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 第214章

作者:庄不周

但话出于杨彪之口,想来不虚。

杨彪完全没有奉承他的必要。

虽然还没见到天子,但华佗已经意识到,自己这次随赵歧来太原是明智的选择。

能让他得偿所愿者,唯有天子。

第361章 山河变

正如赵温预料的那样,天子重建沿边郡县的消息一出,整个晋阳城就热闹起来,临时充当司徒府的太守府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一张张笑脸的背后,都是想谋求一官半职的功利之心。

沿边诸郡荒废已久,官制形同虚设,太守、都尉等自不用说,县令长就需要几十个。

何况天子在边,这时候去北疆任职,见到天子的机会也多。

一旦被天子看中,将来的仕途要顺利很多,这几年的辛苦完全值得。

相比于文官需要公府辟除,武人更加直接。

张杨、王服一战封侯的消息传出,武人便看到了机会所在。他们不愿意坐等公府辟除,直接组团,自行前往边疆投军。

有消息灵通的听说大鸿胪杨彪将去美稷拜见天子,赶来求见,希望能随杨彪同行。

杨彪正中下怀。

虽说天子全歼了鲜卑人,但句注关以北依然不太平,有这些勇武之士随行保护,安全便有了保证。沿途观察,挑选可用之人推荐给天子,于公于私都是好事。

稍作准备后,杨彪、华佗就出发了。

杨彪和华佗相谈甚欢,一路上聊个不停。

华佗一向景仰弘农杨氏,也知道杨彪不仅是名臣之后,本人也是能臣。天子在西京时,杨彪维护天子,立下不小的功劳。如今虽屈居九卿之大鸿胪,却圣眷不衰,将来重归三公是意料之中的事。

他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名臣会对自己如此亲近。

如果说当初听说天子改医匠为医师、医士只是心理上有一点安慰,如今面对杨彪,他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医者的尊严,心里的芥蒂为之消解了大半。

天子重视,连杨彪这样的名臣都能以礼相待,其他人又有什么资格看不起医者?

“听说元化内外皆能?”

“杨公言重了。”华佗谦虚道:“只是见得多了,有些经验。”

“沛国病人多?”

“江淮一带连年生乱,又常有流寇游侠,受伤的人很多。且江淮近江海,地势卑湿,水产多,疾疫也是常有的事,本是医者治病救人之所。只是江淮民风剽悍,读书人少,大多数人医巫不分,不学真正的医术,反倒行些巫术蛊道,实在令人惋惜。”

“便如张角、于吉之流?”

“然。”华佗眼中露出自信的光芒。“不读书,难明事理,医术便难登堂入室,只能学些旁门左道蛊惑百姓,为祸天下。”

看着侃侃而谈的华佗,杨彪想起了负责铁官的裴潜。

裴潜本非工匠。他只是在南阳见过水排遗迹,便根据一些图纸复原出来,又加以改进而已。

但铁官在他的管理下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

读过书的人,与没读过书的工匠,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只可惜,读过书的人都想做官,能和裴潜一样认真做事的太少了。

这风气当有所改变才行。天子改医匠为医师、医士,将他们与士人等同齐观,着实是卓见不凡。

“元化,北疆大捷之后,受伤的将士不小,你可能会很辛苦。”

“救死扶伤,本是医者之职,何苦之有?”华佗说道:“只是医者不可无药,杨公若能多准备一些药物,或许于救治有帮助。”

“哪儿有药?”

“通常来说,有山林之地便有药材。并州多山,理应有适用的药材。只是我初来乍到,不甚熟悉。如果能从南阳采买一些药材,应该以解一时缓急。”

杨彪听了,心中欢喜。“这个简单,南阳已在骠骑将军治下。我写一封书信给他,他会配合的。”

“张济武夫,未必懂得这些。不如写给军师丁幼阳。”

杨彪想了想,不禁哑然失笑。“我倒是忘了,丁幼阳也是沛国人,想必与你相识。”

“杨公所言甚是。”

杨彪命人在路边停车,取来笔墨,立刻手书一封。

华佗的弟子吴普擅长药学,也与丁冲熟悉。杨彪便让吴普送信去南阳,着丁冲筹备相关药材,送往北疆。

——

河曲。

刘协站在崖壁之上,脚下就是激荡雷鸣的河水,闻之令人心惊肉跳,双腿发软。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裴茂额头全是汗珠,再一次劝道。

身为西河太守,陪天子巡视河务,如果天子落河,他的前程就到此为止了。

那些愤怒的老臣说不定会直接将他撕了。

“陛下。”杨修上前一步,抢到了刘协的面前,一只脚的脚后跟已经悬空。

刘协看得清楚,瞅了杨修一眼,转身向后,回到安全之处。

裴茂长出一口气,感激地看了杨修一眼。

“峡谷如此之深,津渡不易,看来只能架桥了。”刘协看着对面的山崖,叹了一口气。

此时此刻,他无比怀念基建狂魔的能力。

两三百米宽的峡谷,对基建狂魔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对眼下的大汉来说,却是着着实实的天堑。

他有意重建西河郡,就近控制美稷,并任命最积极的裴茂为西河太守。裴茂很用心,以最快的速度走遍沿河诸县,立刻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经过大河几百年的冲刷,大河的河谷下切,不仅之前的渡口无法再用,引水灌溉也成了不切实际的妄想。

简而言之,想恢复跨河而治的西河郡根本不现实。

至于刘协所说的架桥,他根本不想置评。

这和疯话有什么区别?

“用强弩,能将绳子带过去吗?”刘协指着对面的山崖。

“绳子?”裴茂瞪大了眼睛。

天子不会是真的想在河山架桥吧?

刘协很认真的说道:“在这边建一座高塔,再在那边建一座高塔,然后将绳索悬挂其间,架一座索桥,有没有这个可能?”

“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吕小环叫道。

裴茂瞅了吕小环一眼,强忍着骂人的冲动——他真不敢得罪吕小环,吕小环年少不讲理,她爹吕布更不讲理。

“陛下的想法极妙,只是找不到这么结实的绳索。”杨修不紧不慢地说道:“纵使能架起这样的桥,只怕也没人敢走。”

“我敢走。”吕小环举起手,笑嘻嘻地说道。

杨修点点头。“但天下能如吕郎官一般无畏的人又有几个呢?”

吕小环深以为然,一本正经地说道:“这倒也是。”

裴俊没忍住,“噗嗤”的一声笑出声来。

裴茂瞪了裴俊一眼,转过头,脸颊抽搐。

“我也敢。”艾肯不紧不慢地说道。

第362章 脱虚向实

刘协不苟言笑,淡淡地说道:“诏令天下,有能在此架桥通行者,赏千户侯。”

裴茂、杨修等人愣了一下,互相看看。

杨修故意打趣说道:“陛下,眼下西河县编户不到一万,架个桥就赏千户侯,是不是太多了?以后想干点别的事,朝廷可负担不起。再说了,度辽将军、越骑将军立下大功,食邑不过千户……”

刘协瞅了杨修一眼。“若能在此架桥,必是不世出的匠师,岂不比度辽将军、越骑将军更难得?再者,能在此架桥,就能在更多的地方架桥。一桥飞架,两岸百姓受益,何止千户食邑?”

刘协说完,又语重心长的加了一句。“要想富,先修路。”

杨修坚持道:“话虽如此,亦须量力而行。秦始皇一统天下,大修驰道,未见得富,却二世而亡。”

裴茂惊愕地看着杨修。以秦始皇为例,这可是引喻失义,大逆不道。

不过想想杨奇将桓灵比作桀纣,他又释然了。

这是弘农杨氏家风。

“争论无益,不如实践。”刘协也见惯了杨氏家风,并不生气,更不想争论。

他考虑的不仅仅是一座桥,甚至不是几座桥,而是天下人重视技术的心态。征战能封侯,造桥也能封侯,何必一定要做官?

如果能将读书人的兴趣由做官引向科学技术,他愿意多封几个侯。

见刘协坚持,裴茂乐见其成。千户侯的食邑不需要西河郡单独给,桥架起来,好处却是西河郡的。

在裴茂等人的陪同下,刘协沿河视察了几十里路。

总体而言,这一段的大河地理变化不小,有的影响通行,有的影响耕种,更多的则兼而有之。要想恢复西河郡跨河而治的局面,的确有不小的难处。

但刘协不想轻易的放弃。

他对裴茂提出了一个建议:西河郡依旧跨河而治,但分河东、河西两个部分,设两丞尉,各管半边。太守往来大河两边,居中协调。在沿河合适的位置设置几个津口,作交通之用。

虽说大河地理形势改变,但找几个渡口还是没问题的。

即使是两千年之后,这段晋陕之间的黄河上还有好几个著名的津口沟通东西。

裴茂接受了刘协的建议,他也觉得以河为界有问题,不符合朝廷以西河为根基,重新设置边防的宗旨。一旦两边各自为政,极易形成割据,进而影响北疆的安定。

“欲建太平,治河必不可少。”刘协又道:“除了架桥之外,再征求一些能治理水土的人才。”

想到水土,他就有些不爽。

张喜身为司空,躲在太原不来,是不是该将他揪过来看看?

杨修眼中闪过一丝不安,却还是躬身领诏。

——

刘协视察返程时,在河曲津口遇到了杨彪一行。

君臣父子见面,不胜欢喜。得知华佗也闻风而至,刘协更是喜出望外。

他与华佗谈了好一会儿,又让太医令来进行例行考核。太医令倒是知道华佗的,连连摇手,自称不敢考校华佗,并表示愿意让贤,自愿做华佗的助手。

刘协却不愿意为此坏了规矩。

太医令虽说不是什么名医,但尽心尽职,最近为了治疗受伤的将士也非常辛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能用人如积薪,后来居上,尤其是仅仅凭着名气就后来居上。

他任命华佗为太医丞,协助太医令救治伤员,将来再积功升迁。

他对华佗说,北疆每一个战士都是北疆安定的根基,多救一个人都是好的。治病救人,就是治国救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难得,良医更难得。你有成为良医的天赋,宜当珍惜。

虽然没能做成高官,华佗多少有些遗憾,可是见天子如此重视自己,期望甚高,他便释然了不少,欣然接受了任命。

将华佗纳入太医署的体系后,刘协又考核了随杨彪而来,打算投军的勇士。

这批人大多是太原籍,有不少读过书,武艺也不错,只是实战经验略缺。刘协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转入虎贲、羽林,几个特别优秀的则留在虎贲侍郎中。

比如郝昭。

郝昭年方弱冠,但身材高大,弓马纯熟,还有相当不错的兵学根基。不仅刘协对他很满意,郭武、阎行也与他一见如故,引为知己。

杨彪在一旁看着,觉得眼前的刘协又与几个月前的天子有了不同。

一场大捷,让天子更加自信从容,胸怀气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若不是面相依然稚嫩,仅看他的言谈举止,谁也不相信这是一个年方十六的少年。

但他也有担忧,天子对百工的重视太重了,反而对士人不太上心。

到目前为止,天子发布的几道求贤诏书,有求能工巧匠的,有求通晓水利的,有求骁武能战的,唯独没有求通经明术的。

与杨修谈了一夜后,他证实了自己的担心。

借着一次汇报的机会,杨彪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刘协托着腮,盯着杨彪看了很久,露出一丝意味难明的笑容。

“杨公莫非忘了,朝廷自有举孝廉制度。”

上一篇:归藏剑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