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621章

作者:庄不周

他们一心想要权力,却忘了权力的背后是责任。

“我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精通武艺。疆域日广,事务日多,文武分途是大势所趋。只是这不能成为读书人好逸恶劳的理由,没有一副好身体,如何铁肩担道义?再者,即使是西征,也不仅仅是武士的责任,儒生同样不可或缺。”

刘协搓了搓唇连的髭须,啧了啧嘴。“如今不缺精锐骑士,却缺擅长教化的儒生。像伏雅、荀恽那样的年轻人太少了。”

提到荀恽,荀彧心中泛起一丝喜悦。

荀氏子弟毕竟与众不同,允文允武,先有荀攸,后有荀恽,一个在北疆驱逐胡虏,一个在西域教化蛮夷,将来前途无限。

“陛下谬赞,犬子当不得。”

“当得的,当得的。”刘协顺势换了话题,与荀彧说起了西域的事,缓和一下气氛。

西域这两年虽然没有大的进展,但荀恽、蒋干、沈友等人可没闲着。

荀恽与轲比能取道里海北岸,押师西进,前往预定的目标:黑海北岸的大草原。

但他们遇到了麻烦,不是想象中的蛮族,而是大汉的宿敌——匈奴人。

虽然那些人没有文字,但还有记忆,知道祖辈是从东方迁徙而来,有些人还记得大汉的战旗。

实际上,他们对大汉的了解远远超出大汉对他们的了解。随着西域商路复通,大量商人往来于罗马和大汉之间,以及一部分鲜卑残部向西逃窜,他们已经知道大汉乱而复安,非他们能敌,所以一直没敢有所动作。

有一部分人甚至越过乌拉尔山,继续向西迁徙,并与西侧的蛮族发生了冲突。

这些信息,与刘协之前收到的消息相吻合。

考虑到商路的安全,荀恽与轲比能决定在乌拉尔山的南麓建立据点,居高临下,控制这一片草原,保障商道的畅通。

除此之外,荀恽还想伐木造船,建一条海上通道,横渡里海,以节省时间。

刘协手头没有详细的报告,只能简略地介绍一下荀恽等人的进展。

即便如此,还是让荀彧心中欢喜,为儿子的年少有为骄傲不己。

刘协随即又为荀彧解要的解释了罗马的情况,比如荀彧关心的塞维鲁,并回答了一些荀彧关心的问题。

仔细说起来,罗马与大汉有相似之处,比如疆域与户口,但不同之处更多。

比如罗马一直没有形成以血缘为主线的传承制度,即使是帝国时代,他们也不一定是父子相传,侄子、外甥甚至女婿之类的都可能成为继承人。

这种制度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个结果很明显,那就是罗马的政局动荡不安,极端不稳。

比起罗马,大汉的帝位传承简直太丝滑了。

帝系之外,罗马还有一点与大汉不同。

他们没有儒家这样一以贯之的治道思想,而是以宗教代替。之前是多神教,现在变成了基督教。更吊诡的事,基督教本非罗马本地的宗教,而是从中东一带传过去的,一度还是罗马禁止的邪教。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等于是大汉昄归了匈奴人的巫术一般。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罗马人在文化上的建树实在可怜,之前是抄袭希腊人,现在又改信外族的宗教,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也只有更落后的日尔曼人才会将罗马当作精神偶像,动辄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对大汉来说,别说日尔曼人,就连罗马人都没洗净身上的野蛮气息,真正迈入文明世界。

“眼下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刘协手指轻叩案几。“罗马内乱频生,崩溃在即。若能君臣一心,矢志西进,百年内就能一统天下,饮马地中海,葱岭以西尽服我华夏衣冠。荀君,能否助我一臂之力,共肇万世之基?”

第1157章 文武之业

荀彧捻着胡须,没有立刻回答刘协。

他这两天一直在看塞维鲁的资料,连带着对罗马的情况也有些了解。知道罗马虽然疆域、户口与大汉近似,制度却全然不同。

如果勉强对比,罗马和夏商有些相似,以军事征服为先,奴隶盛行,还有诸如让人与猛兽格斗等野蛮的习俗,显然是尚未开化的蛮夷,和郁郁乎文哉的周相去甚远。

如此说来,天子欲行征伐岂不是与武王伐纣一般,解民于倒悬?

至少从道义上是有理可据的。

考虑到天子不仅仅着眼于征伐,更在意教化,欲使华夏衣冠遍于天下——真正的天下,儒门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如在军中开展教化,离不开儒生、文士的支持一样。

对朝廷和儒门而言,这是合则两利。

只是万里西征,耗资巨大,必须准备充分,容不得半点孟浪。

但是有一点,是让他非常心动的。

天子西征,不可能经常往来于中原,中原的事务只能交给三公,包括他不肯放弃的兵权。换句话说,天子西征期间,形同垂拱,甚至更加彻底。

“陛下西征,准备用多少步骑?”

“多则多用,少则少用。”刘协淡淡地说道:“万里征伐,不可能倚仗中原的物资供应,只能以战养战。初步估计,除了西域现有的兵力,我打算将兵力控制在一万以内,其中一部分从燕然都护府和凉州抽调。西征是募兵,只要想建功立业的健儿俊杰,宁缺勿滥,绝不强征。”

“西域现有兵力不足万人,加上陛下亲率的万骑,只有两万步骑,够么?”

刘协嘴角轻挑。“利则进,不利则守,有什么够不够的。”

荀文倩低着头,专心致志的品尝美食。她听得出来,荀彧已经心动了。之后的两府联席会议中,他至少不会给天子制造麻烦。

唐夫人敲门进来,入席跪坐。“陛下,正餐是晚宴,中午简单些,还请恕罪。”

刘协笑道:“饮酒的重点不在酒食,而是人。与荀君共饮,酒不醉人人自醉。”

唐夫人心中欢喜,看了荀彧一眼,示以鼓励。

听天子这语气,就知道他们谈得不错。

“既然如此,陛下不妨留下晚宴吧。难得有机会,多聊一阵。”

“不了,下午听完荐书,我就回去了。”刘协想了想,又道:“这么多客人,嫂嫂想必也抽不开身,我就不给嫂嫂添麻烦了。等你有空,去宫里坐坐,到时候再聊。”

唐夫人再次致歉,却没有坚持。

天子不能露面,她的确分身乏术。

吃完午餐,刘协靠在凭几上假寐。本来只是想打个盹,没想到竟然睡着了,甚至打起了鼾。荀彧夫妇听得真切,尴尬之余,又有些欣慰。

天子若不是心情放松,断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睡着。由此可见,他对荀氏是没有戒备心的,只是意见分歧而已。

荀彧退到角落里,端身正坐,调息养神。

唐氏则拉着荀文倩,坐在一旁,说起了母女间的悄悄话。

当初荀文倩入宫本是一项交易,是天子要取质,荀彧要证明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并不考虑两人之间的感情。论年纪,荀文倩比天子还要大三岁。时光苒苒,荀文倩入宫已经七年了。再过几年,她就三十了。

除了皇长子刘泰,她又怀了第二胎,身形初显,却还是跟着天子跑前跑后,让身为母亲的唐氏很心疼。

荀文倩却表示没什么。

她又不是第一次怀孕,有经验了,而且这几年一直没闲着,身体很好,远不是之前的闺中弱女子。

当然,这次是因为荀彧,否则她也不会一直跟着天子。

虽然累一点,可是看到天子与荀彧谈得这么投契,她还是很满意的。

“你将来是留在中原,还是随天子西行?”

“如果天子允许的话,我想随天子西行。”荀文倩轻声说道:“长倩在西域,皇长子也会随天子西行,我留在中原也孤单,不如随驾。”

唐氏理解她的心情,只是有些惋惜。

说到底,荀家还是慢了一步。如果当初荀文倩能早几年入宫,被立为皇后的可能性并不比伏寿小。如果她生的孩子成了皇嫡子,有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也就不必西行了。

去了西域,以后再想见面就难了。

荀恽有四五年没回来了。她既盼着他的消息,又怕收到他的消息。

——

下午的讨论异常激烈,一开始就碰撞出了火花。

潘濬再次发难,要求将《五经章句后定》定为冠军,不少宋忠的弟子纷纷表示支持。在其他人不肯发言,避免与宋忠师生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王粲只得主动迎战。

王粲表示,五经的崇高地位毋庸置疑,但《五经章句后定》不是五经,不可混为一谈。就这部书而言,虽说有其独到之处,却还没到可以被定为冠军的地步。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王粲拿出了郑玄注的五经。

听到王粲的发言,刘协就不经意的摇了摇头。

王粲记忆力过人,文才也出众,辩论技巧却和他的经学水平差不多,只能算及格,远远算不上出色。

这是荐书会,不是辩经会,你讨论具体的细节,岂不正中潘濬的下怀。

果然,没一会儿功夫,王粲就落入了下风。

看这样子,根本等不到何晏猜的援兵出场,潘濬自己就能取胜了。

刘协想了想,取过纸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叫过门外的侍者,让他交给王粲。

侍者接过纸条,下了楼,来到王粲的身边,将纸条交给王粲。

王粲被潘濬步步紧逼,眼看着形势就要失控,正自上火,看到书坊侍者来打扰他,以为是唐夫人要横加干涉,发表意见,更加不快。等他打开纸条,看到那熟悉的字迹,顿时一愣,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

这字迹太熟悉了,他几乎天天看。

他知道二楼有人,却没想到天子会在楼上。

但他随即又意识到自己失态了。天子分明不想露面,这才让人给他递纸条,他这一抬头,岂不是将天子暴露了。

他迅速将纸条握在手心里,同时虚握拳头,挡在嘴前,咳嗽了两声,借机调整情绪。

看到天子的纸条,他已经知道自己中了潘濬的圈套,也知道该如何脱身了。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从容问道:“诸君,是道先,还是经先?”

第1158章 井底之蛙

潘濬听到这句话,心中一紧,也不经意的抬头看了一眼。

他也知道二楼有人,却没当回事,只当是一些权贵的家眷正如唐夫人主动要求赞助这次聚会一样,想来附庸风雅,凑凑热闹,不会对荐书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现在一张纸条,就及时提醒了王粲,使他跳出了自己准备已久的圈套,可见二楼有明白人。

会是谁呢?

从王粲刚才下意识地动作来看,那人绝非寻常之辈。

王粲为人自负才气,能让他这么敬畏的没几个。他第一个想到的人选是蔡琰,但蔡琰不在宛城,悄悄返回宛城的可能性更小。其次想到的就是皇后伏寿,还有贵人荀文倩。

这两人既是宫里的人,又通晓儒学,听得懂他们之间的辩论。作为局外人,能看破他的计策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但他并不以为然,迅速镇定下来,回复王粲道:“自然是道先。只是道过于玄妙,难为人所知,所以圣人才著五经,以教诲天下。道犹皮,经犹毛。皮本无文,毛色为之,方有斑斓。”

“可若是皮之不存呢,毛将焉附?”

潘濬变色道:“道者,亘古不变,焉能不存?”

王粲笑了,转身看向角落里的周群。“周仲直,能否为潘君解释一下你最近的新发现?”

沉默了片刻后,一直坐在人群中不说话的周群慢慢站了起来,一脸的不情愿。“我的发现只是一个猜想,尚未得到证实,还不想发表。”

“无妨,讨论而已。你不是想寻求赞助,还想邀人一起研究么,今日群贤毕至,你正好说一说,或许有人感兴趣,愿意与你同道。”

周群不快的瞪了王粲一眼,咂了咂嘴。

“诸君,我新制了一架望远镜的事,你们想必都听说了。”

众人纷纷点头。因为望远镜的事,周群连杨修都怼了,在士林中引起的争论不小。

“我这架望远镜,与之前天子说过的望远镜不同,不仅可以做得更大,看得更清楚,还没有色差……”

见周群一开始就有跑题的倾向,王粲连忙提醒。“说你的新发现。”

“啊……啊。”周君尴尬地搓搓手。“经过仔细观察,我注意到七政之外,其他的星宿变化不大。我猜测,这些星宿可能离我们非常远,非常远,以至于即使我的望远镜能放大很多倍,也无法察觉他们的变化。”

“那又如何?”有人不解的问道。

周群看了一眼发问的人,眼中掩饰不住轻蔑,又有一些不安。他犹豫了良久,才吞吞吐吐的说道:“离得如此之远,还能看到光,有可能这些星与月不同,更接近日。”

众人莫名其妙,面面相觑。

潘濬眼神一缩,正欲说话,一旁忽然有人起身,大声说道:“周仲直,你的意思是说,天上那些星不是星,而是日?”

众人转头一看,随即有人失声惊叫。

“汝南许文休?”

许靖抚须,从容向众人颌首致意,眼睛却盯着周群。

周群没见过许靖,却听过许靖的名字。一来许靖曾在成都讲学,二来许靖这两年在长安印坊主持评审,在邸报上也发表了很多评价人物的文章,等于将月旦评搬到了邸报上,天下读书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他的。

遇到这样一个人,周群心里更慌,后悔刚才接受王粲的邀请,起身发言。

二楼的房间里,刘协听到许靖的名字,也有些诧异。只是许靖站的位置有点偏,他看不到许靖,更不清楚许靖身边还有没有其他人。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