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383章

作者:庄不周

“富贵险中求。”马云禄靠在刘协肩膀。“总不会比冲锋陷阵更危险。”

刘协眉头微蹙,欲言又止。

在他看来,冲锋陷阵固然危险,但心中有执念同样有危险。好在马云禄的执念只是想生个聪明的孩子,不是要争嫡,否则他真该劝劝她不用尝试了。

吐纳术也是有危险的。

洗完脚,换了衣服,刘协上床躺好。马云禄也跟着上了床,侧卧在刘协身边,目光灼灼地看着刘协。

刘协原本有些困了,被她这么一看,又精神起来,转头看着她。

“还有事?”

最近事多心烦,他已经有好久没运动了。

马云禄用双手捂着脸。“我……我刚学了些新东西,陛下……要不要检验一下?”

“必须的啊。”刘协翻身而起。“夫子都说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阴阳交泰,天地合和。

刘协难得的睡了个好觉,第二天起床时,神清气爽。

在侧殿晨练结束,出了一身微汗,再洗一个澡,刘协吃完马云禄精心准备的早餐,早早地来到清凉殿。

庞统已经在候着,正和侍中袁耀说话。

看到袁耀,刘协多少有些意外。

袁耀与黄猗、袁权夫妇完全不同,他是个坚决的躺平派。入朝之后,做了侍中,除了必须参加的会议,他几乎从不露面。就算参加会议,也只是带上眼睛、耳朵,不到万不得已,一个字也不说。

他这么早就来殿中侍候,这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

“这么早?”

“陛下。”庞统、袁耀赶过来行礼。

“出了什么事?”刘协看向袁耀。

袁耀不吭声,只是看向庞统。庞统转身从案上取过一封书信,双手递给刘协。刘协看了一眼,见是袁术写给袁耀的家书,不免有些奇怪。

“写了些什么?”

“幽州牧上任之后的一些事。”庞统说道:“事与袁谭有关,幽州牧要袁侍中打听一些李瓒入朝的事,希望李瓒能够出面,与袁谭取得联络,劝袁谭弃暗投明,为朝廷效力。”

“幽州牧和袁谭很亲近吗?”

袁耀躬身道:“听臣父说,袁谭五岁时,其外祖父李膺因党事死于狱中,其母悲伤过度,卧床不起,无力照顾,由臣父教导得多一些。”

刘协大感惊讶。“袁绍当时在哪儿?”

“在汝南服丧。”

刘协突然想起来了。袁绍年轻时,有一件广为传播的义举,就是追服父丧。他名义上的父亲袁成死得早,他当时还没生,自然谈不上服丧。为了补上这个仪式,他又为袁成追服三年。

加上之前为生母服丧三年,总共六年。

看起来,这是一件孝顺的事。实际上,袁绍这么做是为了避祸,避第二次党锢之祸。

李膺作为党人领袖,并不是死在第一次党锢——第一次党锢几乎没死人,汉桓帝处理得很克制——而是第二次。

刘协眼珠一转。“袁熙是哪一年出生的?”

袁耀眨了眨眼睛。“应该是……建宁四年。”

刘协在心里默默地算了算,嘴角不由自主的抽了抽,没有再说什么,打开书信看了一遍,然后暗自叹了一声。

让袁术去幽州是对的。这货干啥啥不行,挑事第一名。

居然说得袁谭要大义灭亲,弃暗投明了。

虽说袁谭做出这样的决定不完全是因为袁术的鼓动,还有李瓒入朝带来的影响,还有汝颍派在暗中勾连,但没有袁术出面,大打亲情牌,这事不会这么顺利。

“很好。”刘协将书信还给袁耀。“明天请李君来,商议一下此事。”

第708章 蒙混过关

袁耀离开之后,刘协在殿中来回踱了一会儿,又让庞统把与冀州有关的公文全部翻出来,再通读一遍,做一次全面整理。

袁绍撤兵之后的形势发展严重偏离了当实的预期,之前拟定的计划现在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实施,还有没有可能达到目标,已经到了必须考虑的时候。

在田丰被迫隐退,沮授去向不明的情况下,冀州人依然以审配为核心,希望能继续掌握以兵权为主的权力,显然已经力不从心。

所以袁谭以及他身边的汝颍人又蠢蠢欲动了。

但他并不希望如此。

袁谭投效朝廷固然是好事,但汝颍人合流,只会在朝廷中制造更大的阻力。

尤其是郭图那些年龄偏大,思想顽固的汝颍人,想让他们转变思想几乎不可能,想让他们放弃利益,更不现实。只有在战场上击败他们,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周忠这样的例子越少越好,朝廷可没那么多的官位和他们进行交易。

庞统还没整理完,诸葛亮也来了。

他昨天显然没睡好,眼圈发黑,精神也不太好。

“昨天睡得那么晚,为什么不多休息一会儿?”刘协说道。

诸葛亮笑笑。“谢陛下关心,臣没事的。昨天听陛下与虞翻论道,如饮醇酒,臣只是宿醉而已。”

刘协哈哈一笑,没有再说什么,示意诸葛亮去帮庞统。

庞统交待了整理公文的目的,随即问道:“昨天虞翻都说了些什么,让你这么兴奋?”

“博大精深,一言难尽。还是回头看纪要更好。”

庞统很惊讶。

纪要通常是会议才会有,天子接见大臣一般只记在起居注时。虞翻见天子,居然有纪要,看来他们讨论的东西真如诸葛亮所说博大精深,无法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清楚。

虞翻人到中年,学问渊博还情有可由。

天子也能跟得上虞翻的节奏?

在庞统看来,天子的确聪明,但是论学问,天子最多算入门而已,远远谈不上渊博。

庞统已经抑制不住好奇心。要不是天子就在眼前,他恨不得扔下手里的活,先让诸葛亮说个明白。

诸葛亮能理解庞统的心情,但他比庞统更震惊。

因为虞翻对他说,昨晚真正谈到的学问,不过是天子学问中的一部分而已。天子的学问深不可测,远超他们的想象。

诸葛亮将信将疑。

但他的疑,只是怀疑虞翻是不是说得太夸张了。对天子的学问博杂,他并不意外。

毕竟天子没有专门研究过《易》,却能和虞翻这样的易学大家说得投机,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他这么早赶来,就是不想错过虞翻与天子的对话。

昨天结束之前,天子给了虞翻一张图,还说了一句口诀,让虞翻回去参悟。他非常想知道虞翻悟出来没有,又悟出了什么。

两人一边轻声说着闲话,一边整理文书。他们都是记忆力极佳的人,一会儿功夫就将有关的文书集中起来,分别门类的摆在刘协面前。

刘协一边翻看着,一边在脑子里将不同的信息来源串联起来。

突然,他看到了一份很不起眼的公文,是北军中候士孙瑞发来的一份掾吏名录,其中出现了一个曾经以为消失的名字。

沮授。

北军中候有员吏七人,可以自行辟除,毋须上报。

但沮授这样一个人出现在北军之中,成了北宫中侯的员吏,士孙瑞也不上书明言,只要这角落里提一下,是不是太过分了?

刘协敲了敲案几,将沮授的名字指给诸葛亮、庞统看。

诸葛亮、庞统看完,有些不解。

“这个沮授有什么问题吧?”诸葛亮问道。

“你们觉得没问题?”刘协反问道:“他可曾经是袁绍的谋主之一,还曾统领过大军。”

“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战绩啊。”

“……”刘协语塞了。

他意识到一点,诸葛亮、庞统对沮授的了解有限,远不及他清楚沮授的份量。

但士孙瑞能不清楚?

十有八九有沮俊有关。

“陛下,如果此人真如陛下所说,留在太原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庞统小心翼翼的提醒道:“将来北军中候进兵冀州,此人可大用。”

刘协心中一动。

难道士孙瑞就是打的这个主意?

老臣们一直想收回兵权,做一个真正的太尉,士孙瑞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但士孙瑞除了华阴之战有功,一直没有像样的战功,反而河东平叛时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连卫尉都被撸了。

平定冀州可能是他最后一个机会,留下沮授做谋主似乎也可以理解。

平心而论,沮授虽然曾经是袁绍的智囊,但他现在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远远不及田丰、审配。他主动离开袁绍,投奔沮俊,并得到士孙瑞的信任,也没什么问题。

如果非要上纲上线,那有问题的人太多了。

包括曹操都曾经是袁绍的附庸。

刘协竭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少受原本历史的影响,但心里还是有些窝火。

这君臣二元论太可恶了,大臣自行其事的空间太大,皇帝陛下一不小心就被糊弄了。

刘协很想做一番改革,加强皇权,可是一看眼前的诸葛亮,他又犹豫了。

以现在的技术条件,皇帝想做到无所不知,显然不太现实。非要做个秦始皇那样的皇帝,大权在握,大小事务都由自己处理,最后大概率会英年早逝。

自己的任务首先是要活得长。

只有活得长,才能把握方向,让历史的按照他希望的方向发展,急不得。

小不忍,则乱大谋。

但这口气不能就这么忍下去,要不然这些老臣以后会更加放肆。

刘协想了很久,让诸葛亮、庞统查查士孙萌的名字。

如果士孙萌已经离开了襄阳,又没出现在长安,大概率也是去了太原,投奔士孙瑞。

果真如此,那士孙萌很可能和沮授一样,名字已经出现在公文里,却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这一次,没费什么时间,诸葛亮迅速找到一份公文,发现了士孙萌的名字。

但不是北军中候的文书时,而是河东尹荀彧、上党太守钟繇的文书里。

除了士孙萌之外,诸葛亮还发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都是避难襄阳的士人,其中就包括王粲。

第709章 虞翻悟道

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刘协大惑不解。

这些人离开了襄阳,为什么不来长安?去河东还可以理解,为什么还有人宁愿去上党?

一个两个还可以说是个人交情,这么多,就不是个人交情可以解释的了。

刘协再一次头疼了。

他估计,类似的事肯定不是一件两件,也不是今天才有。如果不是他心血来潮,要查士孙瑞的儿子士孙萌在哪里,他会一直蒙在鼓里。

就算他勤政,每份公文都会过目,也不会看每一份名单。

而且有很多人,就算名字摆在他面前,他也未必知道他和谁有关系,又有什么样的背景。

大臣想糊弄他,太容易了。

关键这还合乎规矩,诸葛亮、庞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各级官员都有不同的辟除权力,这就是朝廷的制度。要动这个制度,动的就是所有官员的利益。

现在还不是时候,刘协再次告诫自己。

太学的重建要抓紧,而且要紧紧地抓在自己手里。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