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102章

作者:三月啦

  只不过自己的对面,多了一个名叫赵泗的小家伙。

第一百五十章 李斯赵泗始皇帝三人组

  当李斯接过迁贵令的重任以后,当始皇帝身边多了一个名为赵泗的小家伙以后,他和始皇帝的关系似乎得到了一些缓和。

  李斯看了一眼正在低头处理政务的始皇帝,脸上微微挂起来笑容看向赵泗。

  “这当然算于民为善。”赵泗面对李斯的询问点了点头。

  发新粮于地方,降低盐价,是实打实的于民为善。

  “但是还远远不够。”赵泗认真的开口道。

  “道阻且长,匈奴东胡月氏那里碰了壁,总要做过一场,百越那边也难抽调人手。”李斯摇了摇头。

  “之前提起吏治的问题,我倒是担心一件事情。”李斯摸了摸自己的美髯开口。

  “三种仙粮亩产千斤,闹的风风雨雨,大秦拨粮于地方,恐怕这种子多半是极难落在黎庶手中。”李斯沉吟开口。

  “道理是这个道理,眼下对于各地只有粮种推广考核,可是贵族种也是种,黎庶种也是种,这种子确实难落到黔首手里,第一茬粮种肯定轮不到黔首,不过李相无需担心。”赵泗摇头笑了笑。

  “何解?”李斯开口问道。

  “贵族重利,只是风闻仙粮亩产高达千斤,故而一窝蜂的扎堆涌进来,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先种上仙粮,只是这三种粮食李相应该也知道,红薯久食胀气,土豆发芽有毒,也只有玉米能够勉强当主粮,但是倘若以硙细碾,口感还是不如麦稻栗,这三种粮,是黔首的救命粮,却未必是贵族的心头爱,种了虽能活命,却不好卖出来什么价格。

  贵族抢了第一批粮种也好,他们面对三种仙粮,必然会仔细照料,耕种更加细致,照顾也更加妥当,灌溉浇水也更加方便,黔首忙于生计,这些是黎庶暂时无法做到的事情,这样一来,第一批粮种普及地方以后产量才会更高。”

  “等他们种出来以后,就会发现他们追逐的仙粮并没有那么神奇,也卖不上来什么价格,最后还是要落在黔首手上,各地官府只需要在粮种收成之时,做好监督,不准贵族囤货居奇,不准他们高价贩卖粮种即可。”

  “至于说有人借机将三种新粮走私给戎狄蛮夷,这也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大秦的军力毋庸置疑,苦就苦在到处都是生地,无人开发耕种,这三种新粮能够适应很多气候生长,等他们将生地种成熟地,大秦抽出来手再料理他们不迟。”赵泗笑了笑。

  李斯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大秦固然有种种问题,但是大秦军队的战斗力绝对是不可否认的。

  大秦覆灭六国,面对四方的蛮夷戎狄,已经遇不上对手了,匈奴也好,百越也罢,连带着东夷秽人,基本上都是碾压式的。

  问题就是在往外扩张,气候严峻,土地没有开发,地形复杂,全部都是生地。

  南边的九江象郡,北边的河套地区,还是大秦经过多次深思熟虑和探讨以后才做出决定,认为值得花费一番功夫拿下来的土地。

  拿下来,得开发啊,得移民啊,得种地,得修路,得建城,现在可不是七国混战,拿下来一块土地都有现成的城池和开发好了的耕地,甚至还有道路和沟渠。

  以前打下来一座城池一片疆域,只要战损不是太多,总归是赚的,现在每往外扩张一步,都是在贴钱。

  军费,人吃马嚼的粮草,基础建设,移民……

  真要是红薯土豆玉米落在那群蛮夷戎狄手里,他们能够发挥一下主观能动力种种地,从渔猎游牧稍微向农耕靠拢那么一点,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定居模式,如果没有外部危机的话,定居以后他们就会开始修筑城池,铺设道路,形成农耕文明,并且形成统一政权。

  但是这是在没有外部危机的情况下,大秦还能等着他们安稳形成农耕文明和统一政权?

  等他们开始定居,生地转熟地,修建了道路和聚集地以后就是大秦摘果子的时候了,反而能够平白省了大秦的力气和成本。

  “如此一来,那倒是个好事。”李斯摇头笑了笑。

  尔后,李斯继续埋头思索自己的道路,开始自己的悟道之旅,而赵泗则继续补完迁贵令的初期预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倘若要迁移贵族,光靠各地奏折志记,恐怕疏漏会有不少!”赵泗确实犯了难。

  迁移贵族可是个大工程,光是哪些人该迁移都不好分辨挑选。

  势,名,财,可是谁有势,谁有名?谁有财?

  难道仅仅依靠各地官府呈上来的奏折?仅仅依靠地方志么?

  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要么大秦组建出来一批深入地方的官吏进行清查,要么就是亲自走下去。

  赵泗自己本身对于大秦地方情况几乎完全不了解,他压根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又怎么会知道哪个地方哪个家族强大旺盛,该纳入迁移的标准?

  光是名额选定,对于赵泗都是一个极大的工程,哪怕有了李斯的辅助,也殊为不易。

  而且不仅如此,想要对贵族开刀,就必须对黔首放松,赋税徭役的口子不放下来就对贵族直接开刀是极其不明智的。

  大秦的民愤民怨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不是所有人都是军功爵的受益者,军功爵的受益者撑死也就几十万,可是遭受驭民五术迫害的黔首有上千万之巨。

  更不用说大秦一统天下以后的行同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经过地方贵族的歪曲和各种骚操作以后,黔首所受到的迫害。

  有些政策,大秦并没有针对黔首。

  譬如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但是最终落实地方的是贵族,货币和度量衡能动的手脚太多了,最后这股民怨也会落在大秦头上。

  “得亏始皇帝还活着……”赵泗叹了一口气。

  自从接手迁贵令的重任以后,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也好,赵泗对于大秦的情况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够意识到大秦如今已经到了怎样一个水深火热的地步。

  大秦现在还能够屹立不倒,甚至镇压天下,全靠始皇帝一人的威望压着。

  如今的大秦真的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

  但凡新君继位,政策没有调整的情况下,不出两年,必生事端。

  而且稍有不慎,就是顷国之乱。

  “现在的大秦……也只是降低了盐价,发放了新粮,可是三种新粮,最起码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普及到各家各户,盐价下降倒是能够造福民生,可是相比较于如今积压的民愤民怨,还是太少太少!”赵泗喃喃自语。

  现在的大秦货真价实给百姓的好处就这两点了,其中三种新粮还是百姓一时半会吃不上的。

  在这种高压情况下进行迁贵令,便是有始皇帝压着,也会酿出来极大的动乱。

  充满了民愤民怨的黔首,贵族甚至不需要有意引导,他们就会变成席卷大秦的巨浪。

  大秦或许能够镇压他们,可是最终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

  “想要善民,想要让黔首和贵族分道扬镳,非得落在实处,这赋税徭役,非降不可!”

  伴随着筹备和整理,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

  赵泗看了一眼天色,轻车熟路的去准备中午的膳食。

  三人份的。

  李斯也跟着在皇宫里一块用餐。

  李斯的身体还可以,比较健康,身材也比较匀称,不需要减肥。

  但是谁让李斯要跟着一块上班?于是四十多岁身体康健的李斯也成了始皇帝的陪练。

  每天早上也得跟着跑步锻炼,饭菜也是营养均衡的特质饭菜,除了味道难以下咽,没有任何缺点。

  始皇帝面前,一视同仁嘛……

  不消片刻,饭菜奉上……

  赵泗左右手各提一个食盒入内,将饭菜置于案几之上,对李斯始皇帝分别行礼以后,开动饭菜。

  “迁贵令做的如何?何时能够施行?”始皇帝面无表情的咀嚼着今日份猪食开口问道。

  这减肥餐味道寡淡到了极致,好在始皇帝如今已经缓缓习惯,他的身体确实在肉眼可见的好转。

  尤其是这一个月以来……

  自从一个月以前,始皇帝一夜纵欲过后身体虚脱,又恢复了禁欲状态。

  赵泗又重新为始皇帝制订了更高强度的锻炼计划和新的饮食标准。

  始皇帝的身体素质肉眼可见的增长,体重也肉眼可见的下降。

  如今行走坐卧,皆有力气,身躯也不像之前一样绵软无力,大腹便便。

  眼下始皇帝的大肚腩肉眼可见的变成了小肚子。就连着脸上的赘肉都减了些许,原本的迟暮之色稍去,棱角更加分明,反而变得丰锐了许多。

  “不太好做……迁移贵族的名单仅凭地方志和各地奏折肯定会有很多纰漏。”赵泗摇了摇头。

  “而且现在的大秦,恐怕没有施行迁贵令的空间。”

  始皇帝抬首,皱眉看向赵泗。

  “徭役不去,赋税不减,仅凭降下来的盐价,和尚未落在手中的新粮,确实稍有不足。”

  李斯面色难看的咀嚼着嘴里难吃的饭菜叹了一口气为赵泗补充了一句。

第一百五十一章 始皇帝的犹豫和困扰

  “臣近日细思,如今盗匪生患,无外乎民愤民怨,只是大秦初平六国,又有律法压着,群盗重刑重赏,六国旧贵又勉强得以求活,故而宣泄不出来,倘若强行实施迁贵令,斩断贵族活路,借机生非,就会酿出比昌平君叛秦更大的乱子。”李斯面色愁苦的放下筷子,满脸沉吟。

  以前他是站在商君的旧路上来看待这个国家,在保持贵族稳定的同时,将剥削放在黎庶身上,又以刑法强军震慑贵族,自然看不出来情况危机。

  可是现在他开始涉足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新路,方才能够清晰的看出来大秦如今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

  赵泗说的不错,这是大争之世。

  看似战争已经停止,烟云已经消散,可是恐怖的阴霾已经笼罩了整个大秦,正在酝酿着更大的灾难。

  贵族有名,有势,有财,黎庶有怨,有愤,有恨!

  稍有差错,二者勾连到一块,就会酿出来巨大的灾祸。

  “六国旧贵甚至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告诉黎庶,给他们恢复到从前的赋税……只恐黎庶就会赢粮景从。”李斯认真的开口说道。

  秦国的赋税二十倍于古不是一句玩笑话。

  二一添作五,秦国是种一半交一半。

  而纵观其他国家的赋税,没有超过三成的先例。

  当然,这只是摆在明面上的,大秦的优点是律法森严,吏治清明,说收你五成就是五成,不会少收,但是也不会多收,也没有其他任何莫名其妙的杂赋杂税,更不会巧立名目。律法上写的什么就是什么。

  而六国表面上赋税不高,可是真正落在地方上,也好不到哪里去,有些地方的主官贵族沆瀣一气,表面上是一成两成的赋税,却能把黎庶活生生的逼死。

  “以前大秦律法森严,吏治清明,治理之地不过关内,秦吏够用,可是如今天下既定,吏员严重不足,原本五成赋税,百姓勉强能够求活,眼下只恐地方,早已经是水深火热,臣唯恐六国旧贵,打着大秦的幌子,蛀空大秦的利益,反倒是让陛下背负了骂名,民愤民怨终究还是落在了大秦头上……”

  “现在军功爵晋升倒还能够勉强维持,地方吏治,恐怕早已败坏,若是仅凭培养吏员吏治,不降低赋税徭役,想要平息民愤民怨,等到吏治清明,恐怕非得百年之功。”李斯认真的为赵泗开脱。

  “嗯……”始皇帝只是点了点头。

  这已经不是赵泗第一次提出降低赋税徭役了,始皇帝的态度依旧没有明确,只是不置可否的埋头继续干饭。

  “这是臣的失职……”李斯垂手,叹了一口气……

  始皇帝并没有回答,李斯则低头眉头紧锁。

  欲立非常之功,必行非常之事。

  倘若是按部就班稳步推进,依靠培养吏员,改进吏治的老办法来治理大秦,那就是时间问题,只要政令如一,始皇帝之后再来那么一两个明君,也未尝不能够平息民怨民愤。

  五成的赋税,大量的徭役,只要能够保证吏治清明,百姓也并非活不下去,这是商君早已经验证过的事情,也是大秦早已经验证过的事情。

  但是李斯很显然不想等那么久。

  这样按部就班确实没有任何风险,他只需要把他该做的事情做好,但是同样,他也不会再有超越商鞅的机会,有生之年也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切。

  而且,倘若大秦后世稍微出那么一些乱子,恐怕这个时间又会被无限延长。

  以往大秦的辉煌掩盖了这一切。

  大秦六代明君,不说多有能力,最起码能够维持基本国策推行政令,最起码律令如一,不给国家添麻烦,最起码大秦一直在走上坡路。

  带上始皇帝,那就是七世雄主。

  旧有的经验甚至形成了固定思维,让李斯乃至于始皇帝下意识的认为大秦一定会按部就班的走下去。

  他们只需要制定好开头计划,后来人就会坚定不移的继续执行下去。

  可是赵泗无情的戳穿了这一切……

  李斯埋头沉思,他必须要深刻的对待这个问题,可是想要劝说始皇帝放松徭役,降低赋税,哪怕是对于李斯来说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成圣称子在深深地诱惑着李斯,可是和始皇帝关系有所缓和以后,李斯未尝没有以性命而报君恩的想法。

  这样艰巨的任务,始皇帝最终还是没有任何犹豫的交给了他李斯,他李斯也还是没有任何犹豫的说出了那句非臣不可。

  跨越了十几年的时间,抛开了那些隔阂,君臣之间的默契和信任,好像只是被掩埋,但是却从未丢失。

  面对始皇帝的大度,李斯也有不得不做好这一切的理由。

  始皇帝,真的有让人值得效死的理由和人格魅力。

  这份沉重以至于让李斯吃饭都吃不下去,当然,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这饭菜实在不好吃,难以下咽。

  眼下的李斯也早已经无师自通,在皇宫里面少吃点,回家开小灶。关于这方面的经验,他已经和赵泗沟通过了。

  可惜……心忧国事无心用餐的借口并不是很好用。