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 第117章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另外重要的节度使也要加平章事,如北面的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符皇后和金铃妹妹的父亲;以及山西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都加了平章事,既是荣誉,也是允许他们参政议政,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意思。”

史从云点点头,有些恍然大悟,“意思是官家准许我和宰相一起参政议政。”

赵侍剑轻轻点头:“官家和宰相们可能觉得你又韬略和才能,不止在于军事。”

“那岂不是承认某是个天才,哈哈哈哈!”史从云得意,赵侍剑哼了一声,不过没有否认,不想他太得意。

又小声的跟他说:“真正行驶宰相职权的实权官,官家是不可能给武将的。

一是不能把文武大权都交给一个人,那还得了,他直接反了。

二是实权相位自隋唐有科举之后,慢慢形成不成文的规矩,只授予科举出身的文人,这是墨守成规的,别说武人,就算没考中科举的文人要担任大臣们都会反对,要面临巨大压力。”

史从云恍然大悟,难怪今天那么多人反对管家让魏仁浦担任宰相,随即又奇怪的的说,“某的平章事不是宰相么?”

赵侍剑耐心的说:“名义上是,但不是实权宰相,

实际的宰相,行使宰相职权当今其实有四处。

一是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首官,其实也不是三省的一把手,而是副手。

二是三司的判三司事。

三是枢密院的枢密使。

这三个机要中,三省掌握国家政务大事;三司管理国家是财政大事;枢密院则掌管国家军机大事。

但只有三省的首官才会被称为实际的宰相,判三司事和枢密使有宰相之实,却没有宰相之名。

而从唐朝到如今,三省首官权力太大。

皇帝要么不设,要么设了也是虚的。

比如为安抚某个边镇节度,给他加中书令,他还真能跑到京城来领中书省不成?”

赵侍剑扬起她可爱精致的下巴俏皮说到,看得史从云直咽唾沫,才大战三百回合的小云又开始蠢蠢欲动。

“所以宰相分三种。

中书省的副长官中书侍郎、门下省的副长官门下侍郎、尚书省的副长官左仆射、右仆射,这四个官职是有宰相之权,有宰相之实的宰相。

判三司事,枢密使这两个要职是有宰相之实却没有宰相之名的宰相。

三高官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一般不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多数时候都是荣誉职务,只用于凸显身份最贵,用于嘉奖,是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的宰相。”

史从云更加明白了,卧槽,原来今天官家让魏仁浦既担枢密使,又出任中书侍郎,那岂不是一人身兼文武两个实权宰相的位置,难怪这么多人反对,说不定不只是他出身的问题了,只是那时候他根本不懂啊!

于是赶紧把这件事跟赵侍剑说了一遍。

赵侍剑听完后愣了一下,随后脸上露出可爱的笑:“你就是傻人有傻福,照你说的那魏仁浦确实身兼文武两相之职,官家肯定对他很信任,你今天帮他一把,他以后说不定会感激你。”

史从云心里高兴,草,他当时当纯的就是想这是个机会,因为他跟范质有过节,那不如干脆表现得直接点,没想到误打误撞抱上了大腿。

随后又一想,还有李谷,那魏仁浦是军事和政治两个宰相,那李谷门下侍郎加判三司事,岂不也是经济加政治两个宰相之位在身?

于是又看向赵侍剑,“等李公回来,我带你去好好拜会拜会他,没别的意思,就是代替你爷爷表达下思念之情。”

赵侍剑气得差点跟他翻脸,不过被他无耻的用美色攻势解决了,赵侍剑还是挡不住他的美色诱惑,春宵苦短,很快就沉沦了.......

第174章 、笼络人心,安插亲信

官员的册印文书需要自己到吏部认领,随后的仪仗用具,官服,仪铠和俸禄供给等需要自己去太仓领。

除此之外武将还有在枢密院登记备案,总之是一套很复杂的程序,虽然过去几十年,还完全是照着唐朝时的规格和程序来的。

不过唐末以来,很多东西并不完备,所以很多地方只是走个过场,没那么繁杂。

更多的是来走访送礼的,往史从云府上和史彦超府上走动。

老爹史彦超自然闭门谢客,根本不搭理人家,一来是太傲气,二来是看不起那些走后门拉关系的。

史从云就完全反过来了,东西都要收,不过留人下来吃饭不可能的,顶多喝点茶水,还是苦得不行的清茶,和这个时代的茶完全不同,很多人喝了跟喝药一样,苦着张脸。

其实单纯就是史从云喝不来,到别人那里就理解为他逐客,都私下议论她太吝啬,去送礼连饭都不管。

史从云觉得很冤枉,他没逐客的意思,不过不想管饭是真的。

待交接的事情处理完后,史从云终于清闲下来,首先做的就是得胜后的欢庆,请众人吃饭,这是一个走关系的大好机会,也是想在五代混好的必要技能。

五代十国的特点就是没忠臣,这就好像身为员工,从进公司你就知道,这家公司短则五六年,长则十年左右就要破产,那肯定人人想着跳槽,准备后路。

而交友广阔,互相抱团就是留后路的重要手段。

赵匡胤窜国的时候,整个国家满打满算一共出了三个“忠臣”,只有范质、王著大骂赵匡胤,后来范质还真香了,跟着老赵死心塌地。

唯一反抗的只有韩通一个,被杀。清朝的王夫之认为韩通不是忠心于郭荣,只是和赵匡胤集团不合,史从云也认同这种说法,特别是他接触韩通这个人之后。

剩下两个节度使起兵,李重进是被逼反的,他一开始就想投降,主动要求进京面见赵匡胤,赵匡胤不准。

李筠则更不是忠臣,他对郭荣已经蹬鼻子上脸了,最大的可能是觉得如果郭家倒台了,要当皇帝也该是他来当,不服赵匡胤,因为他兵力多,实力强,资格老。

这就是周国,表面上维持着一个国家,其实私底下武将们来往都比较密切,也相互抱团,官家则没工夫阻止,也阻止不了,对边地节度还要再三忍让。

周国现在只有四个省的土地,就是比较大的割据政权,还需要武将们打仗呢,不敢得罪。

其实多数人心底对大周的长远都不抱太多期待,当下周国能协作,除去官家的能力很强之外,还得益于几个宰相都是能人,亲族中大将也有李重进这样的能人。

所以长远的看,史从云也怕,前途未知,不广交朋友,笼络能人就没有安全感......

史从云先请军中的众多朋友来家里喝酒吃饭,这次来的人很多,大大小小的禁军将领来了一百多人,赵家的赵匡胤,以及他的上司张永德都来了。

史从云也很高兴,被众人围着喝得烂醉,最后趴在院门口石狮子上睡着了,好在有三个女人照顾他。

之后他又请了闾丘仲卿、卢多逊等一批文官几十人,他太了解这些人的性格了。

武将喜欢无拘无束,大呼小叫;文官喜欢文雅,喜欢逼格,所以不如分开请,免得他们打起来。

而王溥和魏仁浦史从云也发了请帖,不过没抱多少希望,两人当下都是宰相,而且是真正的宰相,和他这种挂个名的不同。

这两人是和他交往最密切的,魏仁浦是枢密使,经常有公务往来自不用说,王溥则是在淮南战场见过好几次。

不过令史从云没想到的王溥和魏仁浦都来了!

他连忙赵侍剑给他换了件正式衣服,恭恭敬敬的出去迎接,临走前还问了赵侍剑礼节上的事,礼节周到的迎接两人。

武将多数不在乎这个,可两个宰相说不准是在意的,所以他力求做到周到,先把礼节做好再说。

在场的众多文官见两位宰相来了,也十分激动,同时也感慨史从云的权势,连朝中两位宰相都能请来。

魏仁浦大概是感激之前他拜相时史从云对他的支持,王溥则是来讨教诗词的,他以为史从云是这方面的大家。

史从云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他懂个屁的诗词!

王溥兴高采烈,原来他新做了诗词,是来讨教的。

他说是讨教,史从云心里却明白,不是讨教,是这人多,正好来展示和寻求夸赞的,有炫耀的意思。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史从云听候其实半懂,不过没有盲目叫好,他知道那样直接而没品味的叫好,文化人们是不屑的。

他装作深思熟虑,随后一边感慨一边夸赞:“王相的诗真是立意深远,别出心裁,传达的意思既真诚又朴素,听完令某眼前一亮,有了许多感触,觉得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过奖过奖,史副帅过奖了。”王溥拱手谦虚道,脸上却堆满笑容。

诗词是不懂的,可身为老师做题是会的,史从云是把他教学生鉴赏古诗词那套用上了,如果完全不会做,那就是说模棱两可的话,漂亮的话,分总是会有的。

有他带头,众人也纷纷开始出来点评,多是夸赞,王溥是宰相,就算写的再差也要给面子啊。

而且能和宰相说上话,是多数官员难得的机会,于是一场宴会也在众人宾主尽欢之中解散。

.......

再往后的事就是基层将士的升迁和奖赏。

侍卫司诸军主要由于老爹史彦超和王审琦、高怀德负责,史彦超是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王审琦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而一把手李重进此时在淮南。

而殿前司这边主要就是张永德,史从云和赵匡胤。

张永德是一把手,史从云是二把手,赵匡胤是四把手,两个职位暂时缺出,等待任命。

到休息结束,正式上直当天,史从云在大梁内城北门外的官署里见到张永德和赵匡胤,几人见面聊了几句。

张永德和赵匡胤都毫不掩饰的表达对他的佩服,淮南的大战打得太漂亮。

随后各人便各自忙碌自己的事去了,史从云心里自然有一批想要升换上去的自己人,这些人是当初跟随他一起打高平,打蜀国,打南唐正阳等一路过来的。

这些人有些如今在他的亲兵中,有些在他身边的传令兵队伍里,有些还在控鹤军中。军队的中低层军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将领无法直接和每个士兵接触,带领他们的是这些中低层的军官,照顾新兵,教会新兵打仗的是他们,和士兵同甘共苦每天接触的是他们,所以中低层军官的支持是能否掌控一支部队的关键。

以前他借着李谷帮忙,让老爹史彦超负责整改禁军,趁那时把许多亲信安插到殿前司控鹤军中去。

这也是后来他打仗那么顺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如今显然不够了,他想在控鹤一、二、三、四厢,铁骑左、右厢,驭浪军左、右厢中都安排大量的亲信、亲兵去充当中低层的军官,带领士兵。

这样,不管出什么事,不说整支军队,大多数军队肯定是会支持他的。

五代是个什么年代,有个五代将领的名言说得很透彻,“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他当然做不了天子,但手中兵马越强,越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再次扩编之后的殿前司,等于增加三个厢的兵力,以后兵力肯定会超过十万人,成为禁军主力。

而侍卫司以龙捷精锐骑兵,虎捷精锐步兵闻名,但数量肯定会被甩开。

史从云在官署想了一下午,列了两百多人的名单,更多的,他还需要和王仲、邵季、董遵诲、罗彦环、申知义、司超、李处耘等商量一下,问清楚。

只是怎么加进去让他有些头疼,他毕竟不是都点检,都点检是张永德,最后到时要张永德点头同意的。

他如果加十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以他的威望和功绩,张永德又那么佩服他,肯定会点头同意。

可如果一下安插提拔数百中下层军官,那换谁也不会同意。

史从云正为难,绞尽脑汁想办法时,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下午,到了下班时间。

史从云没什么架子,和官署里的其他军官告别后准备骑马走人,他如今可谓大名鼎鼎,在军中威望很高,众人都十分敬重,对他也很客气。

这倒是好理解,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决战,并不像许多人在演义中看到的那么简单轻易。

当下人口也不像明、清朝之后人口暴涨,导致兵员充足,动不动几十万大军,百万雄师。

北宋车神举国之力打辽国,出兵也不过十几万;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决定北方命运的大决战中,袁绍兵力十万出头,曹操初期只有几千,后来增兵到顶峰时也不过两三万左右,而不是演义的袁绍七十万,曹操二十万。

夷陵之战决定蜀国、吴国命运的大战,蜀国举国主力大约超过五万不到十万,而一战败后,就再没有争夺天下的资格了。

所以这种主力兵力十万人以上的大会战,绝大多数时候一战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南唐输了淮南之战,一下丢了半数国土,原本和周国国力相当的国家,就再没有和周国抗衡的可能,要么苟且求生,要么慢慢被消灭。

总之,能打赢这样战略性大决战的人无不名留青史,是一个时代的帅才,因为他们改变或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就像三国志中,除三国君主,只有诸葛亮和陆逊单独一传,诸葛亮是实际上的蜀国统治者,陆逊则出将入相,打赢了关键的吴蜀两国战略决战。

所以以史从云当前的功绩,往后即便做不到单独给他来一传,肯定也是名留青史了,名气大也不奇怪。

正当他准备离开时,张永德也出来,笑着问他,“史将军,一起去吃酒如何。”

史从云一愣,也没多想,他是张永德副手,两人当然要好好联络,往后才能一块做事,于是点头答应。

张永德便让手下的两个亲兵先回去,和史从云一起往大梁的酒楼而去。

等酒菜上了,两人一边吃酒一边说话,说得都是淮南战场上的往事,越说越激动,张永德这个人确实没有李重进能打,但也是个爽快人,和他相处很愉快。

说到最后,张永德也喝了几杯,脸上有些红,酒到微醺时,有些郁闷的开口:“史将军,其实某心里有数,要说战功和本事,某打马也赶不上你。

你在淮南神机妙算,打得唐国的军队抱头鼠窜,吓得南唐国主向官家跪地求饶,某听着就觉得畅快!这都点检本来就该你来坐,军中的将士们也这么觉得,我也听到下面人的议论,只不过仙君托付,官家才让某接这位置,我心里其实很愧疚。

像你这样有能力的人却得不到重要,某心里觉得不好过。”

史从云没想到张永德会这么说,不过想到他对赵匡胤的看重,心里也有了数。

说白了,张永德能力或许确实比不上李重进、赵匡胤、史彦超这样的人,但他就是个直截了当,脑子直没主见,对人下意识带善意。

觉得赵匡胤有能力就再三推荐;李重进和他不合,直接告李重进谋反;觉得史从云有本事,该当都点检,结果被他占了,心里居然感到对不起他。

张永德是个感性的人,他完全没理解郭荣让他做都点检是什么意思,老爹已经是侍卫司实际上的一把手,如果再让史从云出任殿前司一把手,岂不是史家父子掌握两大禁军,那还得了!

所以才让张永德当都点检,不过张永德是完全感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理智,也不懂政治,所以他才会愧疚。

史从云想到一个故事,他看纪录片时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抗美援朝时,一个将军手下有十几个志愿军战士被百倍敌人围困在一处山顶上苦苦坚守好几天。

他手下的士兵们苦苦哀求,说要去救援,他就是咬牙不让任何人去救援,眼睁睁的看着十几名战士最后要么战死,要么被迫跳崖。因为他知道敌人就是想围点打援。

将军老了的时候,说起这件事就止不住流泪,心疼难过。可作为战场指挥官,他是十分称职的。

上一篇:开局交易宇宙战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