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259章

作者:庄不周

韩遂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请蔡琰作画纪念,自然瞒不过天子的耳目,韩遂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他没想到天子会以这种方式将平叛图卷交给他,尤其是在收到荀攸大捷的消息之后。

他平定宋建的战绩,如何能与荀攸的战功相比?

天子说“画得不错”,而不是“打得不错”,其中调侃的意思已经不明自明。

“朕一时手痒,想题个跋,韩卿不会介意吧?”

韩遂一愣,连忙说道:“陛下,这……臣如何当得起。”

“当得起,当得起。”刘协笑容满面,卷起袖子,拿起笔。韩遂连忙上前一步,为天子磨墨。虽然知道这幅图卷终将成为笑话,他也只能忍着。自己酿的苦酒,含着泪也得喝下去。

天子题了跋,他想拒绝都拒绝不了,更不能有所损坏,以后还得当传家宝似的收着。

刘协略作思索,在画卷上题了几句诗:

山高路远城小,河首平汉逍遥。谁能正本清源,唯我韩大将军。

韩遂看得仔细,耳根一阵发热。

“如何?”刘协歪着看着韩遂,笑容满面。

“好,好。”韩遂笑得比哭还难看,除了说好,什么也说不出来。

刘协放下笑,欣赏着自己的书法,也欣赏着韩遂的尴尬。这是他给韩遂的最后提醒,如果韩遂还不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怨不得他了。

不得不说,荀攸这一战,打得正是时候。

从此凉州不再独大,朝廷也不再独木难支。

当然,情况也更复杂了。关东人的崛起势不可当,那群老臣又有了说话的底气,该蠢蠢欲动了。

——

抱着画卷,韩遂出了御营。一路低着头,不愿与任何人对视。画卷更是藏得好好的,不想让人看出半点端倪。

尽管如此,那小小的画卷还是像千石重担一样,压在他的心头。

尤其是天子题的那几句诗。

回到中军大帐,韩遂命人去传成公英。他脱了外衣,坐在火塘边,将画卷搁在手边,伸手烤火,有一种控制不住的冲动,很想将这花费百金买来的画卷扔进火中,烧个精光。

可是他又不敢。谁知道哪天天子兴趣来了,又想再加几句?

韩遂很苦恼。

过了好一会儿,成公英赶来了,见韩遂在帐中独坐,不免有些意外。战事结束,将士们都想回家,解散之前如何分战利品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他作为韩遂的心腹,承担了大量繁杂的事务,这时候韩遂将他叫来,他还以为是要商量什么大事。

“坐。”韩遂头也不抬,指了指对面的位置。

成公英脱了大氅,又解下腰下的刀带,挂在一旁的兰锜上,偷偷看了一眼韩遂的脸色。

“将军有什么吩咐?”

“看看这个。”韩遂伸手一指画卷。

成公英倒是知道画卷的,也没多想,在大腿上擦了擦手,拿起画卷,缓缓展开。

画卷很精美,崇山峻岭之下,城池、河流,严整的军阵,气势宏大却又有条不紊。最开始是天子为韩遂符的场面,接着是行军,然后是最精彩的攻城。镇西大将军韩遂的战旗在画卷中占据了中心位置,既体现了尊卑,又不影响韩遂的主角身份。

“好啊。”成公英赞了一声。“不愧是大家,布局、笔法都很精彩。”

韩遂点点头,却不说话。

蔡琰的丹青无话可说,绝对值那一百金。

成公英看到最后,也发现了那几句题诗,不禁眉头微蹙。“这几句……是谁所题?不像是蔡大家的笔迹啊。”

“还能有谁?”韩遂没好气的说道,带着一腔挥之不去的怨气。

成公英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能在蔡大家的画作上题字,还让韩遂无可奈何的人,一只手数得过来。“天子?”

韩遂点点头,直起腰,一拍大腿。“我费心费力,最后却落了个姑息养奸的罪名,真是白忙一场。”

成公英盯着画上的题诗看了一会儿,又道:“将军,惩前毖后,焉知非福?”

韩遂转头看向成公英,轻笑一声,充满自嘲。

成公英凑到韩遂面前,指了指“正本清源”四个字。“将军,宋建不过是一匹夫,河首平汉王也只是笑话,天子也未必当真。大汉真正的叛臣不在河首,而是河北。天子将正本清源的任务交给了将军,这难道不是莫大的期许?”

韩遂愣了一下,眼中露出疑惑的光芒。“这一句……能作如此解?”

“怎么解,全在将军一念之间。”成公英笑道:“你看,天子说的是大将军,可不是镇西大将军。若是别人,这自然可以当成行文省略,但天子金口玉言,绝不会信口而言。”

韩遂又惊又喜,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说,天子有可能授我平叛重任,而不是荀攸?”

成公英点点头。“荀攸是关东人。他舍近求远,以兵力最少的臧洪为副,而不是以张辽、高顺为副,其意甚明。天子岂能不防?”

韩遂如梦初醒,眉宇间的愁苦一扫而空。他哈哈大笑,背着手,在帐中来回踱了几步。想到将来真有可能率十万大军东出,平定袁绍叛乱,官至大将军,心情激动得难以自持。

贾诩之前和他说过这样的前景,如今又得到了天子的书面承诺,机会已经切切实实地摆在他面前,能不能成真,全在他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

我能做到吗?兴奋之余,韩遂又不免忐忑。

办法不是没有,天子已经像他展示了真正的用兵之道,拿下枹罕城就证明了这种用兵之道的巨大潜力。只要能推而广之,假以时日,将麾下将士练成天子禁军营那样的精锐也并非不可能。

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自己年纪大了,未必还有那么多时间,而儿子韩银又是个中人,未必能体会这样的用兵之道。成公英倒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但他偏偏又不是自己的儿子,甚至连女婿都不是。

或者可以收他为义子,但这样一来,又难免会影响韩银的地位。

凉州与关东不同,更注重实力。与成公英相比,韩银的文才武功都差得太远。一旦给了成公英义子的身份,将来他的部下就有可能拥立更具实力的成公英,而放弃韩银。

韩遂一声长叹,伸手拍拍成公英的肩膀。“后生可畏。元伟,可惜我只有一个女儿,要不然……”

成公英拱手道:“英视主公如君父,又何必婚姻?”

韩遂满意地点点头。“是啊,你我情同父子,又何必那些虚礼。我只是遗憾啊。元伟,子义粗鄙,不肯读书,以后你可多帮衬他,要像兄长一样的教导他。”

成公英连忙说道:“岂敢,我当兄事子义,报将军知遇之恩。”

韩遂盯着成公英看了又看,有些惭愧。上次斩杀白马铜的就是成公英,但功劳却被他一个人得了,成公英只得到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赏赐。

这一次,不能再这么干了。

“元伟,此次攻取枹罕,你是首功。”

成公英吃了一惊,连忙说道:“将军不可,此战有功将士甚多,我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如此超拔,只怕影响将军清誉。再者,首先登城的也是子义所部,我……”

韩遂笑着摆摆手,胸有成竹。“你不用担心,我自有料理。”

第449章 风起浮萍

韩遂上书报功,表成公英为首功,韩银为次,姜冏又其次。

刘协颇感惊讶,但稍微一想,就明白了韩遂的心思。

亲儿子韩银实在扶不上墙,不能不加强对成公英的培养,以期将来能助韩银一臂之力。

尽管如此,他还是将韩遂找来,询问了韩遂这么列功的理由。

他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其他人都懂,甚至还要让人觉得他也不理解韩遂的操作,很迷惑。

韩遂的小心思当然不能明言,但他早有准备,给了一个让刘协都没预料到的答案。

韩遂说,此战能如此顺利,陛下所传用兵之道是关键。能将陛下的用兵之道推广全军,成公英功劳最高。所以,他虽然没有先登,却为顺利破城打下了基础,前途不可限量。

所以,他觉得有必要对如此用心的将领给予应有的奖励,而不能仅以斩首、先登为标准。毕竟陛下评价一个将领的标准中不仅有斩首、先登,还有伤亡率。

参与攻城的将士中,成公英部的伤亡率全军最低。

刘协明知韩遂是强辞夺理,还是接受了韩遂的解释。他随即又问了韩遂一个问题:为什么战功表上没有韩卿你自己的名字?

韩遂很谦虚的表示,宋建称王叛国,歼灭他本是臣的责任。是臣玩忽职守,没将他当回事,这才延误至今。蒙陛下不弃,给臣一个赎罪的机会,已经感激不尽,岂敢居功。

刘协笑了。看来韩遂不仅读懂了那几句诗,还刻在了心里,耿耿于怀。

刘协夸了韩遂两句,随即在韩遂所上的功劳表上签了一个“可”字。

韩遂作为统兵大将,官职、爵位不变,赐羊酒。

成公英为首功,拜安西将军,允吾侯,食邑二百户。

韩银为次功,拜安东将军,统兵进驻蓝田。

姜冏为又次功,拜护羌校尉,驻金城临羌。

……

诸将皆归镇西大将军节制。

普通将士有功者赏钱,所有将士免一年赋役,酬新年远征之劳。

封赏的诏书一公布,全军欢腾。

韩银虽然没能封侯,但是拜安东将军,进驻蓝田,可以看作凉州人内迁关中的第一步。这一步由韩银来完成,有着不同寻常的寓意,表示天子对关东用兵已经进入筹备阶段。

紧接着,刘协下诏,在各军招募粗通文墨的将士二百人随驾。毋论汉羌,由侍中贾诩进行为期一年的集训。一年后考试合格者分配到诸将军中为教师,教授将士,协助主将指挥作战。

消息一出,但凡能识几个字的将士都蜂拥而至,争先恐后的报名。

他们早就听说了,在军中做教师可是个美差,有六百石的俸禄,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再者,贾诩是天子心腹,号为智囊,能做他的弟子,将来走到哪儿,都能高人一等。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凡有点志向的人都不会轻易放过。

贾诩担当起了考核的任务,用了两天时间,挑出二百将士。虽然没有明说,但这些将士年龄最大的不到四十,最小的十六,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放眼看去,全是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都粗通武艺,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

看完名单,又看看眼前这些举止有些粗鲁,却不失质朴之气的年轻人,刘协很满意。

“凉州的未来就在诸君手中,大汉的未来也在诸君手中。”刘协很诚恳地说道:“望诸君努力学习,与朕共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愿为陛下效劳,愿为大汉尽忠。”二百人躬身行礼,齐声大呼。

一旁的贾诩眼眶有些湿润,悄悄地低下了头。

——

河东,涑水。

渡船靠岸,司徒赵温、司空张喜并肩下了船。

河东尹荀彧迎了上去,拱手施礼,满面笑容。“赵公,张公,一路辛苦了。一去经年,不闻德音,真是令人想念。”

张喜撇了撇嘴。“文若,巧言佞色鲜矣仁。你是真想念我们吗?你恨不得我们永远不回河东才好。”

“岂敢,岂敢。”荀彧连忙请罪。

赵温摆摆手。“文若,别理他,这几天肉吃得太多了,说话都有些腻味。”他挽起荀彧的手臂,亲热的拍着荀彧的手。“不愧是王佐之才,这才一年功夫,就将河东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一路走来,不论是官吏还是庶民,提起你都是赞不绝口。再有十年,王道可现矣。”

荀彧很尴尬,连忙说道:“赵公言重了,小人之言,岂能当真。一年风调雨顺,温饱无忧,他们就心满意足,赞不绝口。若是今年收成不太好,影响了生计,他们又要破口大骂了。”

赵温抚着胡须,微微颌首。“文若持重,难得。不像某些人,恨不得见人就夸。”

张喜也不恼,哈哈大笑。

说了一阵,仆从准备好了马车,荀彧将赵温、张喜送上车,正准备回到自己的车上,张喜招了招手,示意荀彧上车。荀彧推辞,张喜伸手抓住他的袖子,一把拽上车。

“关门,出发。”张喜喝道。

马车起动,荀彧无奈,只好吩咐荀恽赶着车跟在后面。荀恽去了,张喜脸上的笑容散去,双手拢在袖中,一声叹息。

“凉州的事,如何看?”

“张公说的是哪一件事?”荀彧不紧不慢地说道。

张喜瞪着荀彧。“文若,你也把我当老糊涂,跟我猜谜语?”

荀彧苦笑。“张公言重了。实在是凉州有那么多事,我真不知道张公说的是哪一件啊。”

“贾诩招募二百生员。”

“这件事有什么问题?”

“天子这么做,是不是太偏心了?要招教师,何必在凉州,凉州能有几个读书人?再说了,贾诩的学问焉能教人?这不是误人子弟么?偏偏陛下还说得那么郑重,什么大汉的未来都在诸君手中,什么努力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群西凉莽夫,也能治国平天下?”

张喜的声音越说越大,最后几乎是在怒喝,白皙的面皮也涨得通红。

荀彧连忙示意他收声,不要太激动。“张公,你怕是误会了。”

“我误会?”张喜喘了两口粗气,勉强平复了心情。“文若,你不要以为你女儿成了贵人,就以外戚自居,一心维护天子。天子年少,虽有中兴之志,却还需要你我扶持,不能由着他乱来。”

第450章 进退两难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