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 第154章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以后世两个超级大国作比,M国和S国,他们都出兵过中亚,碰的头破血流,都是赤裸裸的侵略,但不同的是S国几乎受到全世界的抵制,M国却没有那么大的舆论压力。

为什么?

因为S国傻,做事不动脑子,自以为自己武装力量强大无比,天下无敌。于是就连个师出有名的战争借口都懒得找了,结果国内百姓不支持,自己的士兵士气低迷无心作战,国外口诛笔伐,全世界群起而攻之。

而M国很狡猾,开战有理由最好,没理由就自己制造理由也要“师出有名”。

这就有点像当初沮授和田丰劝阻袁绍不要急着跟曹操打官渡之战的理由一样,己方力量是强大,可天子还在曹操那呢,咱们一打不成反贼了吗?到时外面口诛笔伐,自己这边可能士气低迷,不得人心,应该找个合理的战争借口再开战。

而对辽国的战争借口众人商议了一下午,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收回燕云十六州。

这样对外他们已经有说法了,能让南唐、蜀国、南汉、吴越、北汉等国放心。

但对内如何安抚国内百姓和将士还需要一个借口。

他们高层是有雄心壮志,但百姓的想法不一样。

这时候可没什么中华民族的概念,也没有什么历史责任感,民族责任感。

百姓们多数大字不识一个,活着都困难,哪有那功夫跟你学这些了解这些。

多数百姓只会觉得你们不打仗我们过得好好的,凭什么要让我们去拼死拼活,流血流泪,家破人亡,打下来十六州我们有什么好处吗?反正怎么还不是过苦日子。

站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去考虑这件事,确实也有道理,而且当下不少人都有这种想法。

所以对内也需要战争借口,他们提议就拿去年和之前辽国不断出兵,抢掠他们的边境百姓,杀了数百人,劫掠上千人作为借口,这种实实在在的仇恨是必须的。

下午,官家也来了,他们把商议出来的写好的檄文给官家看,官家看后很满意。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时,北方又送来加急战报,为了不打扰他们魏仁浦出去外面的厢房听取战报,结果才出去一会儿就笑呵呵的进来了。

官家好奇的问:“前线有捷报?”

“不是捷报,是河北的,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率军夺了咱们河北北面的一个县。”

众人一愣,这不是坏消息么,咱们魏仁浦还笑成这样,不过很快反应过来。

“这下师出有名了!”王朴也抚须笑道。

.......

春三月末,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给想睡觉的大周送了一个枕头,他大概是急于想要表现或是想弄点战功升职,也可能是单纯的就是手贱,见周军防守松懈动了心思。

无论是哪种,他的这个做法可帮了大周一个大忙,朝廷正想办法激起百姓和将士们对战争的热情,减少抵触,潇思温立即就干出这样的事情来。

之后几天,官家下令让翰林院的陶谷,卢多逊,暂居润等文人立即起草文章,怒斥辽国罪行,其中夸大许多然后散布出去,说辽国进攻北方边镇,夺取了大周好几个县,屠杀将士和百姓数万,惨绝人寰,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实在恶贯满盈,丧尽天良。

一时间大周民怨沸腾,京城及其周边州县处处愤慨,不少读书人进京在东华门外请愿,希望朝廷出兵,严惩辽国。

最多的时候居然多达上千人,东华门外的大街上到处都是人。

官家于是带着史从云和李重进在众多禁军将士保护下出去见人,同时向他们保证定会严惩辽国,为百姓讨回公道。

此事也很快传扬出去,到四月下旬,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事情已经在周国境内大面积传开,大周举国都开始支持这次北伐了。

而百姓和将士们心目中最合适的将领毫无意外正是接连打败过北汉、契丹(忻口小胜一阵,吹开了)、蜀国、唐国、南平、武平的史从云。

官家也顺应名义,四月二十八的大朝会上正式任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殿前都点检史从云为河北招讨使,全权主理北伐契丹的大事。

史从云心想,只怕到现在萧思温心里还是懵逼的。

他大概以为打个县就像以前一样,他们和大周在边境上打来打去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没想到这次会招至周国的十万大军!

第222章 、天子的缜密安排

四月初,史从云来回奔波在兵部、枢密院、城外大营之间。

以前这些事不用他去管,现在多数都需要他操心了。

不过他也可以交给手下的人去办,只是这次情况完全不同,史从云需要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准备好,以全力以赴。

不过史从云还担心一件事,那就是老天帮忙不帮忙。

发兵时大约要到五月六月了,史从云最怕的就是黄河再次泛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他来这个世界短短六年已经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黄河决堤了。

第一次是李谷亲自出马才平定下来的,后来两次则没第一次严重,但影响也不小,其中上一次是去年。

往南打仗他可以不考虑这些事,反正有朝中的宰相和官员们去考虑,往北就要注意了,他们要去河北打仗必须渡过黄河,如果刚好又遇上黄河泛滥,对出兵必然会造成很大影响。

有学者曾经提出过,黄河治理拖垮了北宋,这个说法不全面,但也有道理。黄河治理确实拖垮了北宋,但之所以黄河治理能够拖垮北宋不完全是水患的原因,还因为朝廷里党派林立,互相扯皮拖沓,为反对而反对,真正会治水的找不出几个。

这时的黄河还没有改道,水患是大问题,只是兵荒马乱的,朝廷也没心思去管,官家已经在五代国君中已经算非常不错的了,发生水患时至少会派人去协调解决,而非不管百姓死活。

而他这次出征也好看情况,如果黄河没有发生水患,那么大军可以按时开拔,如果出了问题则可能要推迟出兵时间。

这些天史从云到处清点物资储备,赵侍剑换了一身男人的衣服跟在他身边作为书记,大有节度使掌书记的风范了。

她对这方面的工作很熟练,史从云也乐得如此,他写字又慢又不好看,有些时候有小部分字怎么写他也不知道,很麻烦。

十万人的各种物资可不是个小数目,还需要准备好后备储备,他怕自己不亲自去交接,不少部门会半烂事,毕竟五代行贿成风,到现在也是这样,他如果不亲自去,派手下人去,说不定有些事直接办不下来。

许多天忙碌下来,他心里依旧有些无奈,甲胄的短缺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弥补,何况五万左右的缺口。

好在打仗也不要求人人着甲,至少兵器储备上暂时可以保证多数士兵武装起来。

史从云原来从没管过这么多琐碎的事情,和枢密院商讨的总体出兵规划,军中大营,士兵升迁调度,将领的安排,兵部甲胄兵器的检查与协调发放,士兵出征时新服装的发放,后勤物资预估和准备调度等等事情忙得他焦头烂额。

以往这些事情都是判三司事李谷主要负责,还有张永德和李重进协助,他打仗只要带着兵去打就成,数万人的吃喝拉撒,后勤保障,伤员安置都有李谷帮忙处理。

现在当上侍卫司头把手,他终于明白要打一场大战,可能后勤上的事情比打战还要让人头疼。

因为这十万人首先要安排好吃的不至于饿肚子,然后就是各季衣物鞋子,让他们光脚走到河北北面去不现实,接着还要有趁手的兵器,再然后还需要给精锐部队准备好甲胄,等把十万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安排妥当,调度明白了,接下来才能想打仗的事。

只是以前他只用想打仗的事,别的事李谷帮他想好了。

这次他自己来,顿时感觉脑袋都要炸开了,脑子里天天都是各种琐事,退都快跑断了。

好几次拉着赵侍剑去李谷家诉苦,李谷还算厚道,也直接看穿了他的伎俩,不耐烦教训两句:“你有话就直说,不用在老夫这诉苦。”

随后亲自出马,帮他做了不少事,让史从云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四月初,才从淮南回来的李重进和史从云在垂拱殿见面,史从云拱了拱手,李重进没理会他。

官家召集他们来是要说这次大战的部署,总体部署官家已经找他和王朴等人商议过好几次了,最终也完全确定下来。

这次官家直接给出部署的命令,以李重进为先锋都指挥使,河阳节度使李继勋为先锋副都指挥使,领河阳精兵北上,由李重进接管张永德率领驻扎在河北的虎捷军两万人,随后北上,先行把大军驻扎在定州。

驻军之后开始向西面扼守山路,以防止西面可能的北汉或者契丹援军。

同时下令,让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派兵,向西派出重兵把守榆社县,武乡县,梁侯驿,完全阻断西面从晋阳往东的道路,让北汉或者辽军没有可能进入河北,包抄他们的后路。

下令赵匡胤率虎捷军一军精锐人马向西北驰援沧州,以保证韩通疏通河道时不会被契丹人骚扰。

同时命令河中节度使往北屯兵晋州附近,既威胁北汉,同时吓唬他们不敢往东出兵。

各种诏令都在当天经过枢密院,中书、尚书、门下长官签署,随后快马加鞭发往全国各地。

史从云感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郭荣和赵匡胤挺像的,他们打仗都是精于算计,会做缜密的安排,而到赵匡胤更进一步,甚至没打之前会把败局先想好,如果战败如何善后,如何妥善撤离等问题都要安排好才打。

这和后来头脑一热就临时决定要打辽国的赵光义完全是两回事。

在大战的部署上,官家和他们商议了很多,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即便他可能在禁军接连胜利下有些膨胀,这份计划可行性很高。

先让韩通疏通沧州往北的水道,派赵匡胤带兵保护他和民夫的安全,随后让李重进和李继勋带河阳兵和虎捷军在定州阻挡可能从太行山中孟州放向来的援军。

令李筠堵死辽州西面的太行山道,让北汉兵或者辽兵不可能袭击他们后路。

同时令河中节度使带兵北上做出佯东,牵制北汉,让北汉不敢轻举妄动。

这种种举措保证了面对任何一种变数这场战都可以打下去,北汉如果援助西面有阻援的安排,辽国如果想从他们侧背袭击也有安排和堵截,即便不成功也能让大军知道消息,及时南撤,避免被包抄。

北面则在开大前尽量解决后勤问题,保证开战之后后勤不会成为大军作战的累赘。

这种部署和后来的赵匡胤打李筠,打南唐、北汉等的风格很像,在这样的缜密部署之下,即便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或前方战斗不利,也能保证大军及时回撤,而不会像高粱河车神那样一泻千里。

有了官家这些精密的调度,把后路都铺好了,史从云又觉得胜算大了一分。

而且他还给官家建议屯兵两万在澶州,这是为最坏的情况准备的,那就是前线战斗不利,有断后部队,官家不但同意,还准备亲自带兵坐镇澶州。

这些缜密的部署,只要李重进、李筠、张永德、李继勋、赵匡胤能执行下去,意味着他只用想着正面战场上如何和辽国打,所以的意外情况和侧面战场都无须担忧。

这种情况治好了史从云的失眠。

四月中旬,李重进离开京城时,史从云请在到黄河边上去送行,关系不好归不好,他还指望李重进给他守好侧面呢,不然他的战没法打。

有求于人只能厚着脸皮去了。

李重进没说好话也没说怪话,之在马背上道,“官家交代的事某定会做到。”

说完就转身上船去了,河面风很大,船也很快消失在视野中。

.......

到五月,史从云的五万大军已经集结准备完毕,声讨辽国的檄文也发出去几十天了,是时候出兵了。

第223章 、大军北上+阳城大战

“这次北上要什么时候回来。”周宪一身薄薄纱衣,香汉淋漓,整个软在床边,乌黑秀发一缕缕贴在脸颊和雪白后背,曼妙身材宛若天造,该凸的凸,该凹的凹,看的小史恨不能大喊一声“扶我起来,我还行!”

“去河北路好走,这次用不了多久。”史从云安慰道,说着从身后把她往怀来揽。

周宪很顺从,要是赵侍剑会嫌他热,确实天气已经开始逐渐回暖升温了。

“那你要担心,我听说契丹人很厉害。”

史从云把她抱紧些:“放心,说得好像你夫君我不厉害似的。”

周宪真认真想了一下,然后点头:“夫君是我见过最厉害的男人。”

她可能没意料到,这句话对男人来说就像打鸡血一样,史从云差点忍不住雄起把她办了,不过想了半天还是忍住了,只是搂着她。“你知道就好,天下没有你夫君搞不定的事,你就放心吧。”

史从云安慰,他明白周宪没有安全感,毕竟孤零零一个人在北方,家也回不去。

心想等拿下了南唐,将江南收复,情况就会好起来,到时候周宪也能随便回家了。

.......

五月初,北伐大军已经枕戈待旦,史从云开始挑选将领,这次能上的几乎都上了。

老爹史彦超、高怀德、邵季、董遵诲、慕容延钊率领龙捷军、铁骑军精锐骑兵一万,以王审琦、向训、王仲、王全斌、申知义、罗彦环等为将领,率控鹤军,神火都等精锐四万人。

司超、王环率驭浪军水军五千,总共五万五千大军北上。

在河北打仗,水军的作用大大下降,水军的主要作用从战斗主力变成后勤保障,所以水军不用带太多。

这样的兵力安排是史从云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也得到官家和几位宰相的赞同。

看起来兵马似乎还没有打淮南多,甚至比打荆楚时还要少上一些,但部队其实更加精锐,而且淮南和河北不同,河北南部是掌控在大周手中的,和北部之间也没有淮河那样的天险阻隔。

这意味着不需要花费大量兵力和人力物力去开辟大军前进道路。

淮南那么多兵力,很多都花在两个地方,一个就是保卫淮河上的浮桥,保证大军退路和粮道不断,一个就是围困寿州。

这两样占据了征淮南很多兵力,淮南打了两年,长时间有四到五万的兵力是用于保卫浮桥和围困寿州的。

否则兵太多反而没用,只会拖累后勤,而且两军交战时候也展不开,河北虽然一马平川,可这个年代有很多地方都是大片树林。

五月初六,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

史从云一整天待在家里,准备一些自己的私人装备,同时好好和三个老婆告别。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出征,史从云很感慨,那时候锅碗瓢盆,丁零当啷的要带一大堆,虽然有王仲邵季帮他,还有一匹小骡子驮着走,但也十分不容易。

现在他有专门归他调用的一个营亲兵,这些完全不是问题,他都不用管早有人替他收拾准备了。

当年从个高平捡回来的小姑娘王秋也长大了,正指挥着亲兵们给他收拾行李。

前前后后他的锅碗瓢盆,帐篷被褥,甲胄兵器,还有三个老婆为他准备的衣服鞋子,睡觉用的蚊帐,好吃的东西等等,满满当当塞了一大堆。

整整堆了四辆车,史从云都汗颜,要不是他拦着,三个老婆恨不能把他洗脸洗脚的盆和桶都给他塞上去。周宪和赵侍剑还怕他无聊,准备把自己的藏书拿出几本,让他带在路上读。

史从云哭笑不得,他一个大帅出征,光自己的东西就带了四大车。

不过东西虽多,比起天子行驾还是差很多的,他当初在山西和淮南见过官家出征的临时行宫,那就不是四辆车那么简单了,足足有二三十辆的长龙。

而且官家还在天子中属于比较节俭的那一类。

不过四车东西对于他的五百亲兵来说不算什么,他堂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殿前都点检,只带这些东西反而会让人们觉得少了,亲兵都觉得配不上他大帅的身份。

应该把太仓领来的仪仗用具,比如锣鼓,画戟,锦袍等都带上,才能彰显威风配得上大帅身份仁。

史从云笑着把他们大骂一顿,老子是去打仗,可不是去摆谱的。

........

上一篇:开局交易宇宙战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