但是一些政令却往往很难实施,因为他们是完全市场化的经济,政府负债累累,没有钱,滚蛋,哪个企业屌你?

但新人类政府就不一样了,钱不参与企业间的流转,一纸命令下去,就能开工。

于易峰认为,只要政府提供的商品产出,大于发放的新币,只要能将发下去的新币全部收回来,这个游戏就能一直玩下去。

但要是人们拿着新币,却买不到东西,政府的信用就破产了,那么这个体系就没法维持下去。但于易峰特意成立了经济部门,负责专门的统计核算,不会让这种事请发生。

就目前而言,人们帮政府干活,获得新币,又通过新币从政府那里购买商品,逻辑简单明快。人与人之间的新币交换,基本上是很少的。而政府旗下的国有企业,自顾自运转,和新币无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追求利益,这无可厚非,因为人们都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利益本身也是没有善与恶的,使用者善便为善,使用者恶变为恶。

吃大锅饭,肯定不是好的出路,不仅限制了人的自由权利,也削弱了人的竞争意识。

现在的新币经济,看上去是自由的,想买什么买什么。有需求,自然就有了追求……

但其实,私有制经济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大家都为国企打工,都在国家那里购买东西,基本上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易。

看上去有点束缚了人们的想象力,所有人都按部就班地干活,不能去创业、创造,容易产生缺乏活力的情况,这也是计划经济的缺陷。

想要克服这种缺陷,就需要新政府的引导了,于易峰准备慢慢地将人们的思想提上来,慢慢淡化新币的重要性,淡化工作是为了“钱”这种思想。

等所有人都觉得工作是理所当然的,是生活的必需品,每个人都能做到尽其所能,那么这种活力又会重现,反而会比资本主义的活力更加旺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计划经济固有的瞎指挥与官僚主义。于易峰认为,只要掌控国企的人真正大公无私,真正为“理想而工作”,那么就不会有腐败滋生的土壤……

像这样的人还是有很多的,丁一东教授,罗曼博士,菲利克斯博士,肖恩教授……这些大科学家们走到这一步,是真正为了兴趣爱好,为了理想而工作,他们是人类真正的精英,是不可能因为一个“钱”或者“权”字而动摇的。

他们成为了这些国企的主要负责人。当然,于易峰负责最后的把关,5万人不像几亿人口,做到廉洁公正还是相对简单。

要是真的有什么恶性事故产生,他绝对不会手软就是了。

他期待着,新的经济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第七章 大建设工程

在新政府的招兵买马完成后,大量的工程终于开工了。

于易峰当然不会简单地重复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这一次的工程,称作“大建设工程”,口号便是“让所有人住上房子,过上好生活”!

工厂里的机器再次转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水泥与钢铁。工人们正以最饱满的热情建设着他们将来的房屋。

这种热情非常夸张,因为建出来的房屋,就是他们以后要买的。人们真的住够了铁皮屋,对于正儿八经的房子是非常向往的。

纯钢架结构的房子造起来非常快,一个月左右就能完工,这些大都是实验室与工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就相对慢一些,六个月到一年也有可能。

不过,人们不急,六个月到一年还是等得住的,恰好可以用来攒工资嘛……

时间很快过了一个月,所有人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新币。

人们兴奋地走进商业区,用这份工资购买属于自己的生活用品,有肉,有蔬菜,还有少量的酒。

事实上,比起配给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一定上升。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神奇地上升了,因为买的东西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政府直接配给的,这给了人们一种自由的感觉……

这一天,还有一件大事。在所有人的企盼中,两个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第一个是“野狼设计局”,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科学实验室,由“氦-3核弹之父”丁一东教授担任设计局局长。

大量的华夏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蜂拥而至,想要加入野狼设计局中。

第二个是“特斯拉研究所”,总负责人菲利克斯博士,“月球基地首席物理学家”。

科学家们加入哪个研究所都是自由的,当然了,有本事也可以申请自己成立研究所,许多人也确实在这样申请。

但是这两个研究所最大、最牛,获得的各项资源也就越多。

新人类政府拨给科学研究所的指标共有三项:能源指数、资源指数、工业指数。只要这些指数不超标,研究所想干嘛都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研发武器除外)。

这可是极大的自由,科学家们几乎疯狂了,这算什么?做实验不需要考虑经费,这还了得?

科学家们最怕的就是没钱。他们往往有个不错的想法,却没有研发资金,只能不了了之。现在好,做实验不需要钱了!

他们终于感受到了计划经济对于科学发展的好处,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如果浪费了各项指标却没什么好成果,那么只能说丢人,丢人啊。

他们都是爱名誉的人,能到月球基地上的,都不是沽名钓誉之辈。失败一两次到不要紧,但老是失败,也丢不起这个人啊!

在野狼设计局中,丁一东教授真的快乐疯了,他浑身颤抖着,狠狠地挥了两下手臂。做实验终于不用他妈的考虑什么经费了,这才叫爽!

他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快感,随手一写,就写出了《百亿吨核武器方案……》,然后想了想,又划掉了。他还有一点理性,现在不是搞这个的时候啊。

他决心,这条老命,从此以后就卖给于易峰了!

从此以后,不需要为经费发愁,对一名科学家而言是多么多么幸福的事请!

菲利克斯博士当然也有这种感觉,不过他是标准的英国绅士,只是把这种兴奋藏在了心底。说到底,他还是非常愿意为了科学奉献自己的一生的……

总体来说,野狼设计局的名气比特斯拉研究所更大一些,排名也更高一些。

因为丁一东教授刚刚设计了十亿吨级别的氦-3核弹,这枚核弹直接推动了诺亚计划的成功,这是人尽皆知的事请。

但是特斯拉研究所的负责人菲利克斯博士也不是盖的,作为月球基地里的首席物理学家,他的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随着许多欧美科学家的加入,科研实力也非常强悍。

所以两个研究所,有相互合作,也有相互竞争的趋势,一成立就吸引了所有民众的目光。

“野狼设计局,物理实验室,S级研究所,积分:6685”

“特斯拉研究所,物理实验室,S-级研究所,积分:6233”

后边的积分,代表着各个研究所的综合成绩,成绩越高,下一年度获得的各项指标也就越多。第一次的积分,当然是按照对诺亚计划的贡献度给出的。

如果给了你大量的指标,却没什么研究成果,那么积分就会被后边的实验室超越,下一年的各项指标会减少。对于许多科学家们来说,是不能忍的。

这也是人们茶余饭后最喜欢谈论的东西,人们想要猜测,哪个研究所能最先研究出划时代的产品,有支持野狼的,也有支持特斯拉的……

整个飞船迎来了蒸蒸日上的一段时期。但他们的首领于易峰先生正在头疼,正在烦恼。

他的办公室来了一个人,桌上摆了一份报告,那人正指着于易峰痛骂。

“我早就跟你说了,要重视生态系统的建设,现在好了,你说怎么办?要是出了事,你得为全部的人负责!”

“还好发现地早啊,否则,岂不是全部完蛋?!”

开骂的是生物学家罗曼博士,他是真的急了。为啥?因为飞船内的温度升高了。

自从大建造工程启动以来,他们的飞船温度开始缓慢上升,目前为止,上升了整整2.2摄氏度!是的,内部温度开始上升,飞船的散热系统不够用了。

大量的工业、建造,大量的机械能,电能,化学能……到了最后,全都转化为热能,结果就是——飞船的温度上升。

还好,现在只有26.3摄氏度,还能接受,要是再过一阵子,30度、40度上去,指不定整个飞船会成为一个桑拿室。

不要以为太空零下两百多度就认为它很冷,从理论上说,太空是属于真空的,绝热效果比热水瓶还好!

因为在真空环境不可能发生传导和对流,其换热只能通过辐射进行。但是,这种热辐射,实在很慢。整个飞船有点像一个大热水瓶,难以散热。

为了达到不错的散热效果,科学家们在飞船外边特地设计了一种热辐射散热装置,这种装置可以调节飞船温度。但是,它的调节效果是有限度的,现在内部产生的热量太多,调节不过来,导致里边的温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高。

想一想啊,整个飞船就像一个密闭的房间,全靠一扇窗户散热,这扇窗户还是关着的。现在大量的机械开始做功,什么电饭锅啊、电磁炉全部开启,能不热吗?

“唉,博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于易峰苦笑着点头,他叹了一口气,也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博士,你说的问题我会尽快找人处理……”

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但是,大建造工程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停下的。

“罗曼博士,大型生态圈的问题我也考虑过……我也想有大片的绿化,大片的草地。但是我们的空气不够,水也不够,没这条件啊!”

“等到了火星,我们补充了空气与水。我保证,您说的方案,我全部都通过!”

听了于易峰的话,罗曼博士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那么,这个问题你一定要早点解决。”

“好的,我明白!”于易峰一边想着,一边沉思起来。

说实话,诺亚号的生态圈实在太小了,自动调节能力太差,干了这么点工程竟然导致里边的温度升高?!还好发现地早啊……否则等到三十度、四十度就麻烦了。

要是有地球这么大的生态体量,根本不会有温度升高之类的问题。

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建立一个大型的、平衡的、可以自动调节的生态圈。现在人类利用飞船的体积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还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地方,建立一个大型生态圈,完全可行。

归根结底,还是资源不够啊,人类虽然有十亿吨矿石,一亿吨冰,但是用来建立一个大型生态圈还是太少了。光是植物的生存就要多少水?一亿吨,根本不够用的。

最关键的是,人类没有足够的空气,也没有足够的土壤,飞船大部分地区都是真空的,得用空气填满了,生命才能在里边生存。

这些问题,得到了火星才能解决。火星有矿、有水、有空气,至少比月球富裕多了。

第八章 野狼VS特斯拉

在罗曼博士离开后,于易峰立马就将桌子上报告打给了“野狼”与“特斯拉”两个研究所。

科学家是干嘛的?就是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的!否则研究所还有什么意义,总不可能让于易峰自己来想办法吧。

丁一东和菲利克斯两位总负责人收到消息后,立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各自召开探讨大会。

这一次的课题,可以说是野狼设计局与特斯拉研究所的第一次交锋。虽然各个大科学家对什么PK之类的说法不可置否,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偶然性很多,怎么可能拿来PK?

但有些年轻科学家年轻气盛,还是有很大的好胜心,心中当然也隐隐有点儿想法的。

民众们当然也很兴奋,在这个娱乐贫乏的年代,胡乱猜一猜也是好的,也算是一种八卦新闻了。

“特斯拉和野狼,你支持哪个?”

“哪个厉害我就去哪个!”

“得了吧,你去?人家能看上你?”

“我好歹也是名牌硕士毕业啊……”那人说到一半,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名牌毕业?在诺亚号简直垃圾一样多啊。

这可能是人们的对话日常,有些民众已经向政府请愿,要求开办大学与图书馆,方便他们学习。

这当然是好事,于易峰已经开始着手处理这些问题。学校、图书馆之类公共设施是一定要办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至于“飞船内部温度上升”这个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没有人去关心,堂堂新人类文明,还能被这么点小问题难倒?

首先说说特斯拉研究所,当会议指令发出后,只是十分钟的时间人就齐了。其实人数也不多,只有二三十位,不过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天才中的天才。

研究所刚刚成立,人们的纪律性与干劲还是很足的。大多数都是年轻的小伙子,还有小部分和菲利克斯一样,是大科学家,既有资历又有水平。

菲利克斯点了点头,他对研究所的整体水平还是非常满意的,唯一不足的,实验室设备还不齐全。

“各位,早上好,我刚刚收到了一个紧急研究任务。”

“大家看看这份报告,上面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飞船内部产生了大量热量,这些热能堆积在飞船中,导致了内部的温度上升。大家都看懂了吧,这些天温度有点上升,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在,政府要求我们想一个办法,将多出来的热量散发到宇宙空间中。”

菲利克斯侃侃而谈,他将报告以PPT的形式播放给在座的科学家,方便而又直接。

有些人微微皱起了眉头,散热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难题……难的是在真空中大规模的散热。

热能,比起机械能、化学能、电能等等,是一种不太好利用的能量,因为根据能量最低原理,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熵比较大的能量,不太好转换。

加热一个区域是很简单的,只要有能源就行,但是冷却一个区域,相对而言就复杂得多。空气中的热量太难利用,没法转换成其他能量,只能将它转移(除非热量很高)。

什么?空调?飞船里边是不可能用空调散热的,空调只是把房间里的热量抽出来,散到外边,并没有将热量减少。把房间里的热量抽到走廊上,有什么意义?因为空调内机做功的关系,热量反而增多了。

如果真的要使用空调降温,那得将热空气排放到宇宙中。如此一来,人们将会损失宝贵的空气。要是真有人提出这种方案,保证会被于易峰骂死。空气是宝贵的物资,人们自己都不够用,还想排放出去?

在座的科学家们都看懂了问题所在,他们开始探讨、议论,搬出一大堆理论与数据。

这些科学家都是严谨的,也没什么沽名钓誉之辈,他们开始设计各种方案。他们虽然普遍年轻,但大都是天才人物,做过的课题还真不算少。

实验及理论证明,大环境中,单一物体的辐射换热量与其表面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简单的说,物体表面温度越高,换热越强,也就是越热的东西凉的越快。

还有一点,物质表面越光洁、越白,反光能力就越好,那么这种物质辐射的能力反而比较弱;反之,物质表面越粗糙、越黑,那么这种物质向外辐射和吸收外界辐射的能力都比较强。

其中一位科学家说道:“宇宙可以看做一个绝对黑体,即太空飞船向宇宙发出的辐射绝不会反射回来。因为飞船内部的温度比外边高得多,通过连接飞船内外的热管,将高温侧的热量传递到低温侧向外辐射,即可达到热平衡。这是我们飞船现有的方案。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大对外的辐射能力。”

这时,又有人站了起来:“我想到了一种最新的石墨烯材料,颜色深,表面粗糙,热辐射能力强。”

“我认为,还可以将飞船内部的散热管道进行更新,也可以增加外部辐射棒的数量……”

“在西藏地区曾经采用了一种液氮散热棒,值得借鉴……”

这些科学家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想要得出一个又快又方便的方案。菲利克斯暗中点了点头,这批年轻人的素质还是非常高的。

虽然嘴上不说,但从心里,他们可不想被野狼设计局给比下去了……

这是特斯拉研究所的情况,再说说人们非常关注的“野狼设计局”。

和特斯拉研究所正儿八经的讨论不同,野狼设计局完全闹成了一团。

一个个研究员大声讨论着,面红耳赤,互相不服气,整个研究所里洋溢着一种热血与激情,甚至还有一点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