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尽头 第205章

作者:一桶布丁

事实上这次的验证能如此容易,主要还是因为宁孑的论文里连可能的左边范围都已经标注了出来。虽然在宇宙中,那些坐标可能不那么精确,误差可能达到数光年,但跟2.6万光年的距离比起来,这些误差都是可以容忍的。

所以借用目前可以说世界最快的超算之一的Fugaku他的同行很快便出了结果。

这次他找的数据更有针对性,搜索范围进一步小了,数据量不是很大,应该更快就能出结果。

“勒尼,数据给你发过去了。”

“收到了,等着,对了刚刚的计算结果没问题吧?”

“我还在研究,现在看来没什么问题。”

“要不要给他们打电话?我觉得如果不通知他们的话,也许明天他们会不太开心。”

“再等等,等我确定了再说,对了,你现在人在哪里?”

“夏威夷。”

“你们那里现在几点了?”

“清晨六点十五分,我睡了一觉,五点起床打算去上个厕所继续睡觉,谁知道瞄了一眼数据,发现有情况之后马上开始验证,一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明天我肯定不能去享受海滩温暖的阳光了。”

“现在你还在计较海滩温暖的阳光?来自银心太阳炙热的光还不够点燃你的激情?”

“如果那篇论文是我的作品,我的激情现在已经爆炸了。哪怕是你,我都会为你高兴,但那篇论文是另一个人写的。让我验证结果的动力来自于你说的那句,我们也许是第一批能证明他出了错漏的人。然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却是在证明他又一次对了。

说实话,我现在的心情比我第一次到女友家里见到她那传统且保守到极致的老爹时,心情要更复杂。”

这话让卢修斯·鲁迪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刚刚收获那些消息带来的振奋被这番话打击到了,他此时似乎忘记了初心。

“但这个发现可能改变我们对银河系的认知,甚至是对宇宙的认知。”

“这也是我愿意放弃美好的海滩,还坐在电脑前的惟一原因了。该死的,那里怎么可能出现恒星?银心射电源的中心区可是小于10个天文单位,但那里可是有着数百万个太阳的质量,那可是一个超巨黑洞,恒星为什么会不被吞噬?”

“不知道,也许我们之前应该分析更多的数据……或者可以去问问华夏那个宁……好了,我觉得可以给他们打电话了,跟原始数据对比之后我觉得你的分析结果没错,那里的确有恒星。如果他的推断没错的话,那么其他区域应该还有恒星,只是我们的分析速度没法跟你比。”

“好啦,我懂你的意思,我会让大家把数据汇总给我的。你负责打电话,我负责继续工作。”

“好!”

……

当卢修斯·鲁迪几十个电话打出去之后,天文学家的聊天群里再次热闹起来。

通过超算分析出的数据被发给了上线的每一个人。

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很快群里再次热闹起来。

“所以他才是对的?他竟然是对的?他通过几个根本不知道什么意义的公式,推导出了银心有恒星运动的可能?结果还被我们证明了?”

“神呐,上帝一定是疯了。我现在很好奇那些恒星是怎么形成的?众所周知,包括恒星在内的任何物质一旦陷入黑洞的引力场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核心激扰活动所产生的的围绕在黑洞周围一定距离上那些盘状气态物质有可能演化为恒星?”

“但那需要生成一个高温高压的核心,如果这些数据比对是正确的,那里的恒星很巨大,而且亮度极高。”

“好吧,宇宙的结构更加复杂了。我就知道,一切都太简单了,那里的质量可是6.84 X10的36次方,是太阳质量的360万倍。”

“明天全世界都会为这个发现而疯狂的。”

“哈哈,卢修斯,你错了,没几个人会关注这些的。当然物理学界大概许多人会不知所以。”

“等等,说到这个,你们觉得宁的这个发现有没有可能拿明年的诺贝尔奖?”

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刚刚无限热闹的群聊突然就再次沉寂了下来。

半晌后才有人回答道:“应该不会吧?毕竟去年才刚刚把诺贝尔奖颁给了研究引力波的,总不能明年又给搞宇宙学的,做量子物理那些人会疯掉的。而且宁孑也不算物理学家吧?”

“但我们通过宁孑的论文发现了银心存在致密的恒星天体,起码颠覆了三分之一我们对银心的认知,以及相关理论。实事求是的说,这的确是诺奖级的成果。如果他明年能把理论补全,那再蝉联一次诺奖问题也不大。”

“他才22岁,已经拿了菲尔兹数学奖、图灵奖,所以还要刷新一下诺贝尔奖的记录?”

“嗯,所以有什么办法?”

“我还是觉得明年该颁给量子力学了。”

“呵呵……”

“好了,验证完毕,各位,结果给你们发到邮箱里了,事实胜于雄辩,不管你们觉得有多难接受,华夏人是对的。当然也许有点小错误,因为那里的恒星远比他论文中推论的要多。卢修斯,你是黑洞专家,我有种预感,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你的头发会掉的很快。”

“不,也许我们可以跟宁孑合作,我突然对他的论文很感兴趣。如果可以的话,也许我们应该让他尽快补齐论文那些缺失的部分。”

“卢修斯,你应该可以做到,也许你能让科学杂志的编辑联系到宁孑。”

“也许吧,但我不能确定。我听说他不太喜欢搭理人,但我会试试,你们等等。”

……

“铛铛铛……”

当亚雷尔·赖利被电话铃声唤醒时,他下意识的看了眼窗外。

天还黑着……

该死的,太没礼貌了,难道不知道现在是圣诞假期吗?

这个时候扰人清梦,的确是太过分了。

“谁呀?”身边的女人问了句。

“我看看……”说完,亚雷尔·赖利翻身爬了起来,看了眼来电号码,随后整个人愣了愣,然后快速清醒了过来,然后套上了睡衣,随口答了句:“一个科学家朋友。”便朝着卧室外走去。

他还真没想到电话竟然是卢修斯·鲁迪打来的,看了看时间,凌晨5点37分。

这位科学家的电话还真不好直接挂了,毕竟他前不久才刚刚找过人家。

而且这个时候打来电话,总给他一种很怪异的感觉。

难道……

走出了卧室,顺手接通电话,很快便验证了他的猜想。

“虽然很难开口,但还是要收回之前我说的话,宁孑是对的。经过验证,他的论文指出的那片区域的确有恒星存在,而且有数十颗恒星,根据现有资料判断,这些恒星可能要比我们的太阳大30到50倍,亮度则可能是太阳的一百倍,它们的转速很快,大概是怕被黑洞吃掉。

套用跟我一起做这件事的兄弟说的一句话,宇宙就是一个奇迹,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一切也许都是错误的。我得承认他是对的,但你应该知道,他的论文并不是那么清楚,所以你能帮我跟他联系上吗?我们希望能跟宁孑进行一些学术上的探讨。”

亚雷尔·赖利能听出卢修斯·鲁迪语气中的迫切。

但对于这个要求他其实也是爱莫能助。

毕竟他跟宁孑其实也不熟悉,包括杂志社给宁孑发的稿件已经刊登的邮件,到现在宁孑都还没回复。

“好的,我会把你的要求跟宁孑沟通的,不过你确定已经发现了那片区域存在恒星的证据?当然,我并不是质疑你的判断,而是之前你说过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寻找证据的。”

“是的,本来的确需要一段时间,但太多的巧合了。我的申请被提前批准,恰好还有一个朋友手上有超算资源。当然把这些发现写成论文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要整理跟再次核实资料,以及需要电脑合成一些图片,嗯,大概一周吧,当你度过愉快的圣诞假期,也许就能在邮箱里看到这篇文章。”

“那太好了,相信我卢修斯,我会想办法跟宁孑讨论你的想法。这是二十一世纪又一个重大的天文学发现,对吗?”

“毫无疑问,是的!对了,我再次收回之前那句话,数学的确是无所不能的。”

“别这样说……”

“好了,记得你的承诺,我非常希望能尽快跟宁交流,可以通过邮件、电话、视频等等任何形式,你可以告诉他,我可以根据他的时间来安排。”

“好的!”

“那么拜托了,挂了。”

听着忙音,亚雷尔·赖利知道,这个圣诞节,又一个科学领域不会平静了。

……

华夏,燕北大学,范振华正在数学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查阅着文献,办公室大门突然被敲响,没等他应声,便有人直接推门走了进来。

“陈院士?哪阵风把你吹来了?”

范振华意外的看着来人,这位是燕北大学天文学系系主任陈文泽。

“还能有哪阵风?当然是宁风把我吹过来的,忙不忙?不忙的话带我去体大帮我引荐一下,我想见见宁孑。”

“不是……你去见宁孑做什么?他又得罪你了?”范振华心里一阵紧张了。

毕竟宁孑在得罪人这件事上是有前科的,他总能做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莫名其妙的就把人得罪了,让人头大。

而且这个时候范振华是真不愿意宁孑又得罪这些大佬的,毕竟他的打算也是明年就把宁孑推上去。

然而陈文泽的回答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你不知道他在《科学》上发表的那篇论文?”

“他在《科学》上又发论文了?什么时候?”范振华也是一脸愕然。

这事他还真不知道。

“前天,科学官网上更新的,还给了他一个圣诞特别版的版面。简单来说,他通过数学做了些预测,颠覆性的预测,我得到消息,有些同行已经证实了他的预测是对的。我又研究了一遍他的论文,有些地方我不太懂,想去当面请教下他。

对了,不止是我,学校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两位教授正在赶过来的路上,他们委托我先来找你,然后约好了一起到体大回合。”

范振华眨巴眨巴眼睛,有些疑惑……

前天?

前天宁孑不是刚刚做完博士论文答辩么?

他又跑去科学上发了篇论文?还是关于天体物理的?

“那个,陈院士,你是不是搞错了?没听说过宁孑天文学还有研究啊?”

“我不是说了吗?他的论文是通过数学推导做的预测,所以才让人觉得很奇怪,哎呀,你别废话了,赶紧走吧,我路上在给你解释行不行?”

“得,我陪你去一趟,但可不保证他肯定会给我这个老头子面子。”

“行了,我就不信那个年轻人真的六亲不认,走了,走了。”

就这样,范振华糊里糊涂的被直接拉出了门。

……

几乎同一时间,正在办公室里亲自书写着论文的陈理想电话也响了起来。

这边恰好是华清大学天文学系主任李钟书打来的。

华清大学天文系的前身是物理学院的天体物理专业,在燕北大学将天文系专门拆分出来之后,华清也做了同样的操作,同样聘请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作为系主任。

对于陈理想这位副教授来说,接到电话时候难免比范振华更为意外。

毕竟他跟这位李院士几乎就没什么交集,毕竟大家开的会议层次都不一样。

“陈教授,我是李钟书。”

“哦,李院士,您好,您好。”

“哎,嗯,没打搅到你吧?”

“没有,没有,您是有什么事吗?”

“那就好,还真有点事想拜托你帮忙,你知道的,宁孑跟华清的关系不太好,所以想请你帮帮忙,看能不能邀请宁孑来我们天文系办一个讲座,讲讲他最新的那篇论文。咱们不管学校那些恩怨,就单纯的想邀请他来做个相关的研讨会,你看如何?”

“啊?”

第179章 三月的建议

真正的科学家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的一群人,“真正”两个字很重要,它代表着对周遭一切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跟始终拥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为了这些满足好奇心跟求知欲,他们能做的远比普通人所能想象的更多。

朝闻道夕可死矣,说的就是这种精神。

能够找到世界的真相,活不活,活多久问题都不大。

方旭也曾说过差不多的话,如果少活二十年能换来解决一个他感兴趣的世界性难题,他会毫不犹豫。

天文学家其实也一样,甚至求知欲更为旺盛。

宇宙太大了,大到让研究他的人很容易便会感觉到绝望。

光是人类生存的太阳系,直径便大概有300亿公里,以现在人类飞行器的最大速度,想要飞出太阳系大概都得上万年。星球的寿命动辄便以亿年为单位,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光是想想都容易让人感到绝望。

相较而言,人类的寿命的确是太少了。

所以观察,推测,在有限的生命里提出各种猜想来对宇宙的种种可能做出似是而非的解释便成了天文学家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宁孑这次所做的事情,神奇的点就在于,他通过理论推测出了一种宇宙中可能的情况,最重要的是,他的推论是正确的。

这可以理解为牛顿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让人们不但理解了力的相互作用,更能计算出物体的质量、速度跟力的大小。这可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于是宁孑突然变得忙了起来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上一篇:随身博物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