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 第200章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你们有多少人?”

“王昭远只给我们留了两营人马,九百多号人。”说到这,众多蜀军都一脸愤懑。

史从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这栈道要地上只有他们这二三十人守着。

一下子明白过来只有居然有些哭笑不得,也大受震撼,心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用人可太需要斟酌了。

“王昭远不会以为守剑门关就是真的守个剑门关吧.......”史从云感慨。

几个一脸沮丧的蜀兵将士也无奈道:“他可能就这么想的。”

根本不知兵的人来当统帅,也是蜀国将士的悲哀了。

剑门关和大剑山之间的栈道是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当年诸葛亮修剑门关史从云虽然没在场,但他们这些沙场出身的人一看就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了。

大剑山的断开处有三十里左右险要地带,这里段路上都修路栈道和隔几百米一处的的拦腰楼阁,为的就是据险要的三十里栈道和山道层层层阻挡敌军。

而剑门关只是这一段路中最险要的地方而已.......

怎么可能只守剑门关呢!

这是一个长达三十里左右的完整防御体系。

所谓那些天下名关大多都是如此,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关,一道门,是一整套配套的完整体系,守军要生活,要轮换,可不是机器。

战争是长期的过程,不只是考虑一时守住,众多士兵守在那的吃喝拉撒,体力消耗之后的援兵和轮换都需要能解决。

当初诸葛亮建关显然是考虑这些的,三十里的栈道山路,前方层层阻隔,后方援兵和后勤能沿着栈道和山道往前补充,钱线伤员能往后运送,这样据守栈道上众多阁楼逐次抵抗,就算失守一个栈道楼阁可以退到后面,到了最坏的情况就依托剑门关抵抗。

如此就能长期将敌人层层阻拦在这三十里的险要之地中,消磨士气,消耗粮草,直到敌人没办法只能撤兵。

结果王昭远以为所谓的守剑门关,就是真的是守剑门关而已.......

外行指导内行,那真是太可怕了。

想必这些蜀军士兵也是绝望的,没有后援,没有后勤补给,让他们孤零零二三十个人怎么守栈道上的阁楼,下场肯定是死路一条,时间长短问题而已。

史从云安排这些蜀军士兵下去休息后,接下来的进军很顺利,几十里的栈道和山路组合的险要山道上,居然没有什么像样守军。

之后又遇到几波十几人,二十几人守栈道的蜀军,史从云让之前投降的蜀军去劝说,他们也很快投降了。

之后大军前锋就这么顺畅的过了二三十里的险要之地,毫无阻碍......

没有逐次抵抗,没有层层阻击,大军就这么顺利的到达剑门关下。

休整一天之后,第二天史从云亲自去剑门关前查看情况。

剑门关两侧都是陡峭山崖,而关城十分巧妙建在坡头上,守军想要上去先要沿着山坡爬上半里不到的路程才能到达坡头上的关前,而去路则死死被关城堵死。

不说守军会如何反击,光是这一段路就设计得很聪明,战场上人的体力是十分珍贵且有限的。

爬坡披不披甲?

不披上面的守军都不用滚石,用弓弩造成的威胁就及其大。

可如果披了,披着几十斤的甲,顺着这长坡爬到关下,都累成狗了,还打什么战。

所以史从云第一天在关下看上去时,就觉得这剑门关是真难打,坚固和两边地势没法通行只是难点之一。

因为它太小,如果只是单纯坚固,那是做不到像寿州那样长久坚守的,寿州城里足够十万人生活,城头一次可以部署好数千守军。

剑门关因为地势的限制,虽然限制攻方通过,也导致其城楼狭小,没法一次性部署太多守军,这样如果能强攻守军反而吃亏。

可这险关妙就妙在它关前这一段漫长的大坡,攻方要爬到坡顶才能攻关,不说阻碍众多,关体力消耗就要命。

不过周军打到这也是士气高昂,不少猛士纷纷请战,表示愿意身先士卒去攻关。

史从云没有贸然同意,而是找了几个灵活的士兵。

“上去试试风头,情况不会立即跑,小心他们的滚石。”史从云道。

几个士兵点头,他们都没着甲,顺着陡坡尝试性的向上爬,爬一会儿就停一下。

才爬一会儿,山上想起巨大的碰撞声,在山谷里回荡,几个人立即撒丫子往回跑,山坡上烟尘滚滚,几块大石顺着山坡往下,径直冲入路边的树丛中,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压倒一片灌木丛。

“蜀军防备严密,警惕性很强。”王全斌做了结论。

史从云点头:“这剑门关正面还真不好打,先等邵季的消息,如果不行就只能强攻。”

冯继升在这时候站出来,“大帅,咱们可以在周围伐木造栅栏,然后用栅栏挡石头,一步一步往山上推移。”

“能行吗?”

“这,臣不敢保证,但可以试试。”冯继升道。

史从云点头:“你先带人造着,实在不行咱们就用你的办法。”

说完他看向周围诸多将领:“咱们将士的命比什么都重要,某这么多年打仗下来就有一点体验,不能怕苦,不能怕累。”

众将表示明白。

随后冯继升带人去准备,同时让前锋先后退一里,扎下营垒,接应后军过栈道的同时等候南面的消息。

这条路并不是唯一的通,从利州往南的路上,是有其它路可以绕到剑门关后面去的,其中一条就是嘉萌关为起点的小路。

他已经派出邵季走那里去抄王昭远的后路。

.......

剑门关以南,汉源坡,原本是距离剑门关十里左右的一个小村镇,这时已经完全被大军征用。

王昭远在大帐中对手下部将道:“那史从云不讲武德,胜之不武,两军布阵决战,他居然趁机偷袭入城!

老夫今天发誓,一定要在这挡住周军,报效朝廷,希望诸位与我勠力同心,不辜负陛下盛恩。”

下面的将领纷纷点头,但大多无精打采。

王昭远很不满,哼了一声就不敢再继续了,没了当初出兵时候的威风,接连兵败士气低迷,因为他怕自己再逞威风,这些人跑去投降周军了。

有人提出:“剑门关守军太少,因为及时增援,以防不测。”

“那你带兵去。”王昭远道。

说话的人立即闭嘴了,他有些失望愤怒,只好摆摆手,让众人都退出去。

此时是早上,他却觉得有些昏昏沉沉的,他不敢回成都,因为出兵时陛下就跟他说了,这场战因他而起,希望他奋力作战。

话里已经有了责备的意思,也是他不敢回成都的原因。

他一辈子熟读兵书,满腹韬略,说服国主不投降,找北汉结盟,也是想借机证明自己的才华,堵上朝中那些对他绯议之嘴。

没想到周军全是一群粗俗莽夫,完全不会打仗,他还没想好怎么排兵布阵,他们就一路不要命的从兴州杀到西县,从西县到三泉,直杀到利州。

他原本自信满满,十分自得,按照兵书上说的摆出了六花阵。

那可是唐朝大名鼎鼎的李靖留下的阵法,想着史书上记载李靖的赫赫战功,他就觉得胜券在握,功成名就就在眼前,留名青史就在当日。

对面那些糙汉莽夫,肯定不读书,没有他那样学识渊博,博古通今,不知道古代兵法,更不会明白李靖的不传之秘,是输定了。

结果没想到,对面的主将史从云又是毫不讲理,完全没章法的派出两路骑兵野蛮的冲过来,将他精心研究的古法大阵一下打得七零八落。

王昭远越想越难受。

好在他现在还有天险剑门关,剑门关的险要古往今来人人称赞,他也读过守城的兵书,自己的士兵守在关上,不断射箭,滚石头,他实在想不住对面怎么可能攻上来。

这些才让他又有一些底气.......

.......

三月初十,距离开战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兴州、西县、三泉、兴元府、利州、剑州接连失守,周朝大军兵临剑门关的消息,即便王昭远想刻意掩瞒也是掩瞒不住的。

随着北面快马加鞭,神色惊慌的信使,陆陆续续都到了成都。

其实自从知道周朝出兵蜀地,史从云亲自统兵的消息之后,整个成都就笼罩在恐惧之中,只是即便再恐惧,再听说过周军这些年的南征北战,秦王史从云的厉害。

许多人也都想不到,这才一个月,周军怎么就接连打穿兴州、西县、三泉、兴元府、利州、剑州,打到剑门关了!

剑门关如果失守,蜀中再无险可守,成都就完全暴露在北面兵锋之下了.......

第281章 、气氛

三月中旬,春雨绵绵,锦城成都一片阴雨之中。

不安的气氛到处在流转,街头巷尾都有人小声窃窃私语,不敢高声。

街头的青石砖被雨水溅润,点点鲜绿苔藓在墙角若隐若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成都的街头格外安静,时不时路边屋檐下,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面带忧色,话里话外都能隐约听到周国大军,战事,北方之类的话语。

只要说起,人人脸上都是忧色,言语中也多有避讳,言辞闪烁,不少人日刻意压低声音。

只是有人忧心,自然也有人高兴。

夹在这战报回来的,还有一些语焉不详的流言,有说秦王史从云不杀蜀兵,说周军前来是解救蜀地百姓,只针对皇族和贵胄。

这些消息并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说,但在此风雨欲来之际,也随着大量从前线逃回的士兵而暗中流传,蜀中人心有了微妙的浮动。

其实这种气氛并非最近才有,其实早已在民间潜伏,只是近来接连的战败如同一阵狂风,吹拂之下水波荡漾起来。

孟昶本人及其亲近大臣,朝中大将,除了王昭远等少数,几乎都是外来的。

孟知详入蜀时一统两川,抵御外敌,让蜀地百姓过上几十年安稳生活,加之汉朝四百年一统,唐朝接近三百年的统一,也使得天下一家的理念为人们接受,当时百姓并没那么抵触。

可到下一代人,多数已记不得孟知祥的功绩了,已经有人开始想这些外人凭什么受着蜀地百姓的供奉。

到孟昶,其登基之初确实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手腕,铲除政敌,坐稳皇位,也在这一时期为拉拢支持有利百姓的政策。

但到其铲除政敌,坐稳江山之后,就开始骄奢淫逸,享乐成风。

逐渐由于身体发胖,孟昶外出时不能骑马,而是乘坐步辇,垂以重帘,环结香囊,香闻数里,人不能识其面。

而由于蜀中久安,皇帝带头享乐成分,上行下效,宗室贵戚,达官子弟,宴乐成风。

以至于有人长到三十岁,竟不识稻麦之苗。

每年春季,成都浣花溪一带,歌乐喧天,珠翠填咽,贵门公子,华轩采舫,共游于百花潭上。

楼阁亭台,异果名花,流溢其中。

官员徇私枉法,贪赃受贿之事,层出不穷,甚至在科举考试之中,也不能免除贿赂,所谓贿重者登高科,主考官以贿赂多少,确定是否中选,而面无愧色。

有的司法官员竟然指着狱门说:“这就是我家的钱炉。”

如此环境,蜀地普通百姓中不满的大有人在,普通士卒愿意为保护后蜀而战的着实不多,战场胜负,始终是多数人决定的,短期可能存在运气问题,长久必然是人心决定胜负。

如果普通士兵不想用命,将帅如何也决定不了胜负。

见过世面的人不少心里都有数,比如丞相李昊......

皇宫外殿回廊中,李昊正与知枢密院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伊审征谈乱事情。

伊审征是并州人(山西太原),其父是孟知详大将,娶了孟知祥的女儿。

他能有此高位,和他身份关系很大,他倒没有什么作为。

伊审征也是四十出头的人,因常年安逸享乐一身肥肉,满脸发福,此时神色也颇为不安,自王昭远带兵北上之后,枢密院的事大多都是他在处理,南北战报也第一时间到他手中。

“李公,你来的正好,快看看吧。”说着把战报递给他。

嘴里慌乱念叨着,“北路史从云已经接连攻破兴州、西夏,占了兴元,打下三泉,利州,剑州,前锋已经到剑门关了。

韩保正被抓,赵崇韬被杀,只怕,只怕..........”

伊审征脸上慌乱之色尽显,李昊接过来一一看了,就问:“南面呢?”

“周国大将李处耘的大军暂时在夔州相持。”

李昊点点头,问道:“伊相公,陛下知道这些消息了吗。”

伊审征不确定的道,“老夫正准备去见陛下,但听宦官说费贵妃在里面,便不好进去,不过昨晚就有内侍宦官到枢密院过问,陛下应该知道。

李公,事到如今该怎么开口.......”

伊审征白胖的脸颊已经急得满是大汗,他毕竟是知枢密院事,曾和王昭远共掌枢密院,枢密院是一国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如今战事失利,伊审征也怕陛下迁怒于他。

李昊想了一下,就道:“我和伊相公一起进去吧,如有必要能为相公说几句话。”

“李公今日恩情,我铭记在心!”伊审征十分感激。

李昊只是点头,也有些心不在焉,他脑子里想起别的事了。

他在蜀做官前后近五十年,现在更是位兼将相,把持财政大权,每年收入财物敷以万计,家中特别奢侈,他虽然是六十八的人,但内堂拖着罗绮的年轻姬妾就有几百人。

他当初力主国主投降周国就是怕失去这些财富,如果主动投降,自然是可以讲条件,保全自身的,可等到周国大军打进来,那些骄兵悍将还会讲什么道理么?

现在听说史从云大军势如破竹,他心里也惴惴不安,只是毕竟官场摸爬滚打那么多年,比伊审征更能藏住事。

上一篇:开局交易宇宙战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