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344章

作者:庄不周

那就是对赵温本人有意见?

刘协随即想起,论起蚕桑业,益州的实力不亚于荆州,甚至从运输的角度来说,益州更有优势。诸葛亮治蜀时,蜀锦就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支柱。

赵温就是益州人。

“问过司徒的意见吗?”刘协说道。

“司徒反对,说这是与民争利。”刘巴淡淡的说道,面无表情。

“……”刘协咂了咂嘴。

果然是熟悉的味道。

——

杨彪请贾诩入座,命人上茶。

贾诩从容入座,慢条斯理的品着茶,和杨彪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各地茶的区别。

杨彪没这耐心,一番客套后,直接说道:“文和,我想问问你对议和的态度。”

“我支持议和。”贾诩不假思索。

“那就好。”杨彪松了一口气,随即又道:“那你觉得该怎么议和?”

“我支持天子的决定。”贾诩嘴角轻挑。

杨彪刚舒展开的眉头又皱了起来。“若是如此,只怕袁本初不肯。”

“袁本初不肯没关系,山东人肯就行。”贾诩沉吟片刻,又道:“如果他们也不肯,那就更好了。自作孽,不可活,贪得无厌者,必然反受其咎。”

杨彪眉心皱起了疙瘩。“文和,你是这么想的?”

贾诩眼皮一抬,打量着杨彪,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浓。“其实这是令郎德祖的想法,我只是觉得不错,借用而已,个别字稍有改动。”

“德祖?”杨彪愣了一下,忽然有些头疼。

“你还记得天子给德祖的考题吗?”

杨彪点点头,心中越发不安。他当然记得天子给杨修的考题,只是不知道杨修已经找到了答案,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答案。

“这就是德祖的答案。”贾诩幽幽说道:“文先兄在北疆两年,应该不会反对他的答案。秦不灭六国,不能拒匈奴于千里之外。汉不定山东,不能使匈奴称臣。鲜卑虽一时远遁,却迟早必来。如果不能趁此机会练兵屯粮,西北又能安定几时?”

贾诩轻声笑道:“没道理西北人为国守边,以命相搏的时候,山东人却连钱粮都不肯提供吧。再者,天子亲冒矢镝,驱逐鲜卑之时,山东人不仅不出钱粮,还支持袁绍攻城掠地,难道不该受到应有的处罚?天子愿意赦免他们,是天子仁慈。若是他们当成天子软弱可欺,嘿嘿……”

杨彪头皮发麻,后背沁出一阵冷汗。

从贾诩的轻声曼语中,他听出了浓浓的杀意。

第633章 赛马之道

天子软弱吗?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这么认为。

天子以少年之身,亲身赴阵,连战连捷,两年内就平定了凉州,初步解决了边患。谁敢说这样的君主软弱?

但不排除有人选择性失明,或者掩耳盗铃,将天子当成一个普通的少年。

又或者,过于相信朝臣的力量,以为他们可以左右天子,让天子不能放手施为。

接受袁绍的议和,无疑会加重这种误判。

如此一想,的确不能给那些人太多的让步。

你越是让步,他越是觉得天子不过如此,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造成无法收拾的结果。

杨彪入仕多年,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看着眼神凌厉、锋芒毕露的贾诩,杨彪不禁苦笑。“文和,这是天子的意思?”

贾诩眼中的锋芒敛去,又恢复了与世无争的散淡模样。“是谁的意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与否。不管是谁,都不可能逆天而行。唯有顺天应人,方能无往而不利。”

杨彪也恢复了镇静。“依文和之见,如何才能顺天应人?”

“不知道。”

“不知道?”杨彪惊讶地反问道。见贾诩说得这么从容,他还以为贾诩已有定计。

“天子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赞同。”

“能得文和赞同,想来必是至理。”杨彪含笑道,带着三分调侃。

“说是至理,也不为过。”贾诩也笑了。“天子说,他不是伯乐,不懂相马之术,但他可以让骏马们同场较技,看看谁能脱颖而出。”

杨彪想了想,若有所思。“所以荀文若在并州,犬子在凉州,都是天子给他们驰聘的赛场?”

贾诩点点头,又道:“其实袁绍也是。”

“袁绍?”

贾诩笑笑,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茶。

杨彪明白了,没有再问。

贾诩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清楚,天子并不急着平定山东,他更愿意让袁绍去折腾,看袁绍能走到哪一步,能不能实现士大夫们的理想。

但结果已经很清晰,袁绍不仅不能为山东带来太平,只会为山东带来战争。

杨彪忍不住又想,如果天子一直不出兵,袁绍能够平定山东吗?

他平定山东之后,能否像天子在并凉推行新政一样,恢复生产,富国强兵?

念头一起,杨彪随即苦笑。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大汉沦落至此,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大量的庶民没有立足之地,再加上天灾不断,流民四起,最终演变成黄巾之乱。

谁是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

就是支持袁绍的那些人。

甚至连百年羌乱都是那些人推动的,在凉州为官则横征暴敛,在朝堂上则力主弃凉,对乌桓、鲜卑则一心招抚。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他们虽然满腹诗书,推行的政策却愚蠢无比。

放弃凉州,将抗击鲜卑的主力——凉州人当作蛮夷,然后再像安抚鲜卑人一样安抚凉州人,就能让凉州太平?

何其荒唐。

杨彪原本就是个务实派,在北疆主持事务近两年后,越发觉得那些士大夫的想法不可理喻,更不可能成为现实。教化不可或缺,但绝不是嘴上喊喊就能实现的。

要像天子一样去做。

或许,天子不出兵,由着袁绍折腾,让山东士大夫身受其痛,让他们知道空谈道德的后果,才是真正的治病救人。

只是……如果一来,将有无数人死于无辜,山东也将因此元气大伤,儒门遭受的重创甚至会比王莽篡汉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杨彪一声长叹,几次欲言又止。

他做不到像贾诩一样洒脱。

“文和,袁绍非治国理政之才。”

贾诩嘴角轻挑。“只怕有人不同意你的看法。”

杨彪很无奈。他知道贾诩说的是谁,希望袁绍入朝主政的人不少,他说袁绍不是治国理政之才,自然站在了那些人的对立面,难免会遭到非议。

“正如你刚才所说,是不是有人不同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与否。袁绍虽是高门子弟,但他除了入仕之初做过一任濮阳长,并无地方经验。在渤海、冀州的治绩也有目共睹,如何能治理整个山东?知其不能,而放纵不管,非赛马之道。”

贾诩反问道:“依你之见呢?”

“依我之见,天子的方案甚好。”杨彪咬咬牙。“让他先做好渤海太守再说吧。”

贾诩无声地笑了。“文先识时务,只怕其他人却不肯。”

“我去说服他们。”杨彪慨然道:“这种事,没人比我更适合了。”

贾诩点点头,举起茶杯。

——

杨彪送走贾诩后,命人去请赵温、张喜。

赵温、张喜很快就来了。

他们其实一直在外面等着,亲眼看到贾诩离开。

“文先,贾文和怎么说,他愿意从中解说吗?”张喜迫不及待的问道。

杨彪瞅了张喜一眼,又看看赵温。“子柔,若不问山东之事,朝廷赦免刘焉、刘璋父子不谨之罪,益州可安吗?”

张喜、赵温都愣住了,互相看了一眼,眼神不安。

杨彪不说袁绍的事,直接问益州,而且不问刚从益州回来的张喜,却问赵温,这是什么意思?

但他们都是久经官场的人精,迅速听懂了杨彪的意思。

赵温稍一思索,随即答道:“人心思汉,朝廷不问前过,益州没有后顾之忧,自然可安。”

“你能保证吗?”

“能。”赵温很有把握地说道:“我可以亲自走一趟,若不能安定益州,我愿自免谢罪。”

杨彪转头看向张喜。“你呢,愿不愿意去一趟彭城,劝袁绍接受诏书,安心做他的渤海太守?”

张喜面色苍白。“文先,天子决意用武?”

杨彪摇摇头。“季礼,你觉得袁绍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平定山东?又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让山东恢复太平,如并凉一般安定?将来与朝廷对决,又有几分胜算?”

张喜哑口无言,额头冷汗如豆。

“如果不能,不如安心做个渤海太守。于人于己,都留一点余地,岂不可好?”

张喜的脸腾的红了,紧接着又白了,反复几次,才嗫嚅道:“若是袁绍不肯呢?”

“他肯不肯,不重要。”杨彪拍拍张喜的手臂,意味深长的说道。“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山东士大夫肯不肯?”

第634章 千里而来

贾诩坐在刘协对面,将与杨彪见面的经过说了一遍。

刘协静静地听完,点了点头。

“先生辛苦了。”

贾诩一声叹息。“陛下,臣知道,这并非治本之法,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汉病了几十年,一味用猛药,只怕会伤了元气,为外邪所侵,不如缓缓图之,固本培元。且陛下富春秋,纵使三十年后,陛下也不到臣今日的年纪。臣等得,陛下更等得。”

刘协莞尔一笑。“先生等得?”

“臣等得。”贾诩郑重地点点头。“若能议和成功,天下太平,臣可学留侯养生辟谷,三十年未必不可期。”

刘协眼中的笑意更盛。

这老狐狸,以退为进啊。学张良,你真放得下吗?

“先生,你有留侯之智即可,学他养生辟谷却大可不必。”刘协微微一笑。“张良才活了多久?你要学他,可就见不到真正的太平了。”

贾诩微怔,随即哈哈一笑。“这么说来,臣又可以胜他一次了。”

“又胜一次?”

“是啊,臣遇陛下,幸运胜于留侯遇高皇帝。”贾诩笑道:“若是能比他长寿,岂不是又胜他一次?”

刘协哑然失笑,随即又道:“先生当胜留侯,我却不敢胜高皇帝。”

贾诩眉梢轻挑,含笑道:“陛下若不敢胜高皇帝,如何能行五百年之变?此决胜之时也,陛下可不能怯阵。别说是高皇帝,就算是三皇五帝全都站在面前,陛下也只能勇往直前,一举超越之。”

刘协抚掌而笑。“愿如先生之言。”

——

两日后,刘协再次召开朝会,讨论对袁绍的招抚之策。

这一次,会议进行得很顺利。

以杨彪为首的几个老臣都表态支持天子的意见,可以接受议和,但袁绍只能以渤海太守的身份代理冀州事务。

为了促成和议,司空张喜毛遂身荐,愿去山东传诏。

见此情景,刘协也不好节外生枝,只能答应,命人拟诏。

当然,他也不会满足于袁绍等人的口头称臣。如果袁绍接受这个条件,山东各州郡受朝廷正朔,就必须派人上计,向朝廷汇报户口、土地,并缴纳贡赋,推贤举能。

除此之外,刘协还有一系列的恢复计划。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