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博物馆 第240章

作者:和光万物

在中国境内投资建厂,生产缂丝工艺品,先运回国内,再出口到欧美。

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打着中国刺绣的名号,去赚钱。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在出售中国刺绣的同时,也会把他们的刺绣拿出来一块出售。

潜移默化的告诉顾客,小本子也是丝绸生产国,工艺一点不比中国差,但是价格比中国丝绸便宜很多。

等到顾客慢慢接受了小本子丝绸,小本子直接从源头一下断开,不管你是中国生产的,还是小本子自己生产的,一律都是小本子生产的。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施成功,不出百年,世界上就不会再有中国丝绸的说法,而是小本子丝绸。

小本子就是这么阴损狡诈。

但是有一点很让人佩服,小本子很能隐忍,干一件事情很有耐心。

他们能够通过几十年的布局,去谋划一件事情。

比如当年入侵中国,比如占领东北。

就是用了几十年的潜移默化的移民,培植本土势力,最终一口吞下。

比起小本子的阴损狡诈隐忍,棒子那就是单纯的坏和不要脸。

棒子也是学你的技术,学会之后,直接公开宣称,丝绸是棒子的,中药也是棒子的。

孔子很牛逼?

没关系,他是棒子国的老祖宗。

屈原很有名?

不怕,那是我们棒子的老祖宗。

所以,棒子就占了一个坏和不要脸。

相比起来,还是小本子更加可怕。

“我已经和苏州政府那边初步达成了协议。

就按照您说的那个对赌协议,达不成目标,我的投资全部算作无偿捐献。

多亏您给了这么一个办法,不然还真没办法和小本子竞争。”刀疤脸笑着说道。

“初步达成协议可不算数,小本子最擅长的就是阴谋诡计。

这一次你只是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人家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的。

关于蚕业养殖基地的事,你和苏州那边谈了吗?”张俊平笑着说道。

“谈了!苏州那边的领导很感兴趣,对此表示欢迎。”刀疤脸笑道。

“这样,你一会去找市府招商引资办公室的许主任。

就是你之前见过的许局长。

他现在是招商引资办公室的主任。

你通过他联系一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向他们捐款一百万美元,然后邀请他们对苏州蚕业养殖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等和苏州前往正式合同之后,沿着长江以南,杭州,扬州,南京等所有自古以来有养蚕传统的地区,都搞这么一个蚕业养殖基地。”张俊平一只手轻轻敲打着桌子,对刀疤脸交代道。

“捐这么多?”刀疤脸惊叫道。

同时很不理解的看着张俊平。

捐款一百万美元,只为了投资兴建蚕业养殖基地。

值得吗?

有这一百万美元,做什么生意不比养蚕赚得多?

“大山,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只看钱多少。

如果单论钱的话,我现在就退休,每天喝喝茶,钓钓鱼,因为我的钱,已经几辈子都花不了了。

可是,人这一生,总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才能对得起自己这一生!

老了才能坦然的对子女说一句,你们老子这辈子没白活。

我现在让你干的就是一份事业,而不单纯是为了赚多少钱。

投资蚕业养殖基地,扶持蚕农。

通过发展缂丝、云锦等丝绸工艺进而带动蚕业养殖的发展,最终达到双向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个目标达成了,就会发现,赚钱原来是这么简单。

丝绸市场是一个万亿级的庞大市场,我们只要在其中分一杯羹,哪怕只占到百分之一,那是多少钱?”张俊平很耐心的向刀疤脸讲述着其中的利害关系,剖析发展蚕业养殖的重要性。

“张爷,我明白了,您放心,我回头就去找许主任。

只是……”刀疤脸不好意思的挠挠头。

“呵呵!”张俊平笑了起来。

他自然知道,刀疤脸纠结什么,他这个香江老板看似风光无限,让他拿一百万RMB,他想想办法还能凑出来。

可是一百万美元,把他卖了也不值这些钱。

张俊平笑罢,从公文包里掏出支票簿,写了两张支票交给刀疤脸。

“这张一百万的支票你拿去给农科院的蚕业研究所捐款。

这张一千万的支票,是你去苏州投资的钱。

到了苏州,直接把钱存进中国银行,这样他们才能放心的和你签合同。”张俊平笑着交代道。

“知道了张爷!”刀疤脸使劲点点头。

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信任。

一千一百万美元,这么一大笔钱就这么交给自己。

这是多么大的信任?

这一刻,刀疤脸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张俊平又起身走到另外一边的工作间,拿起自己这段时间创作的字画。

“这些字画你拿到苏州去,让缂丝制品厂选择手艺最精湛的工人,以这些字画为模板,一比一织造出来。”张俊平把字画交给刀疤脸,交代道。

缂丝画,缂丝书法制品,这个不是张俊平的独创,早在宋代就有了缂丝画。

苏州缂丝画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都是中国古老的工艺传承,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瑰宝。

任何一样,只要发展起来,养活一地之人不是问题,甚至更进一步的带动一地的经济发展也不是难事。

缂丝画,比纸质字画颜色更加艳丽,更富有立体感,也更加便于保存。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早在宋代,皇室就曾经用缂丝工艺来织造名人字画,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

只是用缂丝工艺织造字画,要求很高,织工必须要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不知道苏州、南京能够做到的还有几人。

张俊平这也是一个试探,如果能够完美还原他的字画,那么下一步他会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去全力扶持缂丝工艺的发展。

这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第二步,第三步。

第二步,就是用艺术品公司和缂丝工艺品厂签订合同,包销缂丝工艺品厂的缂丝制品。

这也是张俊平敢让刀疤脸和SZ市政府签订对赌协议的底气所在。

第三步,则是做字画的衍生项目。

艺术品公司现在手里握着多少名人字画?

不提那些青年艺术家的字画,但是吴新平这一个级别的,艺术品公司就有好几千副字画作品。

吴新平这个级别的艺术家,虽然还活着,可是年龄都已经五十多,奔六十岁的人了,精力有限,可以说卖一幅就少一幅了。

更不要说,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吴昌硕等等已故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更是卖一幅都心疼。

还有再往上数,郑板桥、再再往上的唐寅,他们的画作都被当作一级文物,每一件都是国宝。

如果,换一个思路,用缂丝工艺来织造他们的字画呢?

如此以来,缂丝制品就变成了艺术品公司,字画作品的衍生产品存在。

不仅有效保护了名人字画的外流,还利用名人字画创造更高的价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此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虽然张俊平嘴上说着不要太注重金钱得失。

可是,也不能不承认,每一个传统工艺的兴衰发展都和金钱直接挂钩。

当一样手工艺能够换来大量利益,也就是金钱的时候,这样手工艺必然能够得到空前的发展。

技术不断革新,研究出各种更先进的生产工艺。

各个时代骄子,手艺达人更是层出不穷,竞相争艳。

而那些不能带来利益,不能让手艺人赚到钱的传统工艺,即便是再怎么哭喊着,你们再不学就失传了。

任媒体如何呼喊,又一样传统工艺失传,国家应该出台政策保护云云。

国家也确实出台了许多的保护政策,可它依然是发展不起来,注定了要失传。

这就是现实。

能带来利益的传统工艺,花再多钱,也有人去学。

无法带来利益的,免费传授,也没人愿意去学。

所以,保护传统工艺,不是靠呼吁,靠呐喊,而是要想办法找到传统工艺隐藏的利益。

很俗,也很现实。

送走刀疤脸之后,张俊平对李文娟和夏国祥两个人说道:“我刚才和周大山说的话,你们都听到了?

好好思考一下,我这么做的目的。

写一篇我和周大山谈话的感悟给我。”

张俊平教徒弟,从来不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只是把基础的东西教给他们之后,剩下的就是引导。

让他们自己去悟。

让李文娟和夏国祥当自己的助理,他谈公事的时候,搞创作的时候,从来不避着他们,这就是最大的教导。

能不能悟出来,全看个人的天赋。

悟不出来,即便是手把手的教,也一样成不了名家。

“师父,又写感悟啊?”李文娟哭着脸道。

张俊平时不时的就会给他们布置这样的作业。

这种作业,是最好做的,也是最难做的。

第二百六十九章 慈母多败儿

“怎么?不想写?”张俊平撇了李文娟一眼,笑着问道。

“没,愿意写!”吓得李文娟一哆嗦,赶紧讨好的笑着跑到张俊平背后,给他捏着肩膀。

张俊平平时对他们挺好,可是犯了错,那也是真罚,真打。

不会管你是男是女。

“愿意写就好!好好思考一下,我刚才对大山说的那些话。”张俊平端着茶杯,慢慢品着茶。

“祥子,下班之后,你去绕一下路,通知一下你田婶,让她明天把孩子送到我那里去,以后你们三个住一个屋。”张俊平想了想又对夏国祥交代道。

既然收了,就要为他们负责。

什么叫入室弟子,那就是要跟着师父一块吃住,日夜接受师父的熏陶,在师父言传身教下,学习本事。

“师父,小师弟他们才六岁,是不是太小了一点?”

“六岁还小?已经到了筑基的年纪了。”张俊平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