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487章

作者:庄不周

出了御帐,安排好相关的事务,诸葛亮找到了诸葛瑾,传达了相关的消息。

得知陈登阵亡,诸葛瑾心情很沮丧,半天没说话。

虽然他已经不再是陈登的幕僚,对陈登还是有些感情的。听说陈登就这么死了,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他再次问诸葛亮,你真觉得三弟适合从军吗?

诸葛亮说,如果他和陈登一样,放不下他的士大夫习气,不能从内心深处认可四民皆士,别说从军,干啥都不行。

诸葛瑾听了,脸有些发烫。

嘴上认可四民皆士,心里却还是不自觉的鄙视普通将士的,又岂是陈登一人。

——

张郃临阵击杀陈登,冀州军士气大涨,审配兴奋的同时,又有些说不出的郁闷。

陈登是陈球的从孙。按理说,他有照顾陈登的义务。可是陈登两次败于张郃之手,这次更是送了性命,可谓是身败名灭。

将来九泉之下再见,他如何有面目再见陈球?

死后的事,可以再说,眼下的麻烦更让人头疼。

陈群收到消息后,就当着很多人的面对审配说,此举有违君臣之义,审配应该向下邳陈氏致歉,并为陈登厚葬。

审配也觉得田丰这件事做得不妥,事先应该和他商量一下。不过向下邳陈氏致歉就算了。

两军交战之际,伤亡在所难免。再说了,陈登是率兵来攻,我们不反击,难道束手就缚?

陈登阵亡,的确有些可惜,不过这是意外,不是刻意为之。

对审配的态度,陈群非常不满,宣布闭门谢客,不与不义之人为伍。

审配勃然大怒,恨不得要将陈群关起来,让他和那些汝颍人为伍。

田丰劝住了他。

田丰说,陈群就是个书生,成不了什么事。但是他是陈寔的孙子、陈纪的儿子,享父祖遗荫,在士大夫、游侠儿中颇有声望。你将他关起来,只会让那些原本就心有疑惑的士大夫、游侠儿心生反感,横生事端。

士大夫也就罢了,游侠儿在军中的影响很大,这时候不宜自乱阵脚。

审配无奈,只得忍了。

但他也不想再见陈群。私下里,他对儿子审英、审俊说,天子虽有诸般不是,但不待见士大夫这一点还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读书人,就不能把他们当人。

——

邺城中议论纷纷的时候,刘备与法正、黄猗一起赶到行在,向刘协当面汇报作战经过,并请求天子责罚。

他揽过了所有的责任,并对黄猗的提醒表示了感谢。

黄猗不仅帮他们打造军械,还及时提醒了张飞。如果不是黄猗拦着,或许损失会更大。

至于法正,根据当时的情况,法正的建议合情合理。陈登阵亡,部下溃败,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无可厚非。

对刘备的担当,刘协很满意。

法正感激不尽。

刘备扛过了主要责任,就算天子要追究他的责任,也不能不考虑刘备的脸面,不会无限扩大。

寒暄了几句后,刘协随即问起了交战经过。

刘备之前有过书面汇报,当着面再说一遍,便多了一些不方便写在纸上的内容。

比如骑兵。

刘备一直缺少骑兵。十年前带到中原的一千杂胡骑经过多年征战,所剩无几,只能充作亲卫骑,没有独立的骑兵编制。

这次被张郃偷袭得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陈登没有足够的亲卫骑。仅有的百十骑为了掩护步卒列阵,迎战对方的游骑,陈登身边没有几个骑士,被张郃父子以骑兵突击,一击得手。

张飞之所以没有及时增援,也是因为他麾下的骑兵有限。就算勉强派出去,也不是张郃的对手,徒增伤亡。

有能力与张郃一战的是陈到指挥的亲卫骑,但他被高览派出的骑兵缠住了,脱不开身。

如果张飞有一千骑兵,及时增援,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刘协听完,当即表示,要给刘备拨付一批战马,供刘备组建骑兵。

刘备感激不尽。

刘协随即问了一个问题:陈登虽说没有足够的骑兵迎战张郃,但他有五六千步卒,面前还有宽达百步的漳水,怎么会让张郃轻易冲到了中军?

他又不是骑兵将领,需要身先士卒。

刘备说,关于这个问题,他一开始也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回营,收集溃兵,详细了解情况,这才知道其中原委。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陈登没想到张郃会亲率骑兵突袭,准备不足。二是上次进攻魏县时损失太大,将士们还没缓过来,战斗力不足。

这两个原因导致陈登列了阵,但心理上并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陈登本人为了督促步卒渡河,中军位置过于靠前,已经到了河岸。

当张郃的骑兵来袭时,步卒惊慌失措,没能及时用弓弩进行有效阻击,使骑兵轻而易举的冲进了阵中。

刘备一边说,一边根据他了解到的信息画出示意图,标出当时双方的位置。

看完示意图,刘协就摇了摇头。

陈登太轻敌了,完全没有做好应有的防范。

或者说,他虽然曾败过一次,却没有吸取教训,又一次败给了骑兵突袭的战术。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冀州与中原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这里更适合骑兵奔驰。谁能将骑兵的优势发挥出来,谁就拥有更大的主动权。

三十里,对步卒来说是极限,对骑兵来说却是有效杀伤距离。陈登以为他离张郃三十里很安全,对张郃来说,这却最舒服的位置,不打简直对不住自己。

刘协立刻想到了孙策。

缺少骑兵,对骑兵威胁认识不足的不仅是陈登,还可能有孙策。

第902章 新战法

“说一下你的意见。”刘协摆摆手,看向黄猗。

黄猗躬身致意。

“臣以为,此战虽意外受挫,却不影响整个战局,相反倒是个提醒。”黄猗不紧不慢地说道:“大军围城,兵力十倍于敌,诸军都有轻敌之意,以为唾手可得,是以人人争先。但我军其实并没有如此优势,或者说,我这的优势并不在于兵力悬殊。”

刘备疑惑地看着黄猗,就连法正都有些不解。

刘协却听懂了黄猗的言外之意,不禁露出一丝浅笑。

读书人就是读书人,脑子灵活,思路开阔,悟性也比一般人强。只要他们肯用心,收获将远远超过普通人。

“我军的兵力虽有十余万众,但近半是骑兵。”黄猗解释道:“攻城时,骑兵是起不到太多作用的,所以兵力优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度田的诏书公布之后,不少冀州大族入城,城中的兵力比之前预期的更多,估计总兵力当在三万以上。仅以步卒而论,我军的兵力优势不超过两倍。将来攻城时,若不能谨慎从事,受挫的可能性更大。”

刘备恍然,连连点头。

法正笑道:“这么说,我军此次受挫倒是因祸得福了?”

黄猗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若能吸引教训,自然是因祸得福。若不能吸引教训,反而以为得计,恐怕会有更大的挫折等着。”

法正脸色一僵,神情些尴尬。

刘备咳嗽一声。“还请长史详言。”

黄猗走到地图架前,挂上一幅纸,提起笔,在上面勾勒出张飞当时的阵地示意图,并标出了双方的具体位置和距离。

“我军渡河,如果能调动对手,当然是最好。如果不能,强渡在所难免。强渡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先行渡河的步卒没有足够的掩护,不仅要面对对方的弓弩打击,还要面对骑兵的冲击。能否完成列阵,对步卒的要求更高。就目前来看,很难令人满意,至少准备是不够充分的。”

刘备眼珠转了转,又问道:“敢问长史,应该做哪些准备?”

“首先是拟定相应的战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将士们心里有数,不至于看到对方的骑兵突击就心慌意乱。其次要加强弓弩手的训练,让他们能为步卒提供有效的掩护。”

黄猗说着,指了指地图上表示对方骑兵的小黑点。“游骑突阵,数量不多,速度也不会以特别快。对这种低速移动的少数目标,集中一定数量的弓弩进行打击,是可以取得不错效果的……”

黄猗简单的解说了一下他的对策,以及针对性训练的技巧,刘备听了,大觉过瘾的同时,又有些担心。

黄猗的战术对士卒的要求很高,不是一般的士卒能够承担的。

比如以三人为一组,一人携带重斧大盾,一人手持长矛,一人持弩,前突形成干扰骑兵突击的阵型。如果能执行得当,这三人就算全部阵亡,也能换取两到三骑,当然是合算的。

可是对那些士卒来说,这种任务几乎是九死一生,有几个人能视死如归,坦然面对?

黄猗说有效,可是他本人也没有实战过,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训练和演习。真上了战场,谁说得准?

当然,如果真能做到,强渡也许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了。

或许应该请天子下诏,安排黄猗到营里帮忙训练?

刘备犹豫的时候,刘协却心中激动不已。

他从黄猗提出的战法中看出了创新的价值,也看到了讲武堂的潜力。

这种战法在凉州很常见。麹义在界桥时以这种战法大破公孙瓒,一战成名。讲武堂中有不少凉州人,通晓这种战法的很多,加以改进,也是很正常的事。

具体的改进,就是将密集布阵变成了疏散布阵,有点像三三制,对付数量不多的游骑最为有效。

运用得好,三个小组互相配合,足以挡住一伍甚至一什骑兵。

唯一的问题是,面对奔腾而来的骑兵,士卒能否克制住心中的恐惧,保证弩的命中率,保证长矛能够刺中战马,保证大盾足够稳住,承受战马的冲撞,保护盾后的同伴。

当骑士落马的时候,他们是否能及时出击,将骑士斩杀。

对刘备的部下来说,这个要求不是一般的高。

但是对韩遂的部下来说,这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

黄猗在这时候提出这样的建议,其实就是为韩遂争取出战的机会。

看来韩遂去年没闲着。他利用部下出自讲武堂的便利条件,第一时间将讲武堂研究出的新战术付诸实践了。

刘协随即又想到,或许孙策会抢在韩遂前面,将这种战法用在实战中。

虞翻去协助孙策作战,不可能不提这种战法。同样缺少战马的孙策肯定会对这种战法感兴趣,并挑选合适的人,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或许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听到孙策的捷报。

——

“嗡!”箭矢离弦。

马背上的骑士应声低头,险而又险的躲过了弩箭,头盔被射飞,露出髡头。

“噗!”一声闷响,一丈五尺长的长矛刺进了战马的脖子。战马被顶得人立而起,厉声长嘶,前蹄虚踢。骑士坐不稳马背,翻身摔倒。

“杀!”身高八尺的董袭从小阵中跃出,手起刀落,将骑士凌空斩首,接着顺手一刀,斩断了战马的两条后腿。

战马轰然倒地,鲜血四溅。

董袭上前,屈膝压住挣扎的战马,将战刀插进战马的脖子。

战马抽搐了两下,不动了,鲜血汩汩而出。

远处观望的几名游骑见状,放弃了进攻,迅速撤退。

董袭拔出几乎弯成弓的长矛,查看了一下矛杆,有些遗憾的说道:“这矛杆还是太脆了,承受不住压力,以后要多带一杆备用。”

长矛手却兴奋不已。“司马,其实也用不了几次,只要能一击得手,阵前有战马尸体挡着,骑兵再来就不能这么快了。”

“有备无患嘛。”董袭咧嘴一笑,甩掉长刀上的血迹,还刀入鞘。“虞祭酒不愧是奇才,竟能设计出这样的战法。以后再遇到游骑,我们就不用担心了。只要胆大心细,步卒也能破骑。”

弩手也道:“虞祭酒文武全才,就算到了朝廷,一样是俊杰。可笑那些中原士大夫有眼无珠,总以为我们会稽只有箭竹。”

“提他们作甚,晦气。”董袭不屑一顾,见远处的游骑已经撤走,举手下令。“撤,回大营!”

第903章 兔死狐悲

孙策与虞翻对面而坐,看着董袭刚报上来的伤亡统计数字,笑逐颜开。

“先生,你来得太好了。有了你传授的新战法,我们再遇到游骑就不用担心了。你是不知道,之前为了对付这些游骑,我们想了多少办法,却见效甚微。”

虞翻笑笑。“这不是我的成绩,是讲武堂的研究成果。讲武堂的学生中有七成以上来自凉州,对步骑之间的优劣最清楚不过。”

孙策眼神微闪,沉默了片刻。“先生,我一定要送仲谋为质吗?”

虞翻脸上的笑容也淡了。“将军,你在担心什么?天子付你以方面之任,又许你割据海外,你送子弟入质不应该吗?还是说,你的目的不在海外,还在中原?”

孙策吓了一跳,连忙摇手道:“先生何出此言?先父受国恩,以匹夫为列侯。我蒙陛下不弃,委以方面之任,岂能有不臣之心?”

“那你为何一再推诿送质?”

“我是不放心仲谋,他太年轻了,又不肯居人下。到了行在,难免受人欺负。万一他忍不住,与人冲突,岂不……”孙策苦笑道:“要不,换个人行不行?比如叔弼,他也十七了,可以为童子郎嘛。你不是说,刘表子刘琮就做了童子郎?”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