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312章

作者:庄不周

何姗红了脸。“不是妾不抓紧,是陛下太忙了。”

“现在不忙了。”刘协哈哈一笑,在堂上坐定。“镇西大将军去了关中,如今这金城是朕的了。朕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陛下不去关中?”伏寿、荀文倩不约而同的说道。

“暂时不去。”刘协想了想,又说道:“等城外的瓜田丰收了,再走不迟。”

伏寿、荀文倩交换了一个眼神,都有些不解。她们的确在城外种了一些瓜,但刘协留在金城不走肯定不是为了那些瓜,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只是之前一点风声也没露。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天子要去关中,整军备战。现在看来,他们都想错了。

“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西王母的瑶池?”刘协突然说道。

荀文倩一惊。“陛下要去西海?”

刘协点点头。“朕要去亲眼看看那些羌人活得怎么样,不能只听他们说。能到金城来见驾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羌人还不知道他们的天子长什么样。”

伏寿说道:“陛下着意教化,自然是圣人之行,只是西海遥远,羌人……又逐水草而居,只怕……”

伏寿说了一半,看了一眼旁边的何姗、胡休,惭愧地闭上了嘴巴。何姗、胡休虽然不是金城人,却都是羌人。这样的话不适合当着他们的面说。她也是一时着急,失言了,尽管及时改口,还是难免被人听出异样。

“远什么远?将来朕还要去西域,去昆仑。”刘协哈哈一笑。“典籍中都说远古诸神来自昆仑,如今昆仑就在眼前,你们不想去看一看吗?”

“想。”胡休跳了起来,拍着手道。“我从小就听阿母说昆仑山和西王母,一直想去看看,只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如果陛下要去,一定带上我。”

“同去,同去。”刘协哈哈大笑。

荀文倩目光微闪。“陛下,这一去,只怕要半年时间,又要到新年了吧?万一关东战事有变,陛下可没有造父驾车。”

“朕要去西海,就是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变故。”刘协收起笑容。“只要凉州稳固,关东战事就算有波折,也不会影响根本。可若是汉羌不能相安,就算关东平定,天下还是不能久安。当初秦能并天下,不仅仅是因为有关中,更因为先平定了陇右,无后顾之忧,才能全力经营东方。朕既然已经来了这里,就要尽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浅尝辄止。”

荀文倩若有所思,想了想,随即又道:“陛下是不是还想越过葱岭,直到西域之西?”

刘协点点头。“如果朕的想法能一一落实,或许可以走得更远。”

伏寿忍不住说道:“更远是多远?”

刘协还没说话,荀文倩抿嘴而笑。“殿下,陛下怕是要去安东尼的家乡看一看呢。都说我大汉的丝绸最后都卖到了那里,商人的驼队能至,陛下的铁骑自然也可至。只可惜你我都不会骑马,怕是不能陪着陛下远征了。”

伏寿眉梢轻挑,目光流转。“陛下,妾现在学骑马还来得及吗?”

第565章 枕边有风

“你才多大?任何时候学骑马都不迟。”刘协说道:“但为了随朕去西域而学骑马,却大可不必。”

“为何?”伏寿眼神一黯,下意识地看了荀文倩一眼。

荀文倩眨着眼睛,也有些疑惑。

“天下再大,中原都是根本。”刘协笑笑,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只要中原稳固,百姓能安居乐业,人才如雨后春笋,代代有人,就算西征遇到一些麻烦,也不会影响大局。否则就算走得再远,终究只是梦幻一场。”

“陛下说得有理。”荀文倩附和道:“亚历山大覆辙在前,足以为戒。秦统一六国,尚且要奋六世之余烈。天下之大,又岂是一两代雄主就能做到的?征服天下不能寄希望于一时一人,当如愚公搬山一般,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刘协看着荀文倩,满意地点点头。

自然开始研读西方典籍之后,荀文倩眼界大开,境界也有明显的提升。比起伏寿,她也明显更务实,不仅仅满足于引经据典。

伏寿半懂不懂的“哦”了一声,没有再问。

她对西征既没什么概念,也没什么兴趣。之所以来凉州,都是应荀彧之请。相比之下,她更喜欢环境更好的河东,而不是条件恶劣的凉州。

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生一个皇嫡子,履行她身为皇后的职责。

说了一阵闲话,一起用了晚餐。天色将黑,众人各自回屋,刘协到了何姗的屋里。洗漱完毕,他上了床,靠在床头读书。

何姗梳洗回,上了床,靠在刘协身边。她伸长脖子,凑过来看了一会儿书,觉得没什么意思,注意力转到了刘协身上。

盯着刘协的侧脸看了一会儿,她突然说道:“陛下,你真带我去西海吗?”

“不是说好了么?”刘协头也不回的说道。

“我就是觉得……想再问一遍。”

“君无戏言。”刘协笑道:“再说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对陛下来说,可能不是大事。可是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事。”

“有这么严重?”刘协放下书,回头看着何姗。

何姗、胡休都是羌人首领的女儿,而且是北地境内的羌人,也就是所谓的东羌。东羌最早被汉人打败,后来就安置在北地、安定一带。这些羌人与汉人混居,汉化比较重,实力相对也更强。当西羌叛乱时,东羌也跟着响应,而且声势闹得很大,一度波及河东、关中,久征不服。

汉桓帝时,主战的段颎取得了皇帝的支持,雷霆出击。

事实证明,即使大汉不再如日中天,对付这些人还是皆有余。段颎率一万五千步骑出征,用时两年多,斩首近四万,几乎将东羌的青壮杀得干干净净,东羌从此闻段色变。

但杀戮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威逼之后,朝廷并没有做好后续的安抚工作。时光流逝,不过三十年,东羌又慢慢恢复了元气。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不久的将来,东羌又会成为大汉的肘腋之患。

对付东羌,不能像对付塞外的鲜卑人一样,必须加以教化,主动融合。

这也是当初刘协愿意接受何姗、胡休的原因之一。

何姗、胡休入宫,北地、安定的东羌心里有了底,马超在北地的控制也顺利了很多。在鲜卑人被击溃之后,北地安定,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恢复北地郡了。

何姗如此渴望地跟随西行,自然不是因为贪玩,或者想看看西海的风光、西王母的故乡。

何姗迎着刘协的目光,咧着嘴笑了,露出两只小虎牙。“镇西大将军率部东行,陛下身边只有三五千步骑。虽说这些都是万里挑一的勇士,却也是陛下对我们羌人的信任……”

刘协打断了何姗。“你们羌人?”

“啊?”何姗不解地看着刘协,长长的睫毛扑闪扑闪。

刘协斟酌了片刻。“你觉得羌人和汉人不一样吗?”

何姗结结巴巴,不敢回答。

刘协想了想,伸手将何姗揽入怀中,手在她的背上拍了拍。“你知道汉人常说的炎黄是谁吗?”

“是两个圣王,一个是炎帝,一个是黄帝。”

“那你知道炎帝姓什么?”

何姗茫然的摇摇头。

“炎帝姓姜。”刘协拉过何姗的手,在她的手心写了一个篆体的姜字,然后又写了一个篆体的羌字。“你觉得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

何姗自己比划了半天,若有所思。“陛下,难道炎帝也是我们羌人的祖先?”

“你说呢?”

“我不知道。”何姗歪着小脑袋,想了好一会儿。“我明天去问问蔡令史,她一定知道。”

刘协鼓励的点点头。

他当然可以自己对何姗说一通汉羌同源的道理,但这肯定不如蔡琰来解释更有说服力。蔡琰不仅是大儒蔡邕的女儿,本人的学识也是得到了很多人认可的,即使是关东大臣也能接受。

他明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蔡琰,从文化上建构一套汉羌同源的理论,方便对羌人的教化,尽快将羌人融合到华夏民族中来。

虽然还没得到肯定的答案,何姗却很高兴,和刘协嘀嘀咕咕地说了半天话。

她和胡休虽是宫里的美人,但行在的规矩并不严,只可得到皇后伏寿的许可,她们就可带着几个女骑士出行。她们有着明显的羌人外貌,又熟悉羌人的语言、习俗,认识了不少羌人部落领袖的家属,也见过一些普通羌人,了解的信息比刘协见过的更多,更真实。

刘协在休屠泽大破西部鲜卑,让羌人既敬又畏。他们赶来见驾,与其说是拥护朝廷,或者谋求商路的利益,不如说是想看看天子是什么样的人,会不会对他们也动武,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毕竟汉人对羌人的态度一向不好。十年前,朝廷还曾出兵征讨西羌。

刘协一直觉得自己对羌人的态度很真诚,道理讲得很透彻,利益也分配得很公平,对羌人很照顾,羌人头领们对自己心悦诚服,所以才有去西海看一看的想法。

听了何姗的解说,他才知道自己还是太乐观了,那些都是表面文章。

在短暂的失落之后,他又很快释然了。

民族融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三五年就能解决,反倒不正常了。

革命尚未成功。或者说,革命的征程刚刚开始。

第566章 文明融合

刘协这么自信,是因为他虽然拥护华夏文明,以炎黄子孙自居,但他并没有民族歧视,不觉得汉族高人一等,其他少数民族都是蛮夷。

真正读过历史的人都清楚,华夏是一种文明,而且是极富包容性的文明。匈奴、鲜卑、羌、越等民族并不是被华夏灭绝了,而是融进了华夏,成了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族不是一个血脉意义上的民族,而是基于对华夏文明的认可,集结在一起的主体民族。

这与西方强盗嘴上喊着种族平等,实际推行种族灭绝的政策完全不同。正因为如此,在学习了西方的民族史观时,很多读书人才会出现那种格格不入的困境,思想上出现了不小的混乱。

他也经历过那样的混乱,但他最终走出了那团迷雾,找回了自信。

天下大同,才是华夏文明的追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共同追求。

所以他对伏寿、荀文倩、何姗、胡休并没什么分别。之所以对伏寿高看一眼,多次强调她的皇后地位不可动摇,只是不希望山东士大夫党争的习气影响中兴大业,将精力集中在内斗上。

最明白他心意的人是荀彧,所以才特意送伏寿到行在来。

除此之外,他对几个女人并没有区别对待。这一点是发自肺腑的,她们都能感受得到,所以何姗、胡休在他面前才会那么自在,不会唯唯喏喏、战战兢兢,才会和他说那些看来的、听来的故事。

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谎言总会被戳破,唯有真诚没有破绽。

刘协和何姗说了半夜闲话,仔细打听了羌人们的反应,对当前的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未来更有信心。不论是武力还是文化,又或者是利益,他都有足够的优势。

除了心灵的交流之外,当然也免不了肉体的深入交流。

他需要何姗、胡休为他生下一儿半女,证明他对羌人的一视同仁。

年轻就是好。一夜的缠绵过后,心理年龄奔四,生理年龄却只有十七的他还能按时起床练武。

练武时,他便命人去传蔡琰。等他练完武,洗漱完毕,来到充当前朝的中庭,蔡琰已经到了,正和当值的夏侯充说话。夏侯充明显有些畏惧蔡琰,说话的时候低着头,不敢直视蔡琰,倒是蔡琰昂首挺胸,自信从容。

见刘协从后院出来,蔡琰扔下夏侯充,上前行礼。

“陛下召臣来,有急事?”

“嗯。”刘协点点头,示意蔡琰入座,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蔡琰眉心微蹙,露出些许为难之色。“陛下的用意,臣能理解。只是羌人没有文字,而我汉人典籍之中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急切之间,怕是很难找到依据。”

“你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文字记载。”刘协说道。他早就知道蔡琰会这样的困惑,也正是想借这样的机会来打破蔡琰的困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难道书上没有的便不存在?口耳相传的故事就不是故事?令史,羌人的历史一直就在,只是等待一个成文的机会。”

蔡琰眼神一亮,笑道:“陛下所言极是,倒是臣习气太重了,囿于旧学,眼界不够开阔了。”

“令史太谦虚了。”刘协微微一笑。“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吧,趁着人在凉州,尽快完成。将来你的事越来越多,未必还有机会来采风。”

“唯。”蔡琰欣然应诺。

——

为羌人编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要四处采风,收集羌人的口耳相传的歌谣、故事之外,还需要梳理中原的典籍,寻找相关的事件,与羌人的故事编缀在一起,发现那些已经变形的歌谣背后的历史真相。

蔡琰组建了一个团队,有二十多人,其中有一半是羌人,至少是熟悉羌人语言、习俗的。他们带着纸和笔,深入各个部落,将羌人的口头文化记录下来,作为原始资料。

何姗、胡休也自愿加入团队。她们跟着伏寿、荀文倩学习了一段时间,能够胜任书写记录的工作,是羌人中不多的文化人。天子有意为羌人著史,身为羌人,她们义不容辞。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羌人们感激之余,也意识到了读书的实际意义,建学堂的积极性更高了。没过多久,麹演就来求见,表示他与几个家族、部落商量过了,共同出资,将在临羌建一个学堂,招收汉羌子弟入堂,请天子尽快安排教学的博士。

刘协安排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伏雅。

伏雅出自世家,学问自是不用说的,为这些汉羌子弟启蒙绰绰有余。他是皇后伏寿的兄长,由他出任教师,足可见朝廷对这个有标杆意义的学堂的重视。

伏雅虽不是博士,但他是侍中,身份比博士更高,算是超配了。

为了鼓励伏雅安心教学,刘协承诺,四年之后,伏雅随时可以申请调回朝廷,且职位不低于侍中。如果教学效果好,培养出的人才多,必有重赏。

伏雅答应了。

麹演等人喜出望外。得知伏雅还没有婚配,他们请旨,希望能与伏雅结婚姻,临羌城里城外的女子随他挑,为妻为妾都可以。

嘴上说得随意,但谁不想自家的女儿做正妻?伏雅人品端正,身份高贵,即使在中原也是很抢手的人物。能将女儿嫁给他为妻,是麹演等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麹演等人明争暗斗,想了不少招。

经过一番斟酌,在刘协的授意下,由伏寿本人亲自过目,为伏雅选了一妻两妾。妻是麹演的女儿麹云,妾有一个是临羌大族郭宪的女儿郭英,一个是羌人领袖北宫大石的女儿北宫纯。

北宫是羌人大姓,北宫大石的兄长就是曾与李文侯一起举兵的羌人头领北宫伯玉。北宫伯玉、李文侯被韩遂坑死之后,北宫大石恨韩遂入骨,只是实力不济,不敢轻举妄动。如今韩遂被调往关中备战,北宫大石才敢到金城来见驾。如今女儿嫁给伏雅为妾,他非常兴奋,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借着伏雅的婚事,麹演盛情邀请天子西行,巡狩临羌,出席伏雅的婚礼。

刘协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第567章 孤陋寡闻

刘协起程西行之前,郝昭、夏侯兰赶到了金城。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